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及学生时代 1
出生与籍贯 1
谈谈家史 3
寒窗苦读 11
参加学潮 14
听鲁迅先生讲课 16
朱湘“指路” 17
初涉文坛 21
加入“无须社” 23
初译《菊子夫人》 24
赴法途中 26
留法期间 38
也频相邀 44
二、在上海卖文为生 46
关于《菊子夫人》 46
与南欧文学结缘 50
《斗牛》与《西班牙小景》 54
与也频、丁玲重聚 59
编《熔炉》杂志 61
见鲁迅先生 62
《红黑》的命运也不济 63
与冯雪峰的交往 64
初识姚蓬子 67
也频向“左”转 68
与戴望舒的手足之情 69
小说集《古国的人们》 79
关于小说《Modern girl》 84
《巴黎游记》及其他 86
三、重返北京 90
初登大学讲台 90
父亲与刘半农 93
上海传来的噩耗 97
恋爱结婚 99
关于《鲁滨逊漂流记》 103
武汉行 106
关于《每日谈座》 108
与马彦祥之交往 113
登泰山访冯玉祥 118
孙大雨的信 119
章靳以的信 120
逃出北平 121
在北平时期的作品 123
四、国难当头 125
“第一站”武汉 125
“第二站”重庆 126
高高在上的天生城 128
迁居江北 130
一次失败的经商 133
父亲当了“出头的椽子” 134
“火中取栗”的图审科长 134
移居南岸 144
母亲又“上班”了 147
“先干三个月试试” 149
当选“文协”常务理事 154
“试试”以失败告终 156
关于皮蓝德娄与《亨利第四》 159
成都行 160
去列五中学教书 162
五、回到“下江” 163
悠悠还乡路 163
一个难忘的“新年” 169
在《新湖北日报》社 171
徐、谢(冰莹)之交 175
重返上海 179
初到厦大 182
六、走向新时代 184
当人民教师 184
第一次当“运动员” 192
父女相聚在青岛 195
“故园”行 196
第二次去北京 197
《关于阿Q的典型性问题》 199
过个团圆年 202
七、风风雨雨二十年 205
戴上“右派”帽子 205
“另起炉灶” 207
摘掉“右派帽子” 211
谨小慎微搞复核 212
修来改去跟“形势” 214
“埋头拉车” 217
新的磨难 218
豁达大度 220
亲情连绵 224
接受新任务 226
八、迎来第二个春天 229
编写《综合英语成语词典》 229
《关于中国外语工作者所编译的英语成语词典》 231
力主开词典编纂专业研究生课 233
他是位爱学生的老师 236
甘为人梯 240
去北京“会亲” 241
“不到长城非好汉” 243
回到父母身边 245
父亲的背影 246
巫教授如是说 249
北京“二外”人这样说 250
《关于阿索林的通信》 251
参加“竞选”人民代表 253
父亲的待遇 256
丁玲来了! 257
加入“民盟” 266
为父亲当信使 267
丁玲创作研讨会 273
关于《我所认识的朱湘》 277
别了,父亲!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