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惠龙,金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0536653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理论体系 1

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 1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9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 9

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 11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1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方法 23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 25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27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意识的能动性 3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0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31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运动、时空统一观 33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41

第二节 意识的能动性 43

一、意识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43

二、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45

三、电脑和人脑的关系及今后的发展 50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53

一、客观规律性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53

二、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性的作用 54

三、在实践中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5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辨证发展及其普遍规律 58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8

一、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58

二、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1

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3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物质世界发展动因的普遍规律 66

一、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66

二、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71

三、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73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状态的普遍规律 76

一、适度原则的现实意义 76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79

三、质量互变规律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82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物质世界发展趋向的普遍规律 83

一、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 83

二、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86

三、事物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趋势 88

第四章 认识的辨证运动和真理的发展规律 9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91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91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93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 93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94

一、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4

二、旧实践观及其主要缺陷 96

三、动态实践系统 97

四、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99

第三节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00

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101

二、创新认识和认识的无限发展 104

第四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105

一、理论思维 105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107

第五节 真理的辩证发展规律 112

一、真理和价值观 112

二、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 115

三、具体真理和谬误 116

第六节 认识路线、思想路线和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 118

一、认识论和群众路线 118

二、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119

三、掌握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 120

第五章 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 125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发展史 125

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25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29

第二节 社会经济结构 131

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和特点 131

二、科学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生产力的关系 133

三、生产关系的结构、类型和特点 135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137

一、阶级的产生及其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37

二、国家的产生、结构、职能及其类型 139

三、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43

第四节 社会意识结构 144

一、社会文化发展及其作用 144

二、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特点 146

三、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 148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 149

第六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 15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5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55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9

第二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0

一、阶级斗争是一个历史范畴 160

二、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 162

第三节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65

一、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165

二、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创造者 167

三、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70

四、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173

第七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176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 176

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177

二、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179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82

第二节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实质 184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 184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86

三、资本的本质和工资的本质 189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190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90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93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96

一、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社会化为物质基础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197

二、资本主义制度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200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以资本积累为源泉的扩大再生产 202

第八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性和内在矛盾 205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性 205

一、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205

二、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08

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以前私有制社会的一大进步 21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216

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扩大和深化 216

二、资本再生产中的内在矛盾加剧和对抗性质的激化 218

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周期性激化的集中表现 220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 224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在矛盾 224

二、资本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226

三、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及其实质 228

四、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对外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230

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31

第九章 现代资本主义及其特征 235

第一节 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35

一、垄断资本的形成 235

二、垄断资本的实质 239

三、垄断与竞争的相互关系 240

四、国内垄断向国际垄断的转变 242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 246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征 246

二、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及国际垄断的组织形式 251

三 帝国主义的新殖民政策 253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254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评价 254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57

三、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的启迪 260

第十章 现代西方哲学、政治、经济思潮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特征 263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介 263

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演变和基本特征 263

二、欧洲大陆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265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269

四、英、美科学哲学思潮 272

第二节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评介 277

一、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演变和基本特征 277

二、自由主义政治思潮 278

三、保守主义政治思潮 281

四、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思潮 284

五、技术统治主义政治思潮 285

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思潮评介 288

一、现代西方经济思潮的演变和基本特征 288

二、凯恩斯主义 289

三、现代凯恩斯主义 292

四、现代货币主义(又称芝加哥学派) 296

五、现代供应学派 29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多种模式 30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与社会主义的实践 30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 301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为多种模式 304

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相互区别和联系 30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是长期复杂的过渡时期 310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客观性 310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长期性 313

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1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319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容和作用 319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和性质 322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326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30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根本任务 33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特征 331

二、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生产 33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消费 34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 347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47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349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3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 351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51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 35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5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35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357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规律 358

第十三章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 360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 360

一、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 362

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63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364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 365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370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职能 374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76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77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381

三、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385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共产主义社会 390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 390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丰富 391

二、生产资料的完善的全民所有制 391

三、共产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 392

四、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392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 393

一、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394

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格的一代新人 394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全世界取得彻底胜利 395

第三节 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接力奋斗 398

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所形成的 “一球两制”共处的长期性和斗争的艰巨性 398

二、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402

三、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为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探索前进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