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住房运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我国公共住房政策及运作现状 4
1.2.1经济适用住房运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6
1.2.2廉租住房运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9
1.3我国公共住房运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26
1.3.1强大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 26
1.3.2保障机制的转变与当前运行体系滞后的矛盾 28
1.3.3制度化实施与体系混乱的矛盾 30
1.3.4贫富差距与财富分配的矛盾 31
1.3.5投资旺盛与宏观调控效果微弱之间的矛盾 33
1.4公共住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意义 37
1.4.1丰富并完善我国公共住房理论 38
1.4.2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 39
1.4.3保证住房保障政策的垂直公平,提高公共住房政策的运行绩效 39
1.5研究方法 40
1.6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40
2国内外公共住房理论研究与运作实践 44
2.1.域外国家和地区公共住房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44
2.1.1对住房“入侵”、“过滤”的研究 45
2.1.2对住房“互换”规律的研究 47
2.1.3对住房“梯级消费”的研究 48
2.1.4对住房租金管制的市场效应研究 49
2.1.5对住宅市场消费连续性的研究 50
2.1.6对住房政策方面的研究 50
2.1.7对公共住房政策及实施绩效方面的研究 51
2.1.8住房金融研究 52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54
2.2.1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比较、经验借鉴方面的研究 54
2.2.2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策略研究 56
2.2.3住房保障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实施效应研究 58
2.2.4住房金融研究 59
2.2.5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产权及其收益问题研究 61
2.2.6准入审核和退出机制的研究 65
2.3美国、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及其运作实践 66
2.3.1美国住房保障政策及其实施策略 66
2.3.2新加坡住房保障政策及其实施策略 79
2.4公共住房理论与实践有待于继续研究的问题 85
3公共住房运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87
3.1 PIPP模式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87
3.1.1新公共管理学理论 87
3.1.2市场失灵理论 89
3.1.3制度变迁理论 91
3.1.4产业组织理论 92
3.1.5民营化理论 94
3.1.6合作经济与合作主义 96
3.1.7制度均衡理论 99
3.1.8博弈理论 99
3.1.9协同理论 100
3.1.10竞合战略理论 100
3.2 PIPP模式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文献综述 102
3.2.1基于公共物品视角 102
3.2.2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微观规制视角 104
3.2.3基于PPP模式视角 107
3.2.4基于中间组织视角 109
3.2.5基于公共住房保障体系视角 115
3.2.6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 121
3.3 PPP模式的诠释、起源、类型与组织机构 122
3.3.1 PPP模式的诠释、起源 122
3.3.2 PPP模式的典型种类与应用 123
3.3.3组织机构和运行形式 126
3.4 PPP模式的利弊分析 130
3.4.1 PPP模式的优点 130
3.4.2 PPP模式的缺点 131
3.5西方国家与我国引入PPP模式的现状 132
3.5.1西方国家引入PPP模式的现状 132
3.5.2中国引入PPP模式的现状 133
3.6 PPP模式的扩展——PIPP模式的诠释 134
3.6.1 PIPP模式的基本内涵 135
3.6.2 PIPP模式的核心内涵 136
3.7 PIPP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38
3.8 PIPP模式的效率分析 140
3.9 PIPP模式的激励分析 143
3.9.1模型假设 143
3.9.2模型构造与解释 144
3.9.3激励小结 145
3.10基于中间组织的分析 146
3.10.1中间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146
3.10.2中间组织的理论基础 149
3.10.3博弈理论分析 153
3.10.4中间组织的发展与比较 156
3.11我国香港地区PIPP模式在住房供给中的应用以及西方国家中间组织机构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职能分析 159
3.11.1 PIPP模式在住房供给中的应用——以香港为例 159
3.11.2西方国家中间组织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职能分析 165
3.12中国PIPP模式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及具体形式的探索 174
3.12.1私人机构——PIPP模式生产活动的具体实施者 174
3.12.2中间组织——PIPP模式的主导力量和体系的协调核心 178
3.12.3政府——PIPP模式的宏观调控者,非直接执行者 179
4我国PIPP模式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的控制系统 181
4.1 PIPP模式的时机选择与边界把握的混沌控制 181
4.1.1合作形式的时机选择 181
4.1.2案例分析——香港红湾半岛事件 184
4.1.3合作边界把握的实证分析 185
4.2边界把握的形式与混沌控制 189
4.2.1边界把握形式 189
4.2.2混沌控制 190
4.3宏观经济政策系统控制 197
4.3.1数据分析 198
4.3.2动态效应VECM模型 200
4.3.3 VECM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201
4.3.4总结 203
4.4合作伙伴控制 204
4.4.1香港的PASS系统 204
4.4.2 PIPP的合作审核评价体系 207
4.5基于Agent的对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216
4.5.1结构模块合成图 217
4.5.2系统流程图 218
4.5.3建立合同网络架构与案例数据库 219
4.6生态系统管理控制 220
4.6.1优化合作组织的生态位 222
4.6.2柔性化其合作边界 223
4.6.3相关机构的确定和有效运行 224
5公共住房空间区位选择 226
5.1我国主要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现状及开发区位的选择 229
5.1.1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现状及开发区位的选择 229
5.1.2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及开发区位的选择 233
5.1.3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及开发区位的选择 236
5.1.4重庆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现状及开发区位的选择 241
5.2“空间失配假设”与公共住房选址 243
5.2.1“空间失配假设”的诠释及研究综述 243
5.2.2经营土地与公共住房选址失配 247
5.3保障性住房“空间失配”引致的福利损失分析 251
5.3.1住宅租金的构成 251
5.3.2经济适用住房“空间失配”与福利损失模型的构建 254
5.4公共住房选址建议及嵌入式开发模式 256
6公共住房产权、内循环机制及制度创新 259
6.1房地产产权的概念及产权的取得 259
6.1.1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产权的概念 260
6.1.2产权的概念 264
6.1.3西方法学中的产权理论和产权的内涵 266
6.1.4房地产产权的概念 270
6.1.5房地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274
6.2我国公共住房产权 274
6.2.1经济适用住房产权研究 278
6.2.2廉租住房产权研究 285
6.3存量经济适用住房产权让渡的内循环机制 286
6.4公共住房制度的创新 288
6.4.1变相财政补贴模式的转变 290
6.4.2融资机制的创新 292
6.4.3廉租住房补贴标准的动态变化 303
6.4.4公共住房模式创新——经济租用住房 308
6.5公共住房保障边界的拓展与动态演化 315
6.5.1公共住房保障边界的拓展与动态演化的内涵 316
6.5.2公共住房保障边界的拓展与动态演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分析 316
6.5.3流动人口和城市新白领住房保障的实施建议 319
参考文献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