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案例 1
一、内科病 1
发热 1
湿温 3
痫病 5
不寐1 8
不寐2 11
不寐3 13
心悸1 14
心悸2 17
胸痹 18
中风后遗症1 21
中风后遗症2 23
眩晕1 25
眩晕2 27
眩晕3 28
眩晕4 31
眩晕5 33
眩晕6 35
眩晕7 38
咳嗽 40
哮病 42
咳兼溢饮 44
胃痛1 45
胃痛2 49
厌食 51
暴泻 52
久泄 54
迁延痢 56
便秘1 58
便秘2 59
便秘3 60
便秘4 63
消渴1 64
消渴2 66
肝痞 68
鼓胀 71
腹痛1 74
腹痛2 75
腰痛1 78
腰痛2 80
下肢疼痛 82
水肿1 83
水肿2 85
水肿3 87
小便不利 89
癃闭1 91
癃闭2 92
鼻衄 94
尿血1 95
尿血2 97
盗汗 98
黄汗 100
手汗 102
痹证 104
肩痹 106
咳而遗尿 107
小儿数欠伸 110
二、外科病 111
风热疮 111
风疹块1 113
风疹块2 116
蛇串疮1 118
蛇串疮2 120
蛇串疮3 122
白疕 126
尿道口痒 128
子痈 130
狐惑 132
三、妇科病 135
痛经1 135
痛经2 137
崩漏1 139
崩漏2 141
绝经前后诸症1 143
绝经前后诸症2 145
绝经前后诸症3 148
子肿 150
四、五官科病 152
双目失明 152
耳鸣 154
鼻槁 156
鼻渊 159
喉痹 161
喑哑 162
臖核 164
诊余杂谈 167
一、论病因 167
二、论病机 168
三、论治法 170
四、论方 171
五、论遣药思路 174
六、临床诊治体会 177
附Ⅰ 医论撷英 181
一、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基础 181
二、整体观孕育了中医病因学说 186
三、肝系筋膜生理病理 189
四、三焦结构及其生理病理 192
五、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201
六、肝主疏泄溯源 203
七、血管与三焦是营卫环流之路 205
八、五脏六腑宜通是其生理病理共性 210
九、中医学理体现五个特点 214
十、实践是检验中医学理惟一标准 222
十一、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要辨证模式 225
十二、中医理论基础及其辨证纲领 229
附Ⅱ方剂汇编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