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75837
  • 页数:8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用系统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高亚洲地理圈缘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干旱区,从欧亚大陆地理中心的位置;高亚洲大陆地理圈缘的巨大山系与盆地相间的地质地貌格局;独具一格的大山盆气候特征;以内陆河流域为独立单元的水文水循环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干旱区响应等,全方位多层次地揭示其形成、演变过程以及与中亚干旱区的关系,中国干旱区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环境保护和恢复等,并结合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醒人们科学适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是对我国干旱区长期积累的自然地理学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集成、的评估。它必将有效地推进干旱区地理学科向纵深发展,并取得更新的成果。同时,也将会更好的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西北边疆21世纪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特编撰《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专著,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在结构体系和写作特点上,突出了主体,兼顾了局部。使读者首先了解了中国干旱区的全貌和基本特征,同时又明确了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和科学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具体建议与措施。

上篇 总论 7

第一章 绪论 7

第一节 干旱区的定义与中国干旱区的范围 7

第二节 考察研究的历史回顾 10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0

第二章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背景 23

第一节 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理位置 23

第二节 高大山体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 25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大山盆气候 29

第四节 以内陆河流域为独立单元的水文水循环系统 33

第五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干旱区响应 36

第六节 人类活动在干旱区自然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40

第三章 地质基础与地貌特征 46

第一节 地貌的主体架构 46

第二节 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51

第三节 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55

第四节 地质灾害 80

第四章 气候 83

第一节 气候环境的主要背景及基本特征 83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 91

第三节 主要气象灾害 105

第四节 气候区划 114

第五节 气候的未来情景 120

第五章 地表水文与水资源 124

第一节 基于水文特点的自然条件 124

第二节 陆地上独特的水文过程 128

第三节 内陆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52

第四节 河流的洪水与枯水 164

第五节 河流的泥沙特征 169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 174

第一节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74

第二节 浅层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特征 178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197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18

第七章 主要水系与湖泊 226

第一节 额尔齐斯河(北冰洋)外流水系 226

第二节 内流(陆)水系 232

第三节 干旱区的湖泊 263

第八章 植物地理 290

第一节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290

第二节 植被分类系统及主要植被类型特点 302

第三节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与植被区划 316

第四节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 330

第九章 土壤地理 350

第一节 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和人为作用 350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354

第三节 土壤分类 356

第四节 土壤类型 362

第五节 土壤生态分区 439

第十章 陆栖脊椎动物地理 444

第一节 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特征 444

第二节 动物地理区划 451

第三节 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 460

下篇 分论 473

第十一章 自然地理区划 473

第一节 自然地理区划工作的成就 473

第二节 对中国干旱区的认识 475

第三节 区划原则和分类系统 476

第四节 两大地区(带) 480

第五节 9个自然区 493

第十二章 阿拉善温带荒漠自然区 495

第一节 基本自然地理特征 495

第二节 资源环境特征 504

第三节 区位特色 522

第四节 生态恢复与保护 529

第十三章 河西走廊荒漠自然区 535

第一节 基本自然地理特征 535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 539

第三节 区域开发史 555

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559

第十四章 阿尔泰-塔城森林草原自然区 572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述 572

第二节 区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578

第三节 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580

第四节 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587

第十五章 准噶尔盆地荒漠自然区 596

第一节 基本自然地理特征 596

第二节 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601

第三节 资源与环境特点 605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611

第五节 环境现状 614

第六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626

第十六章 伊犁-巴音布鲁克中天山自然区 628

第一节 天山山系构造演化概述 628

第二节 中天山及山间盆地 630

第三节 亚洲中部典型的山地层状地貌 634

第四节 生物气候环境 636

第五节 “山地水乡”景观 643

第六节 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生物工程 652

第七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658

第十七章 哈密(戈壁)荒漠自然区 660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660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 668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荒漠-绿洲的影响 673

第十八章 吐鲁番盆地荒漠自然区 682

第一节 地理位置 682

第二节 典型自然特征 682

第三节 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 687

第四节 绿洲文化 693

第五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697

第十九章 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荒漠自然区 705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705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722

第三节 区域环境问题 729

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750

第二十章 库姆塔格-敦煌荒漠自然区 758

第一节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758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 766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保护 778

参考文献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