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意义 4
三、研究路径及方法选择 6
四、研究基本内容 7
五、试图取得的突破 9
上编:典当法理分析 15
第一章 典当的概述 15
一、典当名义考辨及其历史流变 17
(一)典当名义考辨 17
(二)典当名义历史流变 22
(三)典当概念的应有解释 32
二、典当的基本特征 65
(一)典当的基本经济特征 65
(二)典当的基本法律特征 67
三、典当的类型划分 68
(一)依当户典当目的分类 69
(二)依当物类别分类 71
(三)依担保方式分类 72
四、典当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 73
(一)典当的社会功能 73
(二)典当的社会地位 75
第二章 典当法律关系 78
一、典当法律关系的含义及构成 79
(一)典当法律关系的含义 79
(二)典当法律关系的构成 79
二、典当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90
(一)典当法律关系的产生 90
(二)典当法律关系的变更 90
(三)典当法律关系的消灭 91
三、典当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与定位 97
(一)典当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 97
(二)典当法律关系的定位 103
第三章 典当合同与当票 121
一、典当合同 122
(一)典当合同的含义及构成 122
(二)典当合同的性质 123
二、当票 124
(一)当票的含义、作用及性质 124
(二)当票的特征 125
(三)当票的内容 127
(四)当票的效力 127
(五)当票的由来与书写 132
第四章 典当法律责任 134
一、典当法律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135
(一)典当法律责任的含义 135
(二)典当法律责任的特征 136
二、典当法律责任的内容 137
(一)典当经营机构的责任 138
(二)当户的责任 146
(三)责任免除 148
第五章 典当法理研究的不足与完善 151
一、典当法理研究的不足 152
(一)研究方法的不足 152
(二)本质特征研究的不足 154
(三)性质分析与定位研究的不足 154
(四)原则和规则研究的不足 155
(五)传统营业习惯研究的不足 156
(六)实践性研究的不足 159
三、典当法理研究的完善 162
(一)扩大典当适用范畴 162
(二)重新界定典当的概念 163
(三)重新界定典当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164
(四)寻找典当与典共同的法理基础 165
下编:典当制度设计 170
第六章 典当民事法律制度的概述 170
一、典当民事法律制度的概念 170
二、典当民事法律制度的特征 171
(一)从调整对象来看 171
(二)从核心规则来看 171
(三)从法律部门归属来看 171
三、典当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172
(一)平等原则 172
(二)自愿原则 173
(三)诚信原则 173
(四)互利原则 174
四、典当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规则 174
(一)以物质钱规则 174
(二)折当规则 175
(三)赎当规则 176
(四)续当规则 176
(五)绝当规则 177
(六)抽当规则 178
(七)顶当规则 179
第七章 古今中国典当立法过程回顾 180
一、古代中国典当立法过程回顾 180
(一)先秦至隋代时期的典当立法 181
(二)唐代至元代的典当立法 181
(三)明清两代的典当立法 184
(四)民国时期的典当立法 186
二、新中国大陆典当民事立法过程回顾 187
(一)新中国大陆典当业的废止与复苏 187
(二)新中国大陆典当立法的历程回顾 189
第八章 我国现行典当立法缺陷及建议 194
一、现行典当立法缺陷 194
(一)立法理念缺陷 194
(二)立法内容缺陷 195
(三)立法体例缺陷 196
(四)立法层次缺陷 198
二、现行典当立法建议 198
(一)立法理念建议 198
(二)立法内容建议 201
(三)立法体例建议 206
(四)立法层次建议 211
第九章 我国现代典当民事法律制度的重构 213
一、重构的几点说明 215
(一)主要参考法律文件 216
(二)主要重构内容 216
二、重构立法建议稿 217
结语 226
附录 229
后记 330
再后记 332
关于《典当法理分析与制度设计》一书的评荐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