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概念界定 7
三、研究综述 13
四、理论创新与核心观点 23
五、结构安排 27
第一章 作为临时权力机构的人民政协(1949—1954年):制宪建国 28
一、人民政协的诞生与制度确立 28
(一)政权建设的原初构想与设计 28
(二)建国步骤的调整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建 32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人民政协制度的确立 39
二、功能定位:代行权力机构 42
(一)制宪建国,构建新政权形态 42
(二)通过政府组织法,草创政权行政体系 47
(三)构建政权合法性 51
(四)精英吸纳 54
(五)政治动员,巩固国家政权 56
小结 59
第二章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1954—1978年):“服务与改造” 61
一、人民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 62
(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62
(二)中共对民主党派和资产阶级的政策变化 65
(三)政协自身建设与地方政协的发展 69
二、功能定位与实践 75
(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75
(二)协商咨议机构 78
(三)学习与思想改造场所:帮助各界人士进行自我改造 80
小结 89
第三章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与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政协(1978年—):吸纳、整合与代议 91
一、文本视角的制度化进程 91
(一)五次章程修改与制度入宪 92
(二)职能建设的制度成果 95
(三)经常性工作的制度成果 100
二、人民政协作为组织机构的科层化发展 104
(一)人民政协是不是国家机关? 105
(二)人民政协组织机构的科层化发展 109
(三)干部队伍纳入国家公务员制度体系 115
(四)与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119
三、功能定位与拓展:吸纳、整合与代议 133
(一)作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吸纳与整合功能 133
(二)作为切实履行职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机构:民意表达和代议功能 140
(三)作为纳入决策程序的机制:“协商于决策前”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150
小结 153
第四章 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及其原因 154
一、制度成长与功能变迁 154
(一)从“统一战线组织”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 154
(二)从“思想改造的场所”到“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形式”的成长转变 157
(三)民主党派性质定位变化:从资产阶级政党到参政党 161
(四)界别变化:从传统行业到新阶层的延展 167
(五)政协委员变化:从“被改造对象”到“红色后代”、“公民精英” 170
二、变迁原因 173
(一)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刻变化与调整 174
(二)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内在张力 182
研究结论 188
参考文献 195
后记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