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旅文学50年 1949-1999》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向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习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1166586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大成果,书中对军旅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军旅文学领域,都力求详细地勾勒、概括、评价它们五十年的发展历程、特色及代表性的成果,理论研究价值突出,填补了我国军事文学研究在此方面的空白。

导言 1

第一章 短篇小说 9

第一节 概述 9

第二节 “前17年”:在现实与回忆交织中勃发 10

一、溯源:孙犁的《芦花荡》、《荷花淀》 11

二、革命历史的阐释:王愿坚、峻青等人的短篇小说 13

三、现实主旋律的宣扬:任斌武、林雨等人的短篇小说 19

四、引起争议的个性:茹志鹃、刘真等人的短篇小说 23

第三节 80年代:在继承与创新中繁荣 26

一、断裂与延伸:“两代作家”并肩“作战” 26

二、英雄意识的继承与创新:徐怀中、石言等人的短篇小说 28

三、职业伦理意义的探讨:刘兆林、周大新等人的短篇小说 34

四、新历史与民间情怀:莫言等人的短篇小说 37

第四节 90年代:向生活里归隐 40

第二章 中篇小说 44

第一节 概述 44

一、“前17年”蓄势待发 44

二、80年代“应时而兴” 45

三、90年代“余波绵延” 48

第二节 “前17年”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50

第三节 80年代:两代作家的创作与三条战线的开辟 54

一、徐怀中等第一代作家老骥伏枥 54

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战争”战线的开辟 57

三、朱苏进的《射天狼》与“和平军营”战线的拓展 60

四、莫言的《红高粱》与“历史战争”战线的发掘 66

第四节 90年代:第三代作家的崛起 71

一、第二代作家承上启下 71

二、第三代作家崭露头角 75

三、阎连科、陈怀国与“农家军歌” 78

第五节 女性军旅作家和非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84

一、女性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84

二、非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88

第三章 长篇小说(上)(1949-1966) 94

第一节 概述 94

一、长篇小说的“蓄势”与“两次浪潮” 95

二、相对统一的美学特征 98

三、现实军旅题材小说的羸弱及其原因 100

第二节 50年代的军旅长篇小说 103

一、孙犁和杨朔的散文体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与《三千里江山》 103

二、“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保卫延安》 105

三、战争全景小说:《红日》 107

四、传奇故事:《铁道游击队》与《林海雪原》 110

第三节 60年代的军旅长篇小说 113

一、梁斌和他的《红旗谱》 113

二、追求理想、信仰的知识分子群像:《红岩》 116

三、冯德英和他的“三花” 118

四、《战斗的青春》和《野火春风斗古城》 121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军旅长篇小说 122

一、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斗争 122

二、《我们播种爱情》和《踏平东海万顷浪》 125

三、英雄成长传记:从《高玉宝》到《欧阳海之歌》 128

第四章 长篇小说(下)(1976-1999) 130

第一节 概述 130

一、基本脉络 130

二、审美特征 137

第二节 80年代:复苏与探索时期 141

一、魏巍的《东方》及其开创性意义 141

二、莫应丰、刘白羽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143

三、刘亚洲、朱春雨、海波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147

四、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及其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151

第三节 90年代:复兴与勃发时期 155

一、朱苏进的《炮群》等和平军营题材长篇小说 155

二、朱秀海的《穿越死亡》等“南线”题材长篇小说 158

三、韩静霆、乔良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161

四、周大新、黄国荣等人的“农家军歌”长篇小说 165

五、徐贵祥、柳建伟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170

六、裘山山、项小米等女性军旅作家的长篇小说 175

第五章 诗歌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一、军旅诗溯源 182

二、“战歌”与“颂歌” 183

三、“李瑛模式” 185

四、突破与超越 187

第二节 50年代军旅诗 188

一、朝鲜战争诗群 188

二、公刘与白桦的西南边疆军旅诗歌创作 190

三、康藏高原军旅诗群 195

四、其他军旅诗人的诗歌创作 199

第三节 六七十年代军旅诗 200

一、郭小川的军旅诗歌创作 200

二、贺敬之的军旅诗歌创作 203

三、李瑛的军旅诗歌创作 206

四、周纲、韩作荣、石祥等人的诗歌创作 209

五、《复仇的火焰》及其他军旅叙事诗 214

第四节 80年代以来的军旅诗 218

一、新时期的开始 218

二、周涛的军旅诗歌创作 218

三、南线战争诗 222

四、“大诗”的风潮 225

五、程步涛、李钢、曹宇翔等人的军旅诗歌创作 227

六、军旅诗人“新生代” 229

七、女性军旅诗群 231

第六章 散文 234

第一节 概述 234

一、溯源与界定 234

二、迟开的花朵 235

三、“前17年”:“纪实性”与“抒情性” 236

四、“后20年”:繁花竞放 237

第二节 “前17年”的军旅散文 240

一、魏巍及朝鲜战争题材散文 240

二、革命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 246

三、刘白羽的散文 249

四、孙犁、吴伯箫等其他老一辈作家的军旅散文 253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的军旅散文 257

一、杨闻宇、王中才、王宗仁等军旅散文家的散文 257

二、周涛、朱增泉等军旅诗人的散文 261

三、李存葆、朱苏进、韩静霆等军旅小说家的散文 266

四、郭建英、毕淑敏、裘山山等女作家军旅散文 270

第七章 报告文学 278

第一节 概述 278

一、“前17年”:萌芽期 278

二、80年代:成熟期 279

三、90年代:发展期 281

第二节 “前17年”:萌芽期 282

一、硝烟中的颂歌 282

二、和平里的热流 283

第三节 新时期:成熟期 285

一、南线战争题材报告文学 285

二、钱钢、袁厚春等的报告文学 287

三、刘亚洲的国际战争题材报告文学 292

第四节 90年代:发展期 294

一、李鸣生、王宗仁、金辉等人的报告文学 294

二、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 298

第五节 李延国、李存葆等的非军旅题材报告文学 301

第八章 理论批评 306

第一节 概述 306

一、发展脉络 307

二、批评与研究的热点 311

三、收获与缺失 322

第二节 刘白羽、徐怀中等军旅作家的文学批评 324

第三节 韩瑞亭、黄国柱等人的军旅文学批评 329

第四节 周政保、张志忠等人的军旅文学批评 335

第五节 朱向前和其他批评家的军旅文学批评 341

第九章 戏剧 345

第一节 概述 345

第二节 发展脉络 348

一、“前17年”的军旅话剧 348

二、80年代的军旅话剧 353

三、90年代的军旅话剧 358

第三节 胡可、沈西蒙等人的话剧创作 362

第四节 赵寰、丁一三等人的话剧创作 369

第五节 孟冰、姚远等人的话剧创作 373

第十章 电影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第二节 “前17年”(1949—1966) 383

一、“前17年”军旅题材电影的创作原则 384

二、“前17年”军旅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缘由 391

三、改编过程中相应的调整 394

第三节 80年代(1976—1989) 400

一、80年代电影文化“生态” 401

二、军旅题材电影作品的突破性样态 403

三、《小花》、《黄土地》等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及特征 406

第四节 90年代(1990—1999) 414

一、90年代中国文化地形图 414

二、《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主旋律影片的崭新样态 415

第五节 结语 422

第十一章 电视剧 424

第一节 概述 424

第二节 80年代:军旅电视剧起步和发展 428

一、战争历史的风云:《敌营十八年》、《乌龙山剿匪记》等 428

二、在和平的阳光下:《远离发射场的地方》、《紧急起飞》等 432

三、穿越局部战争的硝烟:《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 434

第三节 90年代:进入兴盛时期 437

一、人民军队历程的史诗抒写:《潮起潮落》、《壮志凌云》等 437

二、大时代的壮阔画卷:《中国神火》、《和平年代》等 439

三、走向战争表现的广阔领域:《北洋水师》、《西藏风云》等 441

四、军营生活“新观察”:《雪太阳》、《兵谣》等 445

五、军旅青春风景线:《红十字方队》、《女子特警队》等 448

六、光荣的军队后勤战线:《光荣之旅》、《天路》等 449

七、应答强军新课题:《虎踞钟山》、《突出重围》等 452

第四节 结语 455

一、保持强烈的时代性品格 455

二、多样化的审美形态 456

三、缺憾与展望 459

附:部分军旅电视剧剧目 461

附录一:理论批评主要参考书目 467

附录二:作家小传 473

后记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