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清代以前《列女传》研究历史状况 2
二 近百年《列女传》的研究 15
三 关于《列女传》研究的若干思考 20
上编 《列女传》相关文献研究 29
第一章 《列女传》十五卷本与八卷本的离合演变 29
第一节 十五卷本在宋仁宗前流传状况及大致面貌 30
第二节 改编后的几种八卷本 35
第三节 十五卷本与八卷本流通状况 43
第四节 宋人改编《列女传》的心态转变 46
第二章 有关《列女图》的几个问题 52
第一节 先秦两汉读图传统与《列女图》的流传、结集 53
第二节 画像石、屏风上的《列女图》 60
第三节 画家及收藏家对《列女图》的极大兴趣 66
第四节 皇室女性对《列女图》的珍重 71
第五节 出版商对《列女图》的青睐——作为书籍插图的列女图 74
第三章 关于《列女颂》的几个问题 81
第一节 《列女颂》的作者问题 81
第二节 《列女颂》与汉代颂文体的发展 87
第三节 《列女颂》与《列女图》的关系 98
第四章 《列女传》版本叙录 103
中编 《列女传》背景与文本研究 131
第五章 刘向的家族背景及仕宦轨迹 131
第一节 刘向的家族命运及其文化传统 132
第二节 刘向生平际遇 139
第六章 《列女传》产生的时代症结与社会背景 150
第一节 “国运末世说”的屡禁不止 150
第二节 成帝朝阴阳灾异说的盛行 157
第三节 阴阳灾异思潮与成帝朝社会、政治问题 167
第四节 孕育于政治与学术慕古思潮中的《列女传》 181
第七章 刘向校书、著述心态及《列女传》出现的意义 190
第一节 刘向校书、编撰《列女传》心态与其政论文风 190
第二节 《列女传》礼制思想——刘向找到的救国方案 198
第三节 《列女传》的时代意义 211
第八章 刘向《列女传》的编撰特点 223
第一节 刘向在《列女传》中对古籍的整理、加工方式 223
第二节 对《列女传》文体性质的分析 234
第三节 刘向在编撰古籍材料中应用的策略 243
第四节 刘向于材料编撰中突出、强化的两种观念 251
下编 《列女传》渊源与影响研究 265
第九章 汉代精英阶层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的调整 265
第一节 刘向《列女传》之前西汉女性价值定位考察 266
第二节 刘向在古礼制名义下确立的新女性道德典范形象 275
第三节 《白虎通义》对《列女传》新女性价值观的吸收与强化 285
第四节 班昭女教的意义——新女性价值观走向日常家庭教育 291
第五节 班昭后以新礼制观念为核心的女教方兴未艾 297
第十章 汉代女性与政治关系观念的演变 303
第一节 汉代太后社会地位、职权特殊性 303
第二节 两汉后妃政治制度的调整 311
第三节 女子与政治关系的成功疏离与“红颜祸水”论 323
第四节 刘向《列女传》中女性与政治的关系 325
第十一章 汉代贞节观念的演变 329
第一节 刘向新贞节观念的确立 329
第二节 东汉以来史家对新贞节观的极力维护 342
第三节 两汉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守贞”的鼓励政策 345
第四节 新贞节观念推行与两汉的再嫁习俗 348
主要参考文献 356
附录1 历代对刘向《列女传》重要著录 367
附录2 汉成帝时期史事编年 382
后记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