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 对象与范围 1
二 基点与框架 9
三 结构与方法 18
上篇 名与逻各斯:中西语言哲学与诗学精神基点比较辨析 29
第一章 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言观与中国古代的“名”言观 29
第一节 逻辑语言观与“逻各斯中心主义” 30
第二节 “名”言观与“重名主义” 43
一 “名有三科”与逻各斯之两义 43
二 名即“名—分”与逻各斯的“理性、逻辑”本质 48
三 “名谓书字”与逻各斯的“言说”原义 60
四 “重名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 74
第二章 逻各斯与上帝的合一与有名无名的悖反 78
第一节 “太初有言”:逻各斯与上帝的合一与逻辑本体论 79
第二节 “中和无名”:有名无名的悖反与无名本体论 90
一 有名无名的悖反与逻各斯中心 90
二 道家的无名本体论 92
三 儒家的“天不言”与道家的“道不可名” 106
四 魏晋玄学对儒道冲突的融汇与无名本体论的确立 115
五 “道大无名”与混沌、中和之境 122
第三章 逻辑地言说与诗化地言语 136
第一节 逻各斯中心与逻辑地言说 137
第二节 有名无名的悖反与审美言语的超越 141
一 道家的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 143
二 儒家的“天不言”、“言不尽意”与审美超越 153
第四章 “逻各斯”语言观传统中的西方“纯诗学”与“名”言观视野中的中国“大诗学” 165
第一节 “有韵的逻各斯”与逻各斯语言观传统中的西方纯诗学 166
第二节 “有象的道”与名言观视野中的中国“大诗学” 183
一 “名与象”与“文与象” 183
二 “象与道”与“文与道” 203
三 “名与分”与“文与教” 214
第五章 西方传统诗学的理性“真理”指向与中国传统诗学的混沌“中和”境界 224
第一节 逻辑本体论与西方传统诗学的理性“真理”指向 225
第二节 无名本体论与中国传统诗学的混沌“中和”境界 241
一 中和无名与圣人理想 242
二 诗文礼乐与“成人之行” 249
三 “礼乐交错”与有名无名的悖反与调和 253
四 混沌“中和”与中国诗学的理想境界 260
五 “中和”境界与“大美”理想 272
第六章 西方传统诗学的逻辑体系与中国传统诗学的诗化形态 279
第一节 逻辑的言说与西方传统诗学的逻辑体系 280
第二节 诗化的言语与中国传统诗学的诗化形态 290
一 “言无言”与“不言诗学”的诗性空间 291
二 “言象言”与“意象诗学”的诗化表达 299
下篇 诗化与空间化:中西语言哲学与诗学当代汇通基础考察第七章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与中西语言哲学与诗学的当代汇通 319
第一节 “逻辑语言观”的解构与西方现代、后现代语言哲学与诗学的诗化转向 320
一 从逻辑语言观到诗化语言观 320
二 诗化语言观的转向与对逻辑语言观的解构 324
三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言哲学的诗化转向与中西语言诗学的当代汇通 360
第二节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与西方后现代语言哲学与诗学的空间化转向 379
一 逻各斯语言观与“时间化”传统 379
二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空间化”转向 394
三 空间化转向与“空间化诗学” 427
第三节 中国语言哲学、诗学的空间化与诗化倾向与中西语言哲学、诗学思维的当代汇通 439
一 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诗学的“空间化”与“诗化”倾向的宇宙时空意识根源 440
二 西方语言哲学、诗学的空间化转向与中西语言哲学、诗学思维的当代融塑 475
参考书目 487
后记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