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生评价历程 1
第一节 考试制度 1
一、战国时期的《学记》 2
二、汉代太学 4
三、汉代的察举选士 5
四、科举制度 7
五、科举制度的消亡 15
六、考试制度传入西方 18
第二节 教育测验 19
一、心理测量的发展 19
二、教育测验的发展 27
三、教育测验进入中国 33
第三节 学生评价 34
一、“八年研究” 34
二、替代性评价革命 38
三、学生评价进入中国 41
第二章 学生评价基础 46
第一节 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 46
一、泰勒原理 46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51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7
四、多元智能理论 63
第二节 学生评价的重要概念 65
一、科学-实证主义学生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学生评价观 65
二、教育评价、学校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67
三、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69
四、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70
五、基点评价与增长评价 71
六、真实性评价 72
七、表现性评价 74
八、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 78
九、标准参照考试与常模参照考试 78
十、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 79
十一、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80
十二、偏题、怪题与难题 84
十三、单元评价主体与多元评价主体 86
第三节 学生评价的主要作用 89
一、导向作用 89
二、反馈作用 89
三、诊断作用 90
四、促进作用 90
五、激励作用 91
第四节 学生评价的一般原则 92
一、科学原则 92
二、发展原则 92
三、全面原则 93
四、全员原则 93
五、全程原则 93
六、区分原则 94
七、多样原则 94
八、民主原则 94
第三章 学生评价目标 96
第一节 学生评价目标的范畴 97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97
二、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98
三、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影响 99
第二节 学生评价目标的类型 103
一、不同类型的学生评价目标 103
二、关于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争论 107
三、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之间的失衡 111
四、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评价 114
第三节 学生评价目标的特征 119
一、纲领性 119
二、整体性 122
三、系统性 123
四、严密性 127
五、现实性 128
六、超前性 128
第四节 学生评价目标的制定 129
一、特尔斐法 129
二、参照法 130
三、筛选法 130
四、聚类法 131
五、增添法 131
第四章 学生评价现状 133
第一节 七种不正常的现象 133
一、注重应试科目的评价,忽视其他科目的评价 133
二、注重书本知识的评价,忽视其他目标的评价 134
三、注重书面形式的评价,忽视其他形式的评价 134
四、注重容易量化的评价目标,忽视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 134
五、注重死记硬背,忽视能力培养 135
六、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 137
七、注重分数与名次,忽视起点与进步 138
第二节 一种“优势” 140
第三节 一根“指挥棒” 143
一、高考“指挥棒”的舞动 143
二、高考改革任重道远 146
第四节 三种严重后果 157
一、缺乏创新能力 157
二、缺乏实践能力 161
三、埋没杰出人才 166
第五章 学生评价重心 169
第一节 学生评价重心的转移 169
一、“双基”教育的学生评价重心 169
二、应试教育的学生评价重心 170
三、素质教育的学生评价重心 171
第二节 基础知识的评价 177
一、基础知识的界定 177
二、基础知识的意义 178
三、基础知识的形成 179
四、基础知识的评价 180
第三节 基本技能的评价 182
一、基本技能的界定 182
二、基本技能的意义 183
三、基本技能的形成 183
四、基本技能的评价 184
第四节 创新能力的评价 187
一、创新能力的界定 187
二、创造能力的评价 187
三、发散性思维的评价 191
四、批判性思维的评价 195
第五节 实践能力的评价 198
一、实践能力的界定 198
二、实践能力的意义 198
三、实践能力的形成 199
四、实践能力的评价 202
第六章 学生评价方法 204
第一节 分层评价 204
一、分层评价的界定 204
二、分层评价的形成 205
三、分层评价的意义 209
四、分层评价的实施 211
五、分层评价的注意事项 214
六、分层评价实例 214
第二节 分层考试 216
一、分层考试的界定 216
二、分层考试的原则 217
三、分层考试的试卷模式 218
四、分层考试的计分 219
五、分层考试实例 220
第三节 客观性考试 224
一、客观性考试与主观性考试 224
二、客观性考试的优势与弊端 226
三、提高客观性考试的客观性 228
第四节 学生参与式评价 230
一、学生参与式评价的界定 230
二、学生参与式评价的意义 230
三、学生参与式评价的形式 230
第五节 学习档案袋评价法 233
一、学习档案袋评价法的界定 233
二、学习档案袋评价法的意义 233
三、学习档案袋评价法的发展 234
四、学习档案袋评价法的特征 236
五、学习档案袋的设计 237
六、学习档案袋的类型 238
七、学习档案袋的评价方法 239
八、学习档案袋评价法的注意事项 242
第六节 项目研究法的评价 242
一、项目研究法的界定 242
二、项目研究法的意义 243
三、项目研究法的特征 244
四、项目研究法的设计 245
五、项目研究法中的教师角色 247
六、项目研究法例题 248
七、项目研究的评价方法 250
八、项目研究法实例 251
第七节 掌握学习法的评价 253
一、掌握学习法的界定 253
二、掌握学习法的意义 253
三、掌握学习法的特征 253
四、掌握学习法的实施 254
五、掌握学习法实例 256
第八节 情感倾向的评价 257
一、情感倾向评价的范围 257
二、情感倾向评价的意义 257
三、情感倾向的评价方法 258
四、情感倾向评价的注意事项 264
第七章 学生评价管理 265
第一节 准备阶段 266
一、制定评价方案 266
二、填写双向细目表 266
三、编制试题 268
四、编排试卷 269
第二节 实施阶段 270
一、防治舞弊 270
二、试卷批阅 277
三、评价计分 279
第三节 反馈阶段 285
一、试卷分析 286
二、试卷讲评 286
三、成绩反馈 288
主要参考文献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