《中国农业全书 宁夏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宁夏卷》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09051196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

一、地貌类型 1

二、土地类型 1

(一)黄土高原 1

(二)温带荒漠草原灰钙土地 2

三、土壤类型 2

1.黑垆土 2

2.灰钙土 2

3.黄绵土 2

4.新积土 2

5.风沙土 2

6.粗骨土和石质土 2

7.潮土 2

8.盐土 2

9.灌淤土 2

10.灰褐土 2

四、土地资源利用 2

五、耕地 3

(一)耕地数量 3

(二)耕地质量 3

(三)耕地潜力 4

六、草地 5

(一)干草原类 5

(二)荒漠草原类 5

(三)草原化荒漠类 5

(四)灌丛草原类 5

七、林地 6

八、水域 6

九、土地资源综合评价 6

(一)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 6

(二)土地人均占有量和限制性因素均较多 7

(三)土地质量、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较大 7

(四)林地面积偏小 7

第二节气候资源 7

一、光能资源 7

二、热量资源 8

(一)气温 8

(二)积温 9

(三)无霜期 9

三、降水资源 9

四、风能资源 9

五、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0

第三节 水资源 10

一、概况 10

(一)水资源总量 10

(二)可利用水资源量 10

二、地表水 12

(一)径流量 12

(二)水质 12

(三)泥沙 12

(四)主要河流 12

三、地下水 13

(一)储水构造 13

(二)平原地下水资源 13

(三)宁南山区地下水资源 14

四、水能资源 14

(一)黄河干流水能资源 14

(二)黄河支流水能资源 14

(三)引黄灌区引水干渠水能资源 14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 14

(一)水资源利用 14

1.农业灌溉工程 14

2.工业供水工程 14

3.城镇生活、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14

(二)水资源开发规划 15

1.大柳树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15

2.沙坡头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15

3.六盘山引水工程 15

4.水土保持工程 15

第四节 生物资源 15

一、农作物资源 15

(一)粮油糖菜作物 15

(二)果树 15

二、林木资源 17

(一)天然林木 17

(二)人工林木 17

三、畜禽资源 17

(一)畜禽资源分布 17

(二)优良畜禽品种 17

1.滩羊 17

2.中卫山羊 17

3.八眉猪 17

4.宁夏黑猪 17

5.固原鸡 17

四、水产资源 18

(一)天然鱼类 18

(二)引进鱼类 18

(三)其他水产品 18

(四)水生维管束植物 18

五、野生动物资源 18

(一)野生动物分布 18

(二)主要经济动物 18

1.两栖类 18

2.爬行类 18

3.哺乳类 18

4.鸟类 18

5.鱼类 18

(三)珍贵稀有动物 18

(四)有害动物 19

(五)天敌动物 19

六、野生植物资源 19

(一)药用植物 19

(二)珍贵稀有植物 19

1.四合木 19

2.胡桃 19

3.裸果木 19

4.羽叶丁香 19

5.野大豆 19

6.黄芪 19

7.胡杨 19

8.梭梭 19

9.白梭梭 19

10.水曲柳 19

11.蒙古扁桃 19

12.沙冬青 19

13.桃儿七 19

(三)经济植物 19

1.油料植物 19

2.花卉观赏植物 19

3.纤维植物 19

4.水土保持植物 20

5.单宁植物 20

6.芳香植物 20

7.淀粉植物 20

七、名优土特产品资源 20

(一)枸杞 20

(二)甘草 20

(三)滩羊裘皮 20

(四)发菜 20

(五)珍珠米 20

(六)荞麦 20

(七)红瓜子 20

(八)金冠苹果 20

第五节 农业环境 20

一、农业生态环境 20

(一)南部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 20

(二)中部风沙干旱区的土地沙化 21

(三)北部引黄灌区的土壤盐渍化 21

(四)草场、森林等植被退缩 21

(五)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 21

二、农业环境污染及危害 21

(一)污染状况 21

1.工业“三废”排放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1

2.农用化学物质施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1

(二)主要危害 21

1.危害地表水资源 21

2.危害土壤 22

3.危害农产品 22

三、保护农业环境对策 22

(一)修建水平梯田,扩大水浇地 22

(二)增加植被,防止土地沙化 22

(三)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22

(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 22

四、农业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22

(一)工业“三废”污染逐步扩大 22

(二)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量进一步增加 23

(三)人均占有农业资源水平进一步下降 23

(四)农业生态环境四大问题有待缓解 23

第六节 农村能源 23

一、能源资源 23

(一)地方性常规能源 23

1.小煤炭 23

2.小水电 23

(二)生物质能源 23

1.农作物秸秆 23

2.畜粪 24

3.薪柴 25

二、农村能源建设 25

(一)沼气建设 25

(二)节能技术 25

1.节柴灶 25

2.节能炕 26

(三)太阳能利用 26

1.太阳灶 26

2.太阳能热水器 26

3.太阳能暖房 26

4.太阳能光电 26

(四)风能利用 26

三、农村能源消费 27

(一)生产耗能 27

(二)生活耗能 27

第七节 农业自然灾害 27

一、历年农业自然灾害 27

二、灾害的种类与分布 28

1.干旱 28

2.冰雹 28

3.霜冻 28

4.风沙 28

5.热害 28

6.冷害 28

7.虫害 28

8.洪涝 29

9.春潮、二月雨 29

10.草害 29

11.病害 29

12.鼠害 29

13.地震 29

三、灾害的成因和分布 29

(一)灾害频繁的原因 29

(二)灾害分布规律 29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30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 30

一、农业人口 30

(一)农业人口比重 30

(二)农业人口与农村人口比较 30

(三)农业人口增长速度 30

(四)农村人口构成 31

1.性别构成 31

2.年龄构成 32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分布 32

(一)劳动力数量与构成 32

(二)劳动力素质 33

(三)劳动力分布与转移 33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35

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35

(一)农业投入概况 35

1.改革开放以前(1958—1978年) 35

2.改革开放以后(1979—1993年) 36

(二)财政支农资金 36

1.支农资金的筹集 36

2.支农资金的使用 36

3.支农周转金管理 36

二、农村信贷资金 37

(一)农业贷款 37

(二)扶贫贷款 37

(三)乡镇企业贷款 37

(四)商业贷款 37

三、农户资金投入 37

第三节 化肥、农药、柴油与农膜 38

一、生产能力 38

(一)化肥 38

1.氮肥 38

2.磷肥 38

(二)农药 39

(三)柴油 39

(四)农膜 39

二、经营情况 39

(一)化肥 39

1.经营管理 39

2.供应政策 39

3.经营品种 39

(二)农药 40

(三)农用柴油 41

(四)农膜 41

三、使用水平 41

(一)化肥 41

(二)农药 42

(三)柴油 42

(四)农膜 43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44

一、发展历程 44

(一)引进、示范和群众性的农具改革阶段(1950—1959年) 44

(二)机械化与半机械化并举,以半机械化为主阶段(1960—1979年) 44

(三)稳步发展阶段(1980—1994年) 44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45

(一)农机装备与总动力 45

(二)农机化作业水平 45

(三)农机化服务体系 45

第五节 水利建设 48

一、建设历程 48

(一)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1950—1957年) 48

(二)“二五”及调整时期(1958—1965年) 48

1.青铜峡水利枢纽 48

2.引黄灌区改造扩建工程 49

3.山区水库工程 49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9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5年) 49

1.固海扬水工程 49

2.盐环定扬水工程 49

3.黄河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49

4.“以工补农”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项目 50

5.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 50

6.引黄灌区改造工程 50

7.黄河治理工程 50

8.“以工代赈”项目 50

9.“三西”建设项目 50

10.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4071”援助项目 50

11.欧共体技术援助宁夏土地改造项目 50

12.宁夏“秦巴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50

13.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简称“1236”工程) 50

14.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 51

二、引黄灌区的农田灌溉 51

(一)灌区分布 51

1.卫宁灌区 51

2.青铜峡灌区 51

3.固海扬水灌区 51

4.陶乐灌区 51

(二)灌区管理 51

1.机构设置 51

2.灌溉用水管理 54

(三)灌区的农田灌溉制度 55

1.春小麦 55

2.水稻 55

三、渍涝、盐碱地改造治理 55

(一)治理骨干排水工程 55

(二)改造整治田间排水工程 56

(三)种稻洗盐改碱 56

(四)定期淋洗盐分 56

(五)引黄放淤压碱 56

(六)减少灌溉地下入渗量 56

(七)坚持阶段性土壤普查 56

(八)加强渍涝、盐碱化改良理论研究和治理规划 56

四、山区农田水利建设 56

(一)水库建设 57

(二)机井、小扬水站建设 57

(三)扬黄工程建设 57

五、水土保持 58

(一)水土流失类型及区划 58

(二)水土保持治理 58

六、农村人畜饮水 59

(一)饮水困难地区分布 59

(二)解决饮水困难的主要做法 60

七、基本经验 60

1.从自然规律出发进行综合治理 60

2.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 60

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水利发展 60

4.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一体化 61

5.加强领导,常抓不懈 61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 61

一、发展历程 61

(一)起步阶段(1958—1978年) 61

(二)大发展阶段(1979—1993年) 61

二、农村用电水平 61

(一)电网建设 61

(二)用电水平 61

三、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62

四、农电行业管理 62

第七节 农村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 62

一、农村邮电通信 62

(一)发展历程 63

1.农村邮电通信发展的四个阶段 63

2.农村电话网发展的四个阶段 63

(二)农村邮电通信 64

1.农村电话 64

2.农村邮政 64

(三)基本经验 64

二、交通运输 64

(一)发展历程 65

1.大车道及落后的人畜力运输阶段(1950—1955年) 65

2.简易公路及胶轮车发展阶段(1956—1965年) 65

3.公路路面改善及机动车的初兴阶段(1966—1976年) 65

4.发展县乡公路及农村运输工具大变革阶段(1977—1995年) 65

(二)公路运输 65

(三)基本经验 65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67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67

一、种植业结构 67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67

(二)第二阶段(1979—1984年) 67

(三)第三阶段(1985—1993年) 67

二、农业生产结构 68

(一)第一阶段(1949—1955年) 68

(二)第二阶段(1956—1978年) 68

(三)第三阶段(1979—1993年) 68

三、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69

第二节 种植业 70

一、发展历程 70

(一)快速发展阶段(1950—1956年) 70

(二)萎缩下降阶段(1957—1962年) 70

(三)恢复发展阶段(1963—1967年) 71

(四)停滞徘徊阶段(1968—1973年) 71

(五)相对稳定发展阶段(1974—1984年) 71

(六)持续增长阶段(1985—1995年) 72

二、生产水平 72

(一)粮食作物 72

1.小麦 72

2.水稻 72

3.玉米 73

4.其他作物 73

(二)经济作物 73

1.油料作物 74

2.糖料作物 74

3.其他经济作物 74

(三)其他作物 74

1.蔬菜 74

2.瓜类 74

3.青饲料和绿肥 74

三、商品基地建设 78

(一)基地选定原则 78

(二)基地建设历程 78

(三)基地建设成效 79

1.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79

2.粮食生产水平处于全自治区领先地位 79

3.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 79

四、基本经验 79

1.认真落实各项方针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79

2.制定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80

3.分类指导,抓关键措施 80

4.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 80

5.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 81

6.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81

第三节 林业 82

一、发展历程 82

(一)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年) 82

(二)突破性发展阶段(1979—1985年) 82

1.加强林业法制,稳定山权、林权 82

2.健全林业机构,加强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83

3.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山川 83

(三)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3年) 84

1.川区林业建设 84

2.风沙区林业建设 84

3.南部山区林业建设 84

4.平原绿化 84

5.速生丰产林基地 84

6.人工造林 84

二、林地所有制 84

(一)林地所有制的演变 84

(二)1990年林地所有制状况 85

三、林种树种结构 85

(一)用材林树种 85

(二)防护林树种 85

(三)经济林树种 86

四、林业区划 86

(一)贺兰山水源涵养林区 86

(二)平原防护林区 86

(三)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区 86

(四)同心、香山丘陵防护林区 86

(五)西海固黄土高原防护薪炭林区 87

(六)六盘山防护用材林区 87

五、林业投资 87

(一)国有林场、苗圃投资及收支 87

(二)各类专项资金中的林业投资 87

(三)林业信贷资金 87

第四节 畜牧业 89

一、发展历程 89

(一)恢复和稳定发展阶段(1949—1956年) 90

(二)曲折前进阶段(1957—1978年) 90

(三)健康发展和振兴阶段(1979年以后) 91

二、生产水平 91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91

(二)产值产量不断上升 91

1.畜牧业产值 91

2.畜产品产量 92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92

1.良种繁育体系 92

2.饲料加工体系 92

3.疫病防治体系 92

三、商品基地建设 92

(一)主要举措 92

(二)建设成效 93

四、基本经验 93

1.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93

2.增加投入,增强后劲 93

3.推广先进技术,走科技兴牧之路 93

4.调整畜牧业结构,合理布局 93

5.坚持以法治牧 93

第五节 水产业 94

一、发展历程 94

(一)起步阶段(1950—1957年) 94

(二)发展阶段(1958—1965年) 94

(三)停滞阶段(1966—1975年) 94

(四)振兴阶段(1976—1993年) 94

二、生产水平 95

(一)水产捕捞业 95

(二)水产养殖业 95

1.池塘养鱼 95

2.湖泊、库堰养鱼 95

三、商品基地建设 96

四、渔政管理 96

第六节 乡镇企业 96

一、发展历程 96

(一)农村工副业时期(1950—1957年) 97

(二)社队企业时期(1958—1983年) 97

1.兴起阶段(1958—1960年) 97

2.缓慢发展阶段(1961—1976年) 97

3.转折阶段(1977—1978年) 97

4.调整阶段(1979—1983年) 97

(三)乡镇企业时期(1984—1993年) 97

1.发展阶段(1984—1990年) 97

2.壮大阶段(1991—1993年) 97

二、企业地区分布 98

三、企业、产业、产品结构 99

(一)企业结构 99

(二)产业结构 99

(三)产品结构 100

四、基本经验 100

1.各级领导重视 100

2.发展思路明确 101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101

4.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101

5.方法得当,措施得力 101

第七节 国有农林牧渔场 102

一、国有农垦企业 102

(一)发展历程 102

1.艰苦创业阶段(1950—1958年) 102

2.发展中调整阶段(1959—1965年) 102

3.曲折中前进阶段(1965—1976年) 103

4.改革中奋进阶段(1977—1993年) 103

(二)生产水平 104

1.开发利用荒地资源 104

2.农畜产品商品率高 104

3.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示范作用 106

(三)基本经验 106

二、国有林业企业 107

(一)发展历程 112

1.成立发展阶段(1950—1965年) 112

2.下降徘徊阶段(1966—1976年) 112

3.稳步发展阶段(1977—1993年) 112

(二)生产成果 113

三、国有园艺场 113

(一)发展历程 113

(二)生产水平 114

四、国有种畜(禽)场 114

1.宁夏盐池滩羊选育场 114

2.宁夏中卫山羊选育场 114

3.宁夏海原甘盐池种羊场 115

4.宁夏同心白绒山羊场 115

5.宁夏种禽场 115

6.宁夏家畜改良站 115

五、国有渔场 115

(一)发展历程 115

(二)生产水平 115

第四章 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 116

第一节 农业区划 116

一、发展历程 116

(一)第一次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50年代) 116

(二)第二次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60年代) 116

(三)第三次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70年代) 116

(四)第四次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1980—1986年) 116

二、主要成果及利用 117

三、综合农业分区 117

(一)贺兰山林区 117

(二)宁夏平原黄河灌溉农牧林渔区 117

(三)盐同香山牧农区 118

(四)西海固农牧林区 118

(五)六盘山林牧农区 119

第二节 引黄灌区农业综合开发 121

一、开发潜力 121

(一)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121

(二)有一定的水资源,节水潜力大 122

(三)能源、劳动力充足,机械化水平较高 122

二、开发历程 122

(一)一般农业开发阶段(1983—1988年) 122

(二)第一期工程实施阶段(1989—1991年) 122

(三)第二期工程实施阶段(1992—1995年) 122

三、开发成效 123

(一)改善了开发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23

(二)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3

(三)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123

四、基本经验 124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24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 124

3.明确开发主体,实行优惠政策 124

4.建立规章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124

第三节 干旱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125

一、开发历程 125

(一)第一期前10年(1983—1992年) 125

1.“三年停止破坏”阶段(1983—1985年) 125

2.“五年解决温饱”阶段(1986—1990年) 125

3.“两年巩固提高”阶段(1991—1992年) 125

(二)第二期后10年(1993—2002年) 126

二、开发成效 126

(一)生态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126

(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 126

(三)异地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126

(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126

三、主要举措 126

1.因地制宜,确定正确的发展方针和建设重点 126

2.加强基础建设,把改变生产基本条件作为根本性措施 127

3.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开放式开发建设 127

4.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127

5.实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27

6.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 127

7.把农业综合开发同计划生育结合起来 127

8.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建设 127

第四节 移民开发与吊庄建设 128

一、主要形式 128

(一)县内移民 128

(二)县外插户移民 128

(三)县外吊庄移民 128

二、开发成效 128

(一)社会效益 128

(二)生态效益 129

(三)经济效益 129

三、主要举措 129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29

2.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 129

3.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移民开发建设合力 129

4.抓好规划设计,分步骤组织实施 130

5.不拘一格办基地,多种形式迁移民 130

四、主要问题 130

1.资金投入不足 130

2.社会服务设施不配套 130

第五节 庭院经济开发 130

一、开发历程 130

(一)起始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30

(二)曲折停滞阶段(1958—1977年) 130

(三)大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 130

二、开发类型 131

1.种植业类型 131

2.养殖业类型 131

3.加工业类型 131

4.种养加综合型 131

5.商业服务型 131

三、开发成效 131

(一)促进了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31

(二)促进了农村集贸市场的繁荣 131

(三)利用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131

(四)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132

(五)促进了生态平衡 132

第五章 农业科学技术 133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 133

一、基础研究 133

(一)资源调查 133

(二)基础理论研究 134

(三)科学专著 134

(四)专业史料考证 134

(五)化学成分及环境背景值研究 134

二、应用研究 134

(一)良种选育 135

(二)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研究 135

(三)区域综合开发研究 136

(四)科学论证 136

三、高新技术研究 136

(一)原子能利用 136

(二)生物技术 136

(三)遗传工程 137

(四)航空、无线电通信及遥感技术 137

(五)新材料、新方法、新发现 137

(六)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 137

四、农业科技成果 137

1.作物育种栽培 137

2.林学 137

3.园艺 137

4.土壤肥料 138

5.植保 138

6.畜牧兽医 138

7.农机 138

8.水产 138

9.农业气象 138

10.水利 138

11.软科学 138

12.能源 138

13.其他 138

五、主要科技成果介绍 138

1.宁春4号春小麦 138

2.斗地1号春小麦 138

3.宁春10号抗旱高产春小麦 138

4.宁粳7号水稻 138

5.宁粳9号水稻 139

6.宁粳1号水稻 139

7.亚麻2号 139

8.宁夏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及观察鉴定 139

9.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139

10.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139

11.宁南山区立体复合种植开发研究 139

12.水稻塑料薄膜保温、卷秧(铲秧)小苗带土移栽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39

13.宁夏平原引黄灌区水稻亩产488公开 139

14.宁夏灌区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 139

15.盐池沙地旱生灌木园的建立及研究 140

16.宁杞1号、宁杞2号枸杞新品种 140

17.枸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140

18.枸杞叶面喷肥对防止落花落果的作用及增产效益研究 140

19.苹果黄叶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140

20.夏菜露地旱熟栽培技术研究 140

21.新红宝西瓜引种开发 140

22.西干渠灌区草甸淡灰钙土水盐运行研究 140

23.BD-4半导体电导仪 140

24.小麦黄矮病冬春麦区间流行关系及其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141

25.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弱性虫苗)生产工艺中间试验 141

26.宁夏草场资源调查 141

27.兔瘟全血玻板快速诊断研究 141

28.宁夏黑猪新品种培育 141

29.沙漠野生蜜源植物老瓜头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141

30.六盘山4S-22型割晒机的研制 141

31.池塘高密度、高产量养鱼综合技术 141

32.固原县上黄基点农林牧生产结构与经济效益研究 142

3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西吉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 142

34.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 142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 149

一、农业技术推广 149

(一)推广机构 149

1.初步建立阶段 149

2.整顿加强阶段 150

3.健全延伸阶段 150

(二)推广内容 150

1.农作物优良品种 150

2.栽培技术 150

3.植保技术 150

4.土壤肥料技术 150

5.耕作技术 151

6.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151

(三)推广改革 151

1.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51

2.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 151

3.开展技物结合经营服务 151

4.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 152

5.农业技术推广转入法制轨道 152

二、林业技术推广 152

(一)推广机构 152

(二)推广内容 152

(三)推广成果 153

三、畜牧技术推广 153

(一)推广机构 153

(二)推广内容 154

(三)获奖成果 154

四、水利技术推广 154

(一)推广机构 154

(二)推广内容 155

1.工程建设新技术 155

2.农田灌溉新技术 155

3.水土保持新技术 155

五、水产技术推广 155

(一)推广机构 155

(二)推广项目及成果 156

第三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56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56

(一)机构沿革 156

1.经济恢复时期(50年代) 156

2.经济调整时期(60年代) 156

3.经济发展时期(70年代) 156

4.改革开放时期(80年代) 157

(二)建设历程 157

1.组织群众自评、自选、自繁、自推阶段(1950—1953年) 157

2.建立国营种子示范场阶段(1954—1958年) 157

3.“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年) 157

4.“四化一供”阶段(1978—1993年) 157

二、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58

(一)建设历程和优良品种选育 158

(二)基地建设 159

(三)主要成效 160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60

(一)牛良种繁育体系 160

1.黄牛 160

2.奶牛 160

(二)羊良种繁育体系 161

(三)猪良种繁育体系 161

(四)鸡良种繁育体系 161

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62

(一)雏形阶段(1955—1958年) 162

(二)初级阶段(1959—1965年) 162

(三)停滞阶段(1966—1978年) 162

(四)迅速发展阶段(1979—1991年) 162

第四节 科技兴农 162

一、发展概况 162

1.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农业区划 162

2.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 162

3.南部山区的治理开发 162

4.耕作制度改革 163

5.农作物优良新品种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 163

6.农用薄膜的应用推广 163

7.林木新树种的引进选育和沙地、荒山造林技术的研究 163

8.畜禽良种引进和品种改良 163

9.水产品养殖技术的开发 163

10.科技示范户的建立和农业技术承包 163

二、科技兴农的重大计划 163

(一)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163

(二)231工程 164

1.建立领导机构 164

2.制定实施规划 164

3.加强教材、师资、阵地建设 164

4.开展“科技之冬”活动 164

5.建立健全考核验收、评比奖励制度 164

(三)星火计划 164

1.立题一项,致富一方 164

2.资源开发与市场接轨 164

3.沟通企业与科研教育部门的联系 164

4.多渠道筹集资金 165

5.制定优惠政策 165

三、主要成效 165

1.广大干部群众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 165

2.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165

3.农业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165

4.农业生产结构趋向优化 165

5.促进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165

6.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165

第六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167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67

一、土地改革准备工作 167

(一)召开各级农民代表大会,组织农民协会 167

(二)减租减息,初步削弱农村封建势力 167

(三)开展反恶霸斗争,打击农村封建势力 168

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 168

三、全面进行土地改革 168

四、土地改革复查工作 169

五、土地改革的主要成绩 169

(一)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农民土地占有制度 169

(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受到了打击,削弱了农村封建势力 169

(三)农会组织发展壮大,农民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170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171

一、互助组 171

(一)互助组的发展历程 171

(二)互助组的形式、内容和政策 172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72

(一)初级社的发展历程 172

1.重点试办阶段(1952年春—1954年夏) 172

2.普遍发展阶段(1954年夏—1955年秋) 173

3.快速发展阶段(1955年秋—1956年2月) 173

(二)建立初级社的做法和政策 174

1.建社的方法步骤 174

2.建社中具体问题的处理 174

3.初级社的政策 174

(三)初级社的经营管理 174

1.组织管理 174

2.生产劳动管理 175

3.财务管理 175

4.分配制度 175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75

(一)实现高级社的过程 175

(二)高级社具体问题的处理 175

1.土地问题 175

2.牲畜、羊只、畜群的处理 175

3.社与社之间生产资料等问题的处理 176

(三)高级社存在的问题及整顿情况 176

(四)社员闹退社与社会主义大辩论 176

(五)高级社的体制与经营管理 176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177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177

(一)建立过程 177

(二)体制特征 177

1.实行“一大二公” 177

2.实行“政社合一” 177

3.实行劳动组织军事化 177

4.实行生活集体化 177

5.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77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178

(一)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阶段(1959年3月—1961年10月) 178

(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阶段(1962—1980年) 178

三、贯彻执行《六十条》,加强和改善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 178

(一)调整社队规模 179

(二)精减下放公社干部和企事业 179

(三)明确和稳定土地、羊只、林木、牲畜的所有权 179

(四)分配自留地、饲料地,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 179

(五)改善经营管理 179

1.民主管理 179

2.计划管理 179

3.财务管理 179

4.劳动定额管理 179

四、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79

(一)面上“四清”运动(1963年10月—1964年10月) 179

(二)点上“四清”运动(1964年11月—1966年5月) 180

五、农业学大寨 180

(一)农业学大寨的发展过程 180

(二)农业学大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81

1.促进了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 181

2.增加了积累,壮大了集体经济 181

3.推广大寨劳动管理经验,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181

六、“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公社 181

1.否定“四清”运动,揪斗社教工作队 181

2.农村干部受冲击,影响了基层政权和农业生产 181

3.割资本主义尾巴,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 181

4.急于变革生产关系,搞“穷过渡” 182

七、粉碎“四人帮”后的人民公社及其体制改革 182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2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演变 182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过程 182

1.压抑阶段(1977—1978年底) 182

2.试办阶段(1979年初—1980年9月) 182

3.普及阶段(1980年下半年—1981年底) 183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形式 183

1.专业承包、联产计酬 183

2.包产到组、联产计酬 183

3.统一经营,联产到劳 183

4.包产到户 183

5.包干到户 183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183

1.确立了农户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83

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83

3.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 183

4.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184

5.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84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 184

(一)完善土地承包制度 184

(二)完善承包合同,加强合同管理 185

(三)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85

1.建立健全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185

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86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86

(一)发展历程 186

1.起步阶段(1983—1987年) 186

2.发展阶段(1987—1995年) 187

(二)形式和特点 187

1.多层次 187

2.多行业 187

3.多类型 188

4.加强调控、明确职责、协调好关系 189

四、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 189

(一)中卫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189

1.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89

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90

3.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 190

4.围绕发育市场机制,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190

5.改革乡村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90

(二)同心流通试验区 191

(三)青铜峡科技兴农试点市 191

第五节 经验教训 192

一、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92

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192

三、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原则,切忌平均主义和剥夺农民 192

四、必须正确处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关系 193

五、必须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 193

第七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194

第一节 合作化以来农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与分配 194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194

(一)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民收入水平 194

(二)农业合作社时期的粮食分配 194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194

(一)人民公社的三级经济收入 194

(二)人民公社三级固定资产 195

(三)人民公社收入分配水平 195

1.总收入 195

2.总费用 195

3.纯收入 195

4.社员人均分配收入 195

(四)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分配 195

三、合作经济新时期的收益分配 197

(一)统一经营的收入变化 197

(二)农村经济收入与分配 197

1.总收入 197

2.总费用 197

3.纯收入 198

4.农民人均所得 198

(三)农村固定资产 198

第二节 农业经济效益 198

一、土地产出率 198

(一)单位面积产值 199

(二)单位面积产量 199

二、劳动生产率 199

1.平均每劳力负担耕地面积 199

2.平均每劳力供养人口 199

3.平均每劳力创造财富 199

三、农产品商品率 200

(一)粮食的商品量和商品率 200

(二)食用植物油的商品量和商品率 200

(三)畜禽类的商品量和商品率 200

四、资金收益率 201

(一)每百元费用总收入 201

(二)每百元费用纯收入 201

(三)每百元固定资产总收入 201

(四)每百元固定资产纯收入 201

五、农业净产值 202

六、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202

(一)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202

(二)经济作物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203

(三)畜禽产品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203

(四)水产品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204

第三节 农户经济收支 204

一、农户收入 204

(一)1949—1957年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204

(二)1958—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慢,起伏大 205

(三)1979—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收入来源发生转变 205

1.收入逐年增加,15年跨跃三个台阶 205

2.收入构成显著变化 205

3.生产性纯收入增长速度快于非生产性纯收入增长速度 205

4.货币收入大幅度增加 205

5.低收入户减少,高收入户增加 206

6.灌区、山区农民收入普遍增加 206

7.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207

(四)农民收入水平的横向对比 207

二、农户支出 207

(一)农户支出及支出结构的变化 207

(二)农户现金支出变化 207

三、农民负担 209

(一)缴纳税款 209

(二)各种费用负担 209

第四节 农民生活水平 209

一、农民生活水平 209

(一)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210

(二)消费质量提高,消费观念逐步改变 210

1.食物消费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210

2.衣着消费趋于成衣化、中高档化 210

3.住房条件改善,质量提高 211

4.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用品等显著增加,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多 211

(三)农民生活消费逐步商品化 211

(四)灌区、山区农民生活普遍改革 211

(五)农民储蓄和积累日益增长 211

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横向对比 213

第五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213

一、“五保”制度的建立 213

(一)“五保”制度的形成 213

(二)人民公社时期“五保”供养办法 214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供养办法 214

二、农村敬老院建设 214

(一)创建敬老院 214

(二)敬老院的发展 215

(三)敬老院制度建设 215

三、社会福利生产 216

(一)社会福利生产发展过程 216

(二)发展福利生产的主要措施 216

1.加强规划领导 216

2.政策扶持 216

3.技术改造 217

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17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17

五、农村优抚安置 218

(一)群众优待 218

(二)国家抚恤和补助 218

1.一次性抚恤 218

2.定期抚恤 219

3.残废抚恤 219

4.国家补助 219

(三)安置退伍军人,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 219

第八章 农产品流通 221

第一节 购销体制 221

一、发展历程 221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221

(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222

1.“大跃进”时期 222

2.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22

3.“文化大革命”时期 222

(三)改革开放时期 222

1.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 222

2.改革农村供销社体制,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 222

二、农产品收购的主要政策 223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 223

一、粮食购销 223

(一)粮食收购 223

1.市场收购 223

2.统购 223

3.合同定购 224

(二)粮食销售 225

(三)粮食调拨 225

二、油脂油料购销 226

(一)油脂收购 226

(二)油脂销售 227

(三)油脂调拨 227

三、猪、羊、牛和蔬菜购销 228

(一)生猪 228

(二)羊 229

(三)牛 230

(四)蔬菜 230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231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粮油价格 23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3年) 231

(二)粮食统购统销初期(1953—1960年) 231

(三)“二五”后期和调整时期(1961—1978年) 232

二、改革时期的农产品价格 232

(一)农产品价格改革 232

1.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32

2.有控制地提高农副产品销售价格 233

3.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有重大改进 233

4.农村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改革 233

(二)改革成效 233

1.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233

2.农民收入增加 233

3.工农产品交换比价缩小 234

(三)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三、名优农副特产价格 234

(一)枸杞 234

(二)甘草 235

(三)滩羊二毛皮 235

(四)发菜 235

第四节 城乡集市贸易 235

一、集市贸易发展历程 235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235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 235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236

(四)改革开放时期 236

二、集市贸易的作用 236

(一)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236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集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236

(三)加快了村镇建设的步伐 236

(四)丰富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236

三、集市贸易市场的建设与管理 236

四、主要农副产品市场 237

1.银川商城 237

2.吴忠市场 237

3.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百花市场 237

4.同心市场 237

第五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238

一、粮油加工与粮食仓储设施 238

(一)粮油加工 238

(二)粮食仓储 238

二、畜产品加工及冷藏 238

三、蔬菜冷藏 239

四、运输能力 239

五、农村商业网点 239

第九章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进出口贸易 241

第一节 外资利用 241

一、农业外资利用 241

(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241

(二)欧共体援助宁夏土地改造项目 242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彭阳、隆德3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代号4071)项目 242

二、林业外资利用 242

(一)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宁夏西吉县营造防护林工程项目(2605项目) 242

(二)中日合作治沙造林研究项目 242

(三)香港世界宣明会投资的林业项目 242

三、水产外资利用 242

四、水利外资利用 243

五、农业教育外资利用 243

六、畜牧业外资利用 243

(一)利用丹麦政府混合贷款项目 243

(二)利用荷兰政府间贷款项目 243

(三)吴忠夏进乳品饮料有限公司与香港盟进有限公司合资项目 243

第二节技术引进 243

一、人才智力引进 243

二、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 244

三、良种引进 244

四、专业科技交流 244

第三节 外事活动 245

一、出国考察、进修 245

二、来访、交流 246

三、参加国际会议 247

第四节 进出口贸易 248

一、农业进口贸易 248

二、农业出口贸易 248

(一)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 248

1.自治区成立(1958年)前 248

2.自治区成立后 248

(二)农业出口商品结构 249

(三)出口商品主要品种 249

(四)农业主要出口商品价格 250

(五)农业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250

(六)乡镇企业出口贸易 251

第十章 教育、文化与卫生 252

第一节 农业教育 252

一、农业教育 252

(一)发展历程 252

(二)高等农业教育 252

(三)中等农业教育 253

1.宁夏农业学校 253

2.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 253

3.固原农业学校 254

4.宁夏水利学校 254

5.宁夏林业学校 254

(四)成人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 254

1.宁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55

2.贺兰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255

3.平罗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255

4.固原县技术学校 255

二、农村教育 255

(一)发展历程 255

1.新中国成立初到“一五”时期(1949—1957年) 256

2.发展与探索时期(1958—1966年) 25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256

4.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 256

(二)农村各类教育 257

1.基础教育 257

2.职业教育 258

3.成人教育 259

4.实施“231工程” 260

5.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 260

6.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261

7.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261

8.教育事业费和农村教育费附加 262

第二节 农村卫生 26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卫生工作 262

二、自治区成立后的农村卫生工作 262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 263

(一)新建扩建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263

(二)调整布局,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 263

(三)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发展村医疗站 263

(四)多渠道培养农村卫生人才 263

(五)利用外资建设农村卫生事业 263

(六)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 264

(七)发展农村中医事业 264

第三节 农村计划生育 265

一、发展历程 265

(一)宣传教育阶段(1972—1978年) 265

(二)具体实施阶段(1979—1985年) 265

1.结合实际制定生育政策 265

2.宣传教育逐渐深入 265

3.注重抓基层基础工作 265

(三)规范化阶段(1986—1988年) 265

1.计划生育工作向法制化轨道迈进 265

2.积极探索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265

3.搞好计划生育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 265

(四)“三结合”阶段(1989—1995年) 266

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成果 266

(一)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66

(二)计划生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266

(三)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266

三、几点经验 267

(一)推行以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为核心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267

(二)坚持“三为主”方针,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267

(三)实行分类指导,加快后进地区工作转化 267

(四)严把“三关”,分阶段集中力量打攻坚战,促进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 267

(五)积极开展“三结合”的学习宣传和试点工作 267

第四节 农村文化 267

一、群众文化事业 267

1.农村文化设施 268

2.农村文化组织 268

3.兴农助农服务 268

4.农村文化活动 268

二、群众艺术 268

1.民间音乐 268

2.民间乐器 269

3.民间美术 269

4.民间舞蹈 269

5.民间戏曲 269

三、民俗风情 269

(一)回族的三大节日 269

1.开斋节 269

2.古尔邦节 269

3.圣纪 269

(二)回族的民俗风情 269

1.封斋 269

2.经字都阿 270

3.回族服饰 270

4.回族净身器皿 270

5.回族的饮食习惯 270

第五节 农村广播与电视 270

一、农村广播 270

(一)农村有线广播的创建与发展 270

(二)农村有线广播节目设置 271

1.转播节目 271

2.自办节目 271

二、农村电视广播 271

第六节 农民体育 272

一、农民体育的发展 272

(一)发展历程 272

(二)体育组织与体育场地建设 273

1.农村体育组织 273

2.农村体育场地 273

(三)农民赞助办体育 273

(四)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与推广 273

(五)树立体育先进典型 273

二、运动竞赛 273

(一)举办农民运动会 273

(二)组织参加全国各类农民运动会 274

(三)农民体育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 274

第七节 旅游业及旅游景观 274

一、旅游业 274

二、旅游景观 274

(一)历史文化名城银川 274

(二)西夏陵园 275

(三)沙湖 275

(四)贺兰山岩画 275

(五)青铜峡108塔 275

(六)沙坡头 275

(七)须弥山石窟 275

(八)固原博物馆 275

(九)六盘山自然保护区 276

第十一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77

第一节 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沿革 277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基层政权 277

(一)宁夏建省到抗日战争前 277

(二)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 277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278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278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278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280

一、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 280

(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280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80

(三)抗日战争时期 280

(四)解放战争时期 280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党组织建设 280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80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期 281

(三)人民公社化时期 281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281

三、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 281

(一)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281

(二)整顿后进村党支部,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281

(三)做好在生产一线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 282

(四)加强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 282

(五)坚持民主评议党员,提高党员素质 282

(六)党委重视,加强领导 282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283

一、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283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贯彻实施 283

(一)广泛深入地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283

(二)进行贯彻《村委会组织法》的试点 284

(三)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284

(四)开展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活动 285

(五)贯彻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285

第四节 乡村合作经济组织 285

一、供销合作 285

(一)革命根据地的基层合作社 285

(二)新中国成立前的基层合作社 285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供销合作社 285

二、信用合作 28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信用合作 286

(二)自治区成立前的信用合作 286

(三)自治区成立后的信用合作 286

1.“大跃进”中的信用合作 286

2.“文化大革命”中的信用合作 287

3.改革开放时期的信用合作 287

三、合作基金会 287

(一)合作基金会的资金来源 287

(二)发展合作基金会的基本做法 287

(三)合作基金会的作用 288

四、股份合作制 288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88

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88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288

(二)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289

(三)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 289

(四)建立精神文明活动阵地 289

(五)移风易俗 289

二、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289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扎实工作 289

(二)把政策交给群众,使思想教育活动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89

(三)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深入村组,实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 290

(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吸引农民广泛参与 290

(五)虚实结合,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全面进步 290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 290

(一)法制宣传教育 290

(二)依法治村 291

(三)公证工作 291

(四)人民调解工作 291

(五)乡镇法律服务 291

四、农村社会治安 291

(一)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 291

(二)保卫互助合作运动 292

(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292

(四)保卫改革开放 292

第六节 村镇建设 292

一、发展历程 29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村镇建设 29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293

(三)村镇建设在改革中迅猛发展 293

二、村镇规划 293

(一)村镇规划的原则 293

(二)规划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293

(三)组织评比和实际指导 294

三、村镇建设 294

(一)集镇建设全面推开 294

(二)村庄建设步入轨道 295

四、村镇建设管理 296

第十二章 地县农村经济 297

第一节地(市)农村经济 297

一、银川市 297

二、石嘴山市 301

三、银南地区 304

四、固原地区 306

第二节县(市)农村经济 309

一、贺兰县 309

二、平罗县 310

三、吴忠市 313

四、青铜峡市 315

五、中卫县 317

六、盐池县 319

七、固原县 321

八、西吉县 323

第三节 部分地(市)县乡镇企业简介 325

第十三章 农村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329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简况 32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经济 329

(一)封建剥削制度占支配地位 329

(二)农村经济衰落凋敝 330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经济 330

三、人民公社建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农村经济 331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 331

五、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经济 332

第二节 农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332

一、从不同历史时期看农业的重要作用 332

(一)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332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332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332

(四)改革开放时期 333

二、农业基础地位评价 333

第三节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334

一、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334

二、坚决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334

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335

四、更新观念,加快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进程 335

(一)用商品经济的观念看待农业,支持农业 335

(二)应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335

(三)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 336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36

五、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336

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36

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山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37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建设前景 337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337

(一)奋斗目标 337

(二)指导方针 337

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与措施 338

(一)发展任务和主要指标 338

(二)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338

1.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增加农业投入 338

2.稳定粮油糖等种植面积,建设商品生产基地 338

3.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38

4.强化科技兴农,重点抓好种子工程 338

5.积极发展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 339

6.促进山、川经济协调发展 339

7.积极争取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立项 339

第十四章 农业机构 340

第一节 自治区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 340

一、新中国成立到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9月—1966年4月) 340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340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1993年12月) 341

第二节 自治区级农业管理机构 341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厅 341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 341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341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牧局 341

五、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局 342

六、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企业管理局 342

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建设委员会 342

八、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 342

九、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342

十、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总公司 342

第三节 农业科研、勘察设计机构及农业院校 343

一、农业科研机构 343

(一)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 343

(二)自治区属专业研究所 343

(三)地(市)属农业科研机构 343

二、农业勘察设计机构 344

(一)自治区属农业勘察设计机构 344

(二)地(市)属农业勘测设计机构 344

三、农业院校 344

(一)自治区属农业院校 344

(二)地(市)属农业学校 344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345

一、自治区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345

二、地(市)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346

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348

第五节 自治区其他农业县级以上事业单位 348

附录一 农业大事记 350

附录二 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 370

后记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