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调查研究的内涵 1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起源和发生过程 1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类型 2
第三节 决策咨询型调查研究的真谛 4
第四节 如何给决策咨询型调查研究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6
第五节 决策咨询型调查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特点 8
一、意义 8
二、原则 11
三、特点 12
第二章 调查研究活动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状况 14
第一节 调查研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 14
第二节 欧美传统的调查研究成果 15
一、英国 15
二、法国 16
三、德国 17
四、美国 17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调查研究成果 19
第四节 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成果 21
一、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与传统的调查研究有本质上的区别 21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成果 21
三、列宁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成果 23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成果 24
第五节 专业调查研究机构的兴起 31
第三章 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4
第一节 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 34
一、文字出现前后的调查研究活动 34
二、形成早期调查研究理论的几种哲学观点 35
第二节 调查研究理论的发展 38
一、实证、证伪和范式的认识形式 38
二、统计手段的出现 39
第三节 调查研究理论的争论 40
一、三个不同学派的理论内容 41
二、三个不同学派的争论焦点 42
第四节 调查研究认识理论的本原理论 43
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理论 43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理论 45
三、辩证唯物论使形形色色的唯心论者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48
第五节 坚持探索 不断地完善调查研究理论 49
一、对已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50
二、对已有的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进行探索 50
三、对已被实践证实为有效的调研方式进行探索 51
四、选择符合调研客体特征的调研方式进行探索 51
第四章 “三三要素”构建的调研理论体系 53
第一节 构建调研理论体系的背景 53
第二节 调研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54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固有理论 55
一、承担者与承载者 56
二、主体与客体 56
三、手段与形态 58
四、课题与内容 60
第四节 调查研究的认识理论 60
一、认识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60
二、调查研究的认识立场 61
三、调查研究的认识路线 63
四、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 63
第五节 调查研究的操作理论 67
一、工艺手段 68
二、工具手段 70
三、检验手段 70
第五章 调研机构的内部管理 72
第一节 决策咨询型调研机构的性质、特点、任务和重要性 72
一、性质 72
二、特点 72
三、任务 72
四、重要性 73
第二节 调研机构的内部设置 73
一、设立专业化部门 73
二、各部门负责的领域或行业应保证不重叠、不空白 74
三、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专业调研部门 74
四、处理好整体性与总体性的关系 74
第三节 调研机构的内部管理模式 75
一、寻求符合本机构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 75
二、部门职能 75
三、部门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76
四、记分考核规则 84
第四节 人才管理 86
一、人才的含义 86
二、人才的编制管理 91
三、人才的再培养 94
四、稳定人才队伍 96
第五节 处理好决策咨询型调研机构的几种关系 99
一、处理好调研机构与同级单位决策班子和主要领导人的关系 99
二、处理好调研机构与同级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99
三、处理好调研机构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100
四、处理好单位与个人的关系 100
第六章 选题 102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102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 104
一、切时 105
二、切弊 106
三、切需 106
四、切用 107
五、切望 108
第三节 选题的类型 109
一、“述评型”课题 110
二、“引导型”课题 110
三、“提示一型”(建议)课题 110
四、“提示二型”(预示或警示)课题 111
五、“经验型”课题 111
六、“借鉴型”课题 111
七、“探索型”课题 111
八、“预测型”课题 112
九、“透视型”课题 112
第四节 选题的内容 113
第七章 概念的操作化 116
第一节 概念的技术处理 116
一、分解和界定概念 引申变项的含义 116
二、分解和界定概念 引申变项的过程 118
三、分解和界定概念 引申变项应遵循的八原则 120
第二节 概念与变项 125
一、概念与变项、变量的关系 125
二、变量的类型 127
三、变量之间的关系 129
四、变量的其他问题 135
第三节 概念与假设 135
第四节 指标与变量 137
一、指标的意义 137
二、指标的性质 137
三、指标的类型 139
四、指标的功能、作用和特点 142
第五节 概念的操作定义 143
第八章 社会测量 145
第一节 社会测量的含义 145
第二节 社会测量的形态 146
第三节 社会测量的要素 147
一、测量客体 148
二、测量内容 148
三、测量规则 148
四、测量工具 149
第四节 社会测量的特点和现状 150
一、社会测量已从传统的经验型过渡到现代的理论型 150
二、社会测量是了解民意的最好途径 150
三、尚未形成精确的统一测量标准 151
第五节 社会测量的尺度 151
一、定类尺度 151
二、定序尺度 152
三、定距尺度 154
四、定比尺度 154
第六节 量表 155
一、量表的特征 155
二、西方的平面量表 158
三、中国的结构量表 166
第七节 信度与效度 174
一、信度 174
二、效度 175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76
第九章 统计分析 178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内涵和意义 178
一、统计的目的 178
二、统计对象 179
三、统计的要求 179
四、统计的特点 179
五、统计方法 180
六、如何掌握“量”的变异 180
七、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180
第二节 统计的基本概念 181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181
二、样本 182
三、标志 183
四、指标 184
第三节 统计分组与分配数列 186
一、统计分组 186
二、分配数列 189
第四节 统计图表 191
一、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数据原则 191
二、统计表 192
三、统计图 197
第五节 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分析 205
一、集中趋势分析 205
二、离散趋势分析 217
第六节 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 231
一、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的关系 232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用r表示 232
三、回归系数的计算,用b表示 235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异同点 241
第七节 概率与指数简介 242
一、概率简介 242
二、指数简介 243
第八节 数据的检验手段 250
第十章 访谈法 252
第一节 访谈法的形式、特点和意义 252
一、访谈法的形式 252
二、访谈法的特点 254
三、访谈法的意义 254
四、访谈主体应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254
五、处理好两种供需矛盾 255
第二节 访谈前的准备 255
一、课题准备 255
二、理论准备 256
三、硬件准备 256
四、方案准备 256
第三节 进入访谈现场的技巧 257
一、进入访谈现场前的准备 258
二、进入访谈现场后的举动 258
第四节 处理“冷场”和“局面失控”的技巧 259
一、处理“冷场”的技巧 259
二、处理“局面失控”的技巧 260
三、调研工作者应具备打开访谈局面的能力 261
第五节 询问技巧 262
一、询问种类 262
二、询问要做到“六个不”和“五个引导” 262
三、“十四问”的技巧 262
第六节 记录的技巧 265
一、记录“重点”的技巧 265
二、记录“要点”的技巧 266
三、速记的技巧 266
四、使用记录本与记录纸的技巧 267
五、“四边”活动的技巧 267
六、运用访谈调查会的技巧 268
七、访谈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69
第十一章 其他几种调研方法 270
第一节 问卷法 270
一、问卷的作用 270
二、问卷的特点 270
三、问卷的种类 270
四、问卷的结构 271
五、问卷的设计 273
六、问卷的发送与回收 276
第二节 抽样调查 276
一、抽样与抽样调查 276
二、抽样调查的类型 277
三、抽样程序 278
四、随机抽样 280
五、非随机抽样 284
六、抽样调查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286
第三节 观察法和文献法 286
一、观察法 287
二、文献法 287
第四节 随机抽样在我国决策咨询型调研活动中的位置 288
附录 290
附录一 用计算器求解的几个案例 290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294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