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生与危害 1
第二章 病原学 6
一、分类和命名 6
二、病毒的形态 7
三、病毒的理化特性 9
四、血凝性 9
五、抗原性 10
六、病毒的核酸 10
七、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1
八、病毒的蛋白质 13
九、培养特性 14
十、病原性 16
十一、免疫特性 17
十二、遗传变异特性 18
第三章 流行病学 20
一、传染源 20
二、传播途径 20
三、易感宿主 21
四、流行特点 22
第四章 发病机制 24
一、成年兔 24
二、幼兔 29
第五章 临床症状 32
一、最急性型 32
二、急性型 33
三、慢性型 33
第六章 病理变化 35
一、大体变化 35
(一)病理解剖学变化 35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36
二、成年兔与幼兔的病理变化 37
(一)成年兔 38
(二)幼兔 52
第七章 诊断 56
一、临床综合诊断 57
(一)流行病学 57
(二)临床症状 58
(三)病理变化 58
二、病原学诊断 59
(一)标本采取 59
(二)病毒提纯 60
(三)病毒分离与鉴定 61
(四)镜检法 61
(五)理化学特性 62
(六)抗原性 63
(七)动物试验 63
(八)血凝特性 63
(九)细菌学检查 64
(十)动物接种 65
(十一)免疫试验 65
(十二)抗体检测 65
三、血清学诊断 66
(一)红细胞凝集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66
(二)玻片凝集试验 69
(三)间接血凝试验 69
(四)SPA协同凝集试验 70
(五)免疫微球凝集试验 70
(六)血清中和保护试验 71
(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1
四、抗原定位技术 72
(一)免疫染色 72
(二)玻片免疫酶染色试验 73
(三)免疫酶组化法 73
五、鉴别诊断 74
(一)兔巴氏杆菌病 74
(二)兔痘 75
(三)兔魏氏梭菌性肠炎 76
(四)兔粘液瘤病 77
第八章 治疗 78
第九章 防制 79
一、疫苗 79
(一)传统疫苗 79
(二)基因工程疫苗 81
二、预防与控制 82
附录 兔免疫预防参考程序 85
参考文献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