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1
1.1.1 数字化技术的反思与批判: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2
1.1.2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和谐发展: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 7
1.2 研究的意义 9
1.2.1 现实意义 9
1.2.2 理论意义 10
1.3 文献综述 11
1.3.1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文献综述 11
1.3.2 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文献综述 13
1.3.3 数字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研究文献综述 18
1.3.4 从技术视角对西方人文思想的研究综述 19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25
1.4.1 基本思路 25
1.4.2 研究的方法 25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7
第2章 数字化及其时代限度 28
2.1 数字化概念的理解 29
2.1.1 数字化的概念 29
2.1.2 数字化的特征 30
2.1.3 数字化的属性 31
2.2 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33
2.2.1 历史渊源:20世纪50年代 33
2.2.2 起步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34
2.2.3 初步发展至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35
2.3 数字化的时代限度 36
2.3.1 数字化的技术限度 36
2.3.2 数字化的“自由限度” 38
2.3.3 数字化的“自然限度” 39
第3章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文脉追溯 42
3.1 人文精神及相关概念 42
3.1.1 人文、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 42
3.1.2 西方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 48
3.2 中国人文精神溯源 50
3.2.1 人文化成及其拓展 50
3.2.2 天人合一与人文精神的确立 55
3.2.3 礼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57
3.2.4 宋明理学与人文精神的强化 61
3.2.5 个体启蒙与近代人文精神的切换 63
3.3 西方人文精神溯源 66
3.3.1 古希腊自发的人文精神 66
3.3.2 中世纪“闭壳期”的人文精神 69
3.3.3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71
3.3.4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 73
3.3.5 19世纪以来的人文思潮和20世纪的人文精神 74
3.4 中西人文精神比较 77
3.4.1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演变比较 77
3.4.2 中西人文精神主要共同特征比较 81
第4章 技术变迁与人文精神的演进 83
4.1 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互动 84
4.1.1 原始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萌芽 84
4.1.2 古代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产生 86
4.1.3 近代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90
4.1.4 现代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拓展 93
4.2 不同技术时期人文精神的特征 96
4.2.1 古代技术时期中国人文精神的特征 97
4.2.2 近现代工业技术时期中国人文精神的特征 105
4.2.3 当代技术时期中国人文精神的特征 113
第5章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之维 119
5.1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意义之维 119
5.1.1 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技术时代和谐理念的核心 119
5.1.2 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技术时代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最佳切入点 122
5.2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理论之维 124
5.2.1 儒家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技术时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理论资源 125
5.2.2 精神本体论——考察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 132
5.3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现实表征 134
5.2.1 数字化技术理性的危机及表现 135
5.2.2 数字化技术理性表征——中国人文精神缺失 137
5.2.3 数字化技术实践表征——当代人发展的悖论 139
第6章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和谐之径 149
6.1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和谐的原则 149
6.1.1 寻求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渐近 150
6.1.2 寻求数字化技术的人文定位 152
6.2 数字化技术时代儒家人文精神的启示 154
6.2.1 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 154
6.2.2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55
6.2.3 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158
6.2.4 强调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159
6.3 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路径 161
6.3.1 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61
6.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165
6.3.3 在善的追求中整合社会的理想、信念 169
6.3.4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非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观和伦理观 170
6.3.5 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171
6.3.6 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根基,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174
第7章 中国人文精神的后现代展望 177
7.1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历史缕析 177
7.1.1 前现代、现代的分界 178
7.1.2 后现代的源起与纷争 179
7.2 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 181
7.2.1 后现代主义的源起 181
7.2.2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主张 183
7.2.3 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与失误 187
7.3 后现代社会中国人文精神展望 190
7.3.1 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190
7.3.2 后现代精神对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193
7.3.3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人文精神重建的意义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