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在吐蕃的早期传播 1
第一节 佛教传入前吐蕃周边地区的宗教信仰状况 1
一、公元5世纪及稍后时期的印度佛教 1
二、公元5世纪到6世纪的汉地佛教 3
三、公元5世纪到6世纪我国西域地区的佛教 8
第二节 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吐蕃及其发展 9
一、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概况 9
二、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佛教 10
第三节 芒松芒赞到赤德祖赞时期的吐蕃佛教 32
一、芒松芒赞与都松芒波杰时期吐蕃佛教的相对沉寂 32
二、赤德祖赞时期吐蕃佛教的复苏 35
第二章 吐蕃佛教的鼎盛与繁荣 43
第一节 赤松德赞时期吐蕃佛教的曲折发展 43
一、佛教与苯教的首次公开冲突 43
二、秉承先祖倡佛政策,迎请外僧入蕃弘法 47
三、佛教与苯教的第二次冲突 51
四、桑耶寺的建立及其艺术风格 53
五、“七觉士”与吐蕃僧伽组织的出现 57
六、赤松德赞颁布兴佛诏书及佛教在吐蕃的广泛传播 60
七、禅宗传入吐蕃与顿渐之争 63
第二节 牟尼赞普的倡佛措施 69
一、围绕赤松德赞的超荐仪式而展开的佛苯斗争 69
二、三藏法会的建立与三均贫富 72
第三节 赤德松赞时期的吐蕃佛教 74
一、娘·定艾增鼎力护政 74
二、甲德噶琼寺的建立与噶琼祖拉康碑 76
三、赤德松赞时期的吐蕃译经 79
四、赤德松赞优抚僧人、提倡佛教的政策 80
第三章 吐蕃佛教发展的登峰造极与迅疾衰落 82
第一节 赤热巴巾时期吐蕃佛教登峰造极的发展 82
一、请僧践发与僧人执政 82
二、广建寺院与完善僧伽组织 84
三、韦·达纳坚反佛势力的再度崛起 85
第二节 朗达玛时期的灭佛运动及其影响 87
一、反佛势力的得势与朗达玛时期的灭佛原因 87
二、朗达玛时期的吐蕃灭佛运动 88
三、佛教势力对灭佛运动的抵抗与朗达玛被弑 90
四、灭佛运动对吐蕃社会与宗教的影响 91
第四章 噶当派的创立及其历史沿革 94
第一节 阿底峡进藏前后的西藏佛教 94
一、社会转型与后弘期佛教 94
二、卫藏地区的佛教 96
三、西部阿里的佛教 97
四、其他地区的佛教 99
第二节 阿底峡对西藏佛教复兴的贡献 100
一、阿底峡在印度的活动 100
二、阿底峡进藏经过 101
三、阿底峡对西藏佛教的贡献 103
四、阿底峡的主要弟子 104
第三节 噶当派的创立及传承 107
一、仲敦巴与热振寺传承 107
二、普穷哇与教诫派传承 109
三、博多哇与教典派传承 109
四、京俄巴与教授派传承 112
五、其他传承 114
第五章 噶当派的思想特点及主要寺院 119
第一节 噶当派的思想特点 119
一、教典派的思想特点 119
二、教授派的思想特点 121
三、教诫派的思想特点 122
第二节 噶当派对西藏佛教其他教派的影响 124
一、噶当派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124
二、噶当派对噶举派的影响 125
三、噶当派对萨迦派的影响 127
四、噶当派对格鲁派的影响 127
第三节 噶当派的主要寺院 129
一、托林寺 129
二、热振寺 132
三、其他寺院 137
第六章 宁玛派的创立及大圆满法的译传 146
第一节 宁玛派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146
一、“三素尔”和宁玛派的正式创立 146
二、宁玛派的早期发展 149
第二节 绒·曲桑和隆庆饶绛巴对宁玛派的特殊贡献 156
一、绒·曲桑和大圆满绒派 156
二、隆庆饶绛巴·智美欧色 157
第三节 大圆满法的兴起和译传 159
一、大圆满法的兴起 159
二、大圆满法的译传 161
三、大圆满法的内容和修持 168
第四节 伏藏的形成与传播 176
一、伏藏形成的时间和原因 176
二、著名掘藏师及其所掘伏藏 177
第七章 宁玛派的佛学思想及寺院组织 187
第一节 宁玛派的佛学思想 187
一、三根九乘的判教理论 187
二、大圆满空性说 193
第二节 宁玛派的寺院和宗教活动 194
一、主要寺院的历史沿革 194
二、学经特点及教学内容 199
三、宗教礼仪和神 200
第八章 萨迦派的创立及发展 205
第一节 萨迦派的创立和兴旺 205
一、贡却杰波与萨迦派的创立 205
二、萨迦五祖与萨迦派的兴旺 207
第二节 萨迦派的全盛和家族分裂 214
一、萨迦派的鼎盛 214
二、四大拉章 217
第三节 萨迦派宗教活动的恢复和萨迦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223
一、宗教活动的恢复 223
二、萨迦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231
第九章 萨迦派的佛学思想和寺院组织 233
第一节 道果教法的传承 233
一、道果及道果九道 233
二、毗哇巴和道果教授传承 236
三、道果教法的流派 238
第二节 卓弥·释迦益希及其所传道果教授 240
一、卓弥·释迦益希生平 240
二、卓弥·释迦益希的译籍 241
三、卓弥·释迦益希所传的道果教授 242
四、卓弥·释迦益希的门徒 244
第三节 《金刚偈》与萨迦派的佛学思想 245
一、《金刚偈》及其思想 245
二、萨迦派的哲学思想 247
第四节 萨迦派的寺院组成和宗教礼仪 249
一、萨迦寺及其组织机构 249
二、寺院分布及宗教礼仪 254
三、萨迦派的寺院经济 260
第十章 塔波噶举派的创立与发展 262
第一节 塔波噶举派的渊源 262
一、四大语旨教授付法传 262
二、谛洛巴和那若巴 266
第二节 塔波噶举派在西藏的早期传播及其特点 269
一、玛尔巴与塔波噶举派在西藏的早期传播 269
二、米拉日巴及其宗教实践 271
三、塔波噶举派早期的特点 273
第三节 塔波噶举派的创立和发展 275
一、塔波噶举派的创立 275
二、塔波噶举派的发展 278
第十一章 塔波噶举派的四大派系 282
第一节 噶玛噶举派 282
一、黑帽系 282
二、红帽系 298
三、其他活佛系统 302
第二节 蔡巴噶举派 305
一、蔡巴噶举派的创建 305
二、蔡巴噶举派的发展 306
三、蔡巴噶举派衰落的原因 307
第三节 拔绒噶举派 308
一、达玛旺久与拔绒噶举派的创立 308
二、拔绒噶举派的主寺 309
第四节 帕珠噶举派 310
一、多吉杰布与帕珠噶举派的创建 310
二、朗氏家族与帕珠噶举派的发展 312
三、仁蚌家族的兴起与帕珠派的衰落 314
第十二章 帕珠噶举派的八小派系 317
第一节 直贡噶举派 317
一、直贡派的创立与发展 317
二、直贡派的几度兴衰 321
三、直贡派的衰落 326
第二节 达隆噶举派 329
一、达隆噶举派的兴建 329
二、达隆噶举派的发展 330
三、噶斯家族的迁徙与达隆政教实体 333
四、达隆寺的内讧与达隆派的衰落 335
五、达隆“玛塘”寺系统 337
第三节 主巴噶举派 338
一、中主巴 338
二、上主巴 339
三、下主巴 340
第四节 绰浦噶举派 341
一、绰浦噶举派的创建 341
二、绰浦噶举派的发展 342
第五节 雅桑、修赛、叶巴、玛仓噶举派 342
一、雅桑噶举派 342
二、修赛、叶巴、玛仓噶举派 343
三、塔波噶举派的晚期特点 343
第十三章 香巴噶举派和珀东派 345
第一节 香巴噶举派 345
一、香巴噶举派的创建和发展 345
二、唐东杰布事略 347
第二节 珀东派 348
一、珀东·乔来朗杰与珀东派 348
二、桑定多吉帕母女活佛系统 352
第十四章 噶举派的教义教法及主要寺院 357
第一节 《解脱道庄严论》及其思想特点 357
一、《解脱道庄严论》概述 357
二、《解脱道庄严论》的主要内容 358
第二节 大手印 362
一、大手印传承 362
二、显教大手印 363
三、密教大手印 364
四、大手印四瑜伽 365
五、大手印典籍 368
第三节 那若六法 368
一、藏密脉、风、明点简介 368
二、那若六法的基本情况 371
三、那若六法的具体内容 372
第四节 噶举派寺院 378
一、噶举派寺院分布及寺院组织 378
二、噶举派的主要寺院 379
第十五章 觉囊派及其教理特点 386
第一节 觉囊派的创立及其历史沿革 386
一、觉囊派创立之前的情形 386
二、觉囊派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389
第二节 觉囊派在西藏的后期发展 399
一、觉囊派中衰的原因 399
二、多罗那他与觉囊派的再兴 401
三、觉囊派在西藏的消亡 404
第三节 觉囊派的教理特点与宗教活动 405
一、《时轮》和六支瑜伽 405
二、中观“他空”见 409
三、寺院组织和宗教活动 412
第十六章 息结、觉域和夏鲁派 415
第一节 息结派 415
一、当巴桑结与息结派的创立 415
二、息结派的传承关系 417
三、息结派的特点 426
第二节 觉域派 427
一、觉域派的起源 427
二、觉域派的传承 428
三、觉域派的教法特点 432
第三节 夏鲁派 433
一、夏鲁寺的建立 433
二、布顿与夏鲁派的形成 435
第十七章 格鲁派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439
第一节 格鲁派的创立与西藏各地的传播 439
一、宗喀巴与格鲁派的创立 439
二、格鲁派在西藏各地的传播 446
三、根敦嘉措与格鲁派活佛转世制度 452
第二节 格鲁派在蒙古等地区的传播 453
一、索朗嘉措与俺答汗建立联系 453
二、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的建立 455
三、格鲁派在甘青康地区和蒙古地区的传播 456
四、班禅活佛系统的建立 458
五、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 460
第十八章 格鲁派的兴盛时期 463
第一节 五世达赖喇嘛的认定与甘丹颇章政权的建立 463
一、五世达赖喇嘛的认定 463
二、甘丹颇章政权的建立 465
第二节 格鲁派寺院集团与清朝中央政权的联系 468
一、清朝政府册封五世达赖喇嘛 468
二、格鲁派的发展措施 470
三、真假六世达赖喇嘛 476
第三节 七世达赖喇嘛总理西藏政教事务 485
一、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早年活动 485
二、七世达赖喇嘛总理政教事务 492
三、摄政制度的建立 497
第四节 六世班禅与八世达赖喇嘛的生平事迹 499
一、六世班禅巴丹益希的政教业绩 499
二、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的政教活动 505
三、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07
第五节 九至十二世达赖喇嘛 509
一、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 509
二、十世达赖喇嘛崔臣嘉措 510
三、十一世达赖喇嘛克珠嘉措 513
四、十二世达赖喇嘛赤烈嘉措 514
第十九章 格鲁派的稳步发展时期 516
第一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 516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认定、坐床和宗教活动 516
二、外寇入侵及西藏僧俗民众的抗敌斗争 520
三、十三世达赖喇嘛东行 525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主要活动和影响 530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印度及其原因 530
二、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噶厦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534
三、十三世达赖喇嘛整顿格鲁派 540
四、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寻访、认定、坐床 542
第三节 九世班禅出走内地 544
一、九世班禅的早期活动 544
二、班禅出走内地及其活动 546
三、班禅返藏 551
第四节 其他活佛系统及甘丹赤巴 553
一、其他活佛系统 553
二、甘丹赤巴 556
第五节 格鲁派的主要寺院 564
一、甘丹寺 564
二、哲蚌寺 568
三、色拉寺 571
四、扎什伦布寺 574
五、昌都寺 577
六、上、下密院 579
七、布达拉宫 581
第六节 格鲁派的佛学思想 585
一、“缘起性空”的宇宙认识论 585
二、“止观双运”的实践方法 589
第二十章 西藏佛教的各种制度 593
第一节 寺院组织制度和学经制度 593
一、寺院组织制度 593
二、学经制度 596
第二节 政教合一制度 600
一、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雏形 600
二、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603
三、政教合一制度的完善与衰亡 607
第三节 活佛转世制度 615
一、活佛转世制度产生的原因 615
二、活佛转世制度的发展 622
三、确认转世灵童的传统做法 624
四、金瓶掣签制及其意义 628
第二十一章 西藏佛教文化 632
第一节 西藏佛教与西藏医药学 632
一、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 632
二、藏医药学的中期发展 636
三、格鲁派时期的藏医药学 639
四、藏医药学的特点 642
第二节 藏传因明 643
一、因明论著的译传 643
二、藏传因明的形成和发展 645
三、藏传因明的特点 648
第三节 西藏佛教与天文历算 649
一、吐蕃时期的天文历算 649
二、佛教与藏族天文历算的密切关系 651
第四节 西藏佛教史籍 654
一、前弘期时期的佛教史籍 654
二、后弘期时期的王统、宗教史籍 657
第五节 西藏佛教文学 670
一、作家诗 670
二、传记文学 674
三、藏文佛经文学 677
四、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 679
第六节 西藏佛教艺术 684
一、建筑艺术 684
二、绘画艺术 687
三、雕塑艺术 692
四、舞蹈艺术 694
第七节 大藏经 697
一、大藏经概况 697
二、大藏经版本 698
第二十二章 当代西藏佛教概述 702
第一节 西藏佛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702
第二节 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贯彻执行 706
一、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宗教政策 706
二、民主改革后的宗教政策 708
三、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的贯彻实施 710
第三节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 714
一、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 714
二、寺庙爱国主义教育 717
附录一 《菩提道炬论》 720
附录二 《缘起赞》 723
附录三 西藏佛教大事年表 726
附录四 主要名词汉藏对照 750
附录五 主要参考书目 788
后记 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