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 2 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忠明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1767078
  • 页数:4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梳理了中国教育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发展轨迹,并找出当今以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绪论 发展中的教育转化与重建 1

一、进取与守成 2

二、法治与德治 4

三、学说与制度 7

四、文本与学派 9

五、差异与汉化 12

六、多元与整合 14

七、学校与风俗 16

八、家教与宗族 20

九、选才与考试 23

上篇 秦汉时期的教育 27

概述 29

一、政治:“汉承秦制” 29

二、经济:从“奖励耕战”到“重农抑商” 30

三、学术:诸学归于一尊 30

四、教育:开启新时代 31

第一章 秦统一之际的教育 33

第一节 秦统一后文教政策的确立 33

一、中央专制政体的建立 33

二、秦代的文教政策 34

三、秦简中的文教政策思想 39

四、秦代文教政策的局限 41

第二节 秦代的吏师教育与博士制度 41

一、吏师的培养和选拔 42

二、《为吏之道》与法治人才 44

三、博士制度 46

第二章 汉代的教化思想及文教政策的确立 48

第一节 汉初对秦法教政策的批判总结 48

一、汉初的治国政策 49

二、汉初的统治思想 54

三、汉初教化的基本观点 58

四、乐教理论的发展 63

第二节 儒家教化思想的流行 66

一、陆贾的思想 66

二、贾谊的教育思想 74

三、《淮南子》中的礼乐教化论 79

第三节 政令统一与独尊儒术 82

一、尊儒与尚法结合的统治政策 82

二、定儒术为国家一统 83

第四节 选举与取士 89

一、先秦对选官制度的探索 89

二、西汉时期的取士 89

三、汉代的取士制度 92

四、察举的意义 97

五、官吏任用制度 98

第三章 汉代教化模式的构建 107

第一节 儒家教化成为国策 107

一、儒学对教化措施的主张 107

二、儒家教化政策的深入 110

三、东汉时期儒生的教化主张 111

第二节 汉代教化模式的确立 117

一、规定朝仪标准,加强皇权威势 118

二、劝课农桑 119

三、丧葬礼仪 120

四、封禅 121

五、官吏的身先示范 122

六、尊师重教,重注经典 123

七、行“孝”政 125

第三节 教化模式的巩固及思想的深化 126

一、《礼记》中的教化思想 126

二、《孝经》中的教化思想 134

第四节 经的今古文之争 137

一、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的起源 137

二、今古文之争的开始 140

三、今古文经学的合流与斗争的终结 146

第四章 汉代的官学 150

第一节 太学 150

一、太学的创建与发展 150

二、太学的教师与学生 153

三、太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161

四、太学的视学与考试 163

五、太学的影响 166

第二节 地方官学 168

一、地方官学的设置与发展 168

二、地方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171

三、地方官学的特点与影响 174

第三节 贵胄教育 179

一、君主教育 179

二、宫人教育 181

三、诸侯王教育 181

四、贵戚教育 182

第四节 鸿都门学 183

一、鸿都门学的创建 183

二、教学内容 185

三、学生出路 185

四、影响 186

第五章 汉代的私学、家教及教育思想的变迁 188

第一节 私学 188

一、私学的恢复与发展 188

二、私学的类型 191

三、私学的教学 193

四、私学的特点及影响 196

第二节 家庭教育 199

一、家庭教育的类型 200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203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206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209

第三节 汉末教育思想的变迁 211

一、经学教育内部的统一与融合 211

二、儒家独尊的格局受到挑战 216

三、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 218

四、学风士风的转变 222

下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29

概述 231

一、政治:社会与民族矛盾交叠 231

二、经济:人口变迁中的生产方式 232

三、学术文化:由独尊趋向多元 232

四、教育:思想与制度搏动中的新生 233

第六章 社会剧变与人才价值观转化 235

第一节 名实之辩的教育意义 235

一、历史肇端——名实之辩的由来 235

二、风云再起——名实之辩的发展 236

三、花开两朵——言意之辩的兴盛 240

第二节 才性之辩的教育意义 245

一、才性之辩的含义 245

二、才性之辩的发展 246

三、才性之辩的教育意蕴 252

第三节 九品中正制与人才选拔制度 253

一、“九品中正制”之名 253

二、“九品中正制”之实 254

三、“九品中正制”之思 264

第四节 人才理论的发展 265

一、刘劭的人才观 266

二、诸葛亮的人才观 267

三、傅玄的人才观 268

四、刘子的人才观 269

五、颜之推的人才观 270

第七章 儒学转型与教育思想的多元发展 272

第一节 儒学的转型 272

一、背景:时代动荡与社会纷争 272

二、理论:儒学缺憾与玄学补充 275

三、现实:儒学潜流与北朝汉化 276

第二节 家族的教化活动 282

一、家族与宗族 282

二、家族教育兴盛的表现 283

三、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 290

四、家族教育中女子的力量 294

第三节 玄学教育思想 299

一、玄学的教育价值观 299

二、玄学的教育目标 300

三、玄学的教育内容 303

四、玄学的教学方式 309

第八章 宗教发展与社会多元教化 312

第一节 佛教与教化 312

一、佛教传入初期 312

二、佛教的世俗教化 314

三、佛教义理的渗透 320

第二节 道教与教化 324

一、道教的发展 325

二、道教的目标 328

三、道教的修炼方式 331

第三节 儒、道、佛的融合与多元教化 335

一、佛教与儒学的磨合 335

二、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344

三、多元教化 347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官学 348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官学 349

一、荆州官学 349

二、魏国的官学 350

三、蜀、吴的官学 355

第二节 两晋的官学 357

一、西晋的官学 358

二、东晋的官学 362

第三节 南朝的官学 366

一、时兴时废的国子学 366

二、新兴的学馆 371

三、缓慢发展的地方官学 374

第四节 十六国北朝的官学 375

一、十六国时期的官学 375

二、北朝的官学 379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 391

第一节 汉末三国的私学 392

一、汉末三国私学实况 392

二、汉末三国私学的特点和原因 396

第二节 两晋的私学 398

一、西晋的私学 398

二、东晋的私学 402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的私学 406

一、十六国时期的私学 406

二、北朝的私学 412

第四节 南朝的私学 424

一、南朝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425

二、南朝私学实况 426

三、南朝私学特点 432

参考文献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