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福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190223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本文从犯罪原因论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如何更合理有效地改进现有犯罪法制的问题。

第一编 刑事政策基础编第一章 刑事政策之基本概念 2

壹、刑事政策之意义 2

一、德国之见解 3

二、美国之见解 4

三、日本之见解 6

四、台湾地区之见解 7

五、本文之见解 8

贰、刑事政策之目的 12

一、犯罪预防 13

二、犯罪者处遇 14

三、犯罪被害者保护 15

叁、刑事政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关系 15

一、刑事政策学在刑事学中的地位 15

二、刑事政策学与犯罪学之关系 16

三、刑事政策学与刑事法学之关系 17

四、刑事政策学与犯罪侦查学之关系 18

五、以强制性交罪为例 18

肆、刑事政策之基本原则 19

一、人道主义原则 19

二、法治主义原则 20

三、科学主义原则 21

伍、刑事政策之研究方法 22

一、统计之方法 22

二、个别化之方法 24

三、比较之方法 24

陆、刑事政策之界限 25

一、犯罪原因论上之界限 25

二、人道上之界限 26

三、财政上之界限 26

四、对象上之界限 26

柒、刑事政策之国际化 27

一、犯罪之国际化 27

二、犯罪国际化之对策 28

捌、结语 31

第二章 台湾地区犯罪状况与评析 35

壹、犯罪现象之掌握 35

一、犯罪现象之概念 35

二、犯罪统计之概念 35

三、犯罪黑数之问题 36

贰、台湾地区犯罪状况之变化 38

一、整体犯罪之变化 38

二、整体定罪数之变化 45

三、监狱收容之变化 48

叁、犯罪状况之国际比较 50

一、各国及台湾地区主要性犯罪之比较 51

二、各国及台湾地区杀人犯罪之比较 52

三、各国及台湾地区窃盗犯罪之比较 53

肆、综合评析 55

一、整体犯罪之评析 55

二、整体定罪数与监禁状况之评析 57

三、整体犯罪状况所反映治安政策之问题 58

伍、未来展望 60

一、建构完善之社会治安指针 60

二、适度降低犯罪恐惧感 61

三、强化宽松的刑事政策 63

陆、结语 63

第三章 犯罪化与除罪化 66

壹、犯罪之概念 66

一、法律学上之犯罪概念 66

二、社会学上之犯罪概念 66

三、犯罪学上之犯罪概念 67

四、形式上与实质上犯罪概念 68

五、本文之见解 69

贰、犯罪化之概念 69

一、犯罪化之意义 69

二、犯罪化之基准 70

三、犯罪化之类型 71

叁、除罪化之概念 73

一、除罪化之意义 73

二、除罪化之发展动向 73

三、除罪化之类型 77

肆、无被害人犯罪除罪化之检讨 78

一、无被害人犯罪之概念 78

二、非行少年身份犯除罪化之检讨 79

三、药物滥用除罪化之检讨 80

四、堕胎除罪化之检讨 81

五、赌博除罪化之检讨 82

六、猥亵除罪化之检讨 83

七、通奸除罪化之检讨 85

伍、“刑法”之修正与检讨 87

一、“刑法”修正之动向 87

二、“刑法”最新修正之重点 89

三、“刑法”最新修正之检讨 95

陆、结语 104

第二编 犯罪原因编 115

第四章 自由意志论 115

壹、古典犯罪学派 115

一、历史背景 115

二、代表人物之思想 115

三、对犯罪原因之基本看法 117

四、理论评估 117

五、现行发展趋势——“新古典犯罪学派” 118

贰、理性选择理论 119

一、理性选择理论抬头之背景 119

二、理性选择理论之基础 120

三、理性选择理论对刑事政策之影响 120

叁、环境犯罪学 121

一、环境犯罪学之意义与沿革 121

二、环境犯罪学之发展背景 123

三、环境犯罪学之理论基础 125

四、环境犯罪学之具体措施 128

五、环境犯罪学之评价 129

肆、结语 132

第五章 素质与环境论 135

壹、实证犯罪学派 135

一、历史背景 135

二、主要论点 135

三、实证学派之代表人物 136

四、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之区别 138

贰、犯罪生物学理论 138

一、基本理念 138

二、传统犯罪生物学派 139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派 141

四、犯罪生物学派之评价 142

叁、犯罪心理学理论 142

一、犯罪心理学家所追求最基本问题 142

二、心理分析理论与犯罪行为 143

三、认知理论与犯罪行为 144

四、学习理论与犯罪行为 145

五、生物心理论与犯罪行为 146

六、特征理论与刑事政策 148

肆、犯罪社会学理论 149

一、犯罪社会学理论导论 149

二、社会控制理论 152

三、犯罪副文化理论 158

四、紧张犯罪理论 162

伍、结语 166

第六章 批判犯罪学 168

壹、批判犯罪学导论 168

一、起源 168

二、目前发展趋势 169

贰、卷标理论 169

一、基本观点 169

二、卷标理论之影响 170

三、卷标理论之评价 171

四、Katz之犯罪的诱惑 172

叁、冲突犯罪理论 172

一、兴起原因 172

二、基本观点 172

三、冲突犯罪理论之评价 174

肆、和平建构犯罪学 174

一、基本观点 174

二、修复式正义 174

伍、女性主义犯罪学 177

一、基本观点 177

二、女性主义犯罪学对刑事法学之影响 177

三、女性主义犯罪学之评价 178

陆、结语 179

第七章 犯罪理论整合论 181

壹、犯罪理论整合之发展 181

一、犯罪理论整合之回顾 181

二、犯罪理论整合之意涵 181

贰、犯罪理论整合之类型 182

一、赫胥之观点 182

二、李斯卡之观点 182

叁、犯罪理论整合之范例——以明耻整合理论为例 182

一、明耻整合理论之基本观点 183

二、明耻整合理论之争论 184

三、明耻整合理论之犯罪控制政策 185

肆、犯罪理论整合之评价 186

一、犯罪理论整合之争论 186

二、犯罪理论整合之未来发展方向 186

伍、结语 186

第三编 刑事制裁编 190

第八章 刑罚理论 190

壹、刑罚之概念 190

一、刑罚之意义 190

二、刑罚正当化之根据 190

三、刑罚之本质 192

贰、对立之刑罚理论 193

一、应报理论 194

二、预防理论 195

叁、综合之刑罚理论 198

一、并合说 198

二、分配说 200

肆、多元性发展性个别性之刑罚理论 201

一、多元性发展性个别性说 201

二、本文之见解 203

伍、治乱世用重典之问题 204

陆、结语 205

第九章 刑罚制度 210

壹、死刑 210

一、死刑之概念 210

二、死刑存置论 211

三、死刑废止论 212

四、对死刑存废之评论 213

五、代替死刑之制度 214

贰、自由刑 215

一、自由刑之意义与种类 215

二、自由刑之沿革 216

三、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217

四、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限制 218

五、短期自由刑 219

六、不定期刑 223

叁、罚金刑 228

一、罚金之意义与种类 228

二、罚金之沿革 229

三、罚金刑在刑事政策之意义 230

四、罚金刑之本质 232

五、罚金刑可调整之处 233

肆、资格刑 239

一、资格刑之意义 239

二、资格刑在刑事政策上的意义 239

三、现行“刑法”上的资格刑 240

四、资格刑可调整之处 241

伍、没收 242

一、没收之意义与种类 242

二、没收的本质 242

三、没收在刑事政策上的意义 243

四、没收可调整之处 244

陆、追征、追缴或抵偿 245

一、追征之法律性质 245

二、扩大财产没收及追征 245

柒、结语 247

第十章 保安处分与保护处分 251

壹、保安处分之理论 251

一、保安处分之意义 251

二、保安处分之历史沿革 251

三、保安处分之理论基础 252

四、保安处分之限制 253

五、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关系 254

贰、保安处分之制度 258

一、保安处分之种类 258

二、台湾地区“刑法”保安处分之立法例 259

叁、保护处分 265

一、保护处分之意义与法律性质 265

二、保护事件 266

三、保护处分之对象 267

四、保护处分之种类 268

五、处理程序 269

肆、结语 274

第四编 犯罪者处遇编第十一章 犯罪者之司法性处遇 282

壹、刑事司法之概念 282

一、刑事司法之意义 282

二、刑事司法之程序 283

贰、警察与犯罪者处遇 285

一、警察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 285

二、警察与犯罪侦查 287

三、警察在犯罪者处遇上之问题点 288

叁、检察官与犯罪者处遇 300

一、检察官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 300

二、不起诉处分制度 303

三、缓起诉制度 306

肆、法官与犯罪者处遇 310

一、法官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 310

二、刑之量处 311

三、执行犹豫制度 315

四、简易判决处刑 324

伍、结语 328

第十二章 机构内处遇 332

壹、机构内处遇之概念 332

一、机构内处遇之意义 332

二、机构内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332

三、受刑人之法律地位 333

贰、行刑之改革 336

一、惩役场之设置 336

二、霍华德之狱政改革运动 338

三、美国之狱政改革运动 339

四、爱尔兰制 340

五、爱米拉感化院 341

叁、改善主义之发展与反思 342

一、实证学派之发展 342

二、复归模式与医疗模式之发展 344

三、反复归社会思想之抬头 344

四、正义模式之发展 347

五、台湾地区之行刑理念 348

肆、受刑人之处遇制度 349

一、受刑人之调查分类 349

二、受刑人之累进处遇 352

三、缩短刑期制度 354

伍、受刑人之处遇方法 355

一、受刑人之教化 355

二、受刑人之作业 357

三、受刑人之保健 358

四、受刑人之纪律 359

陆、开放式处遇 361

一、开放式处遇之概念 361

二、开放式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361

三、开放式处遇之形态 362

柒、结语 364

第十三章 社区处遇 367

壹、社区处遇之概念 367

一、社区处遇之意义 367

二、社区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369

贰、假释制度 369

一、假释制度之意义 369

二、假释制度之沿革 370

三、假释制度之功能 370

四、假释制度之本质 372

五、台湾地区假释制度之立法沿革 373

六、现行假释制度之规定 376

七、假释制度之问题点 380

叁、保护管束 386

一、保护管束之意义 386

二、保护管束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387

三、保护管束之种类 388

四、保护管束之执行机关 389

五、保护管束之撤销 389

六、强化保护管束之建议 389

肆、更生保护 390

一、更生保护之意义 390

二、更生保护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390

三、台湾地区更生保护之沿革 391

四、更生保护之对象 392

五、更生保护之程序 393

六、更生保护之方式 394

七、更生保护之组织 395

八、强化更生保护之建议 397

伍、新形态的社区处遇 400

一、损害回复 400

二、社区服务命令 403

三、电子监控 404

陆、结语 406

第五编 刑事政策趋势编第十四章 两极化刑事政策 413

壹、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概念 413

一、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意义、策略与目的 413

二、两极化刑事政策之犯罪类型与对象者 414

三、两极化刑事政策之发展背景 415

贰、两极化刑事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 416

一、宽松刑事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 416

二、严格刑事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 418

叁、两极化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 420

一、宽松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 420

二、严格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 422

肆、两极化刑事政策之评价 423

一、刑罚理论适用之问题 423

二、责任主义适用之问题 424

三、真否能合理有效防制犯罪之问题 425

伍、结语 427

第十五章 犯罪被害人与刑事政策 431

壹、被害者学之发展演变 431

一、被害者学之意义 431

二、被害人角色之变迁 431

三、初期被害者学之发展与评价 432

四、犯罪被害人调查之实际情况 433

五、80年代后新的被害者学理论 435

贰、犯罪被害人之补偿 438

一、犯罪被害人补偿之意义与历史发展 438

二、犯罪被害人补偿之必要性 439

三、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理论基础 439

叁、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概要 441

一、理论依据 441

二、被害补偿 442

三、诉讼救助 444

四、成立被害人保护机构 445

五、本法实施成效之评析 445

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上权益之保护 446

一、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上权益保护之国际立法趋势 446

二、台湾地区之现况与未来展望 447

伍、被害人保护之新课题 449

一、犯罪者处遇阶段导入被害人之观点 449

二、强化对被害人之支持 450

三、强化犯罪被害之预防模式 451

陆、结语 453

附:图表次 456

编者的话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