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设计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印哲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40120968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教材设计的理论基础 3

第1章 总论——教材、教材设计和教材研究 3

1.1 教材的概念和定义 3

1.1.1 教材的概念 3

1.1.2 教材的教学论特征 7

1.1.3 教材的学习论特征 8

1.1.4 教材的体系结构特征 8

1.1.5 教材的知识论、学科论和课程论特征 9

1.1.6 教材、学习资源和讲授的辩证关系 12

1.1.7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13

1.2 教材的教学作用和社会历史价值 13

1.2.1 教材在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13

1.2.2 教材建设是科技与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15

1.2.3 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16

1.2.4 文字教材的基本特点 18

1.3 教材设计的概念和涵义 18

1.3.1 教材是多学科综合领域的成果 18

1.3.2 提出教材设计的必要性 20

1.3.3 教材设计的定义和涵义 21

1.3.4 教材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丰富和发展 24

1.4 教材研究的任务 26

1.4.1 教材研究的主要内容 26

1.4.2 教材研究的基本方法 29

1.4.3 总结我国的教学经验,丰富和发展教材理论 31

1.5 教材设计的系统方法 32

1.5.1 系统方法及其原则 32

1.5.2 系统方法的实施步骤 33

1.5.3 系统方法与其他基础理论的关系 34

小结 教材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丰富和发展 34

第2章 学习理论与教材设计 36

2.1 学习理论概述 36

2.1.1 学习的定义 36

2.1.2 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 37

2.1.3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7

2.1.4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39

2.1.5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46

2.1.6 信息加工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47

2.2 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及思维特点 49

2.2.1 大学生的学习模式 49

2.2.2 大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特点 51

2.3 学习迁移理论及其在知识掌握中的作用 53

2.3.1 学习迁移的几种类型和理论 53

2.3.2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57

2.3.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58

2.3.4 问题解决的学习理论与策略 59

2.3.5 动机理论与引发动机的策略 60

2.3.6 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策略 60

小结 学习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61

第3章 教学理论与教材设计 63

3.1 教学理论概述 63

3.1.1 教育和教学的概念 63

3.1.2 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64

3.2 大学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67

3.2.1 大学教学过程 67

3.2.2 大学教学的特点 67

3.2.3 教学过程及其组成要素 69

3.3 大学培养目标 70

3.3.1 我国大学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71

3.3.2 工业发达国家的大学培养目标 71

3.4 大学教学原则 72

3.4.1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72

3.4.2 系统性、逻辑性和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 73

3.4.3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73

3.4.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74

3.4.5 可接受性原则 74

3.4.6 教学最优化原则 74

3.4.7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5

3.4.8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75

3.5 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与教材建设的关系 76

3.6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教材的特点 79

3.6.1 基于心理活动规律的基本教学模式 79

3.6.2 各类教学模式和教材的特点 79

小结 教学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83

第4章 教育传播理论与教材设计——教材设计的教育技术原则 85

4.1 教育传播理论概述 85

4.1.1 教育传播及其特点 85

4.1.2 教育传播系统的基本功能 89

4.1.3 教育传播的规律与模式 89

4.1.4 教育信息的概念 91

4.1.5 在文字教材中使用的几种符号 92

4.1.6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开发 96

4.2 教育传播理论对教材设计的指导作用 98

4.2.1 共同经验原理及其应用 98

4.2.2 抽象层次原理及其应用 98

4.2.3 重复作用原理及其应用 99

4.2.4 知觉组织原理及其应用 100

4.2.5 最小代价原理及其应用 101

4.2.6 信息来源原理及其应用 101

4.3 信息呈现原则及其应用 102

4.4 图表的作用与教材设计 103

4.4.1 人脑科学的依据 104

4.4.2 教材中插图与表格的作用 105

4.4.3 教材中插图的主要类型 106

4.4.4 教材中插图应用举例 107

4.5 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传播 110

4.5.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10

4.5.2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 111

4.5.3 电子教案的功能与系统逻辑构成 113

4.6 立体化教材建设 114

4.6.1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概念 114

4.6.2 网上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14

小结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116

第二篇 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第5章 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分类原则 121

5.1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概述 121

5.1.1 教学目标分类的涵义 121

5.1.2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122

5.2 教学目标分类的细化解释 125

5.2.1 知识(记忆) 125

5.2.2 理解 126

5.2.3 应用 127

5.2.4 分析 128

5.2.5 评价 129

5.2.6 大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分类举例 129

5.3 掌握学习的教授法 130

5.4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启示 131

5.5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应用 133

5.5.1 教学目标系统 133

5.5.2 专业教学目标的制订 134

5.5.3 专业人员能力结构分析 135

5.5.4 形成专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结构模型 136

5.5.5 进行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137

5.6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应用实例1——在力学教学与教材中的应用 140

5.6.1 制订力学一般教学目标的方法综述 140

5.6.2 力学一般教学目标分类实例 141

5.7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应用实例2——目标教学法 146

小结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148

第6章 教材设计的知识论原则 150

6.1 知识论概述 150

6.1.1 知识的定义与性质 151

6.1.2 知识的基本分类 152

6.1.3 两类知识的细化分类 153

6.1.4 广义知识概念 154

6.1.5 广义知识分类与认知系统 155

6.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材内容的影响 158

6.2.1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征 159

6.2.2 教育范式转换的特征 162

6.3 知识论原则对教材设计的指导作用 163

6.3.1 教材的知识论特征 163

6.3.2 知识范式的概念和教材设计的科学路径 163

6.3.3 知识论特征与教材设计 166

6.4 教材内容更新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170

6.4.1 教材内容更新的规律 171

6.4.2 教材内容更新的方法和途径 171

6.4.3 建立综合更新的概念 176

小结 知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178

第7章 教材设计的学科发展原则 180

7.1 学科发展概述 180

7.1.1 教材的学科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 180

7.1.2 学科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及其实例分析 184

7.2 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188

7.2.1 交叉学科的定义 188

7.2.2 交叉学科的分类 188

7.2.3 交叉学科的基本结构形式 189

7.3 交叉学科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及其实例分析 191

7.3.1 交叉学科的形成及其发展特征 191

7.3.2 跨学科发展特征在教材中的体现 192

7.3.3 横向二交叉学科举例——光化学 193

7.3.4 纵向二交叉学科举例——电工电子学 195

7.4 教材的学科范式转变特征与教材设计 199

7.4.1 教材范式转变的涵义 199

7.4.2 学科发展的范式转变特征 199

小结 学科发展原则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202

第8章 教材设计的课程论原则 203

8.1 课程论概述 203

8.1.1 课程的概念 203

8.1.2 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 206

8.1.3 课程编制的理论模式 209

8.2 课程编制 210

8.2.1 课程体系 210

8.2.2 教学计划 211

8.3 教材规划的制订 211

8.3.1 教材规划的概念 211

8.3.2 制订教材规划的基本原则 212

8.4 教学丛书规划的制订 214

8.4.1 教学丛书规划的涵义 214

8.4.2 教学丛书规划制订的原则 214

8.5 教学基本要求的制订 215

8.5.1 教学基本要求的概念 215

8.5.2 编制教学基本要求的主要原则 216

8.5.3 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计划 217

8.5.4 制订和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 217

8.6 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220

8.7 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221

8.7.1 课程建设与实施举例——“五项标准” 222

8.7.2 大学物理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 223

8.7.3 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 225

8.7.4 建立联合体可促进学科发展 226

8.7.5 建立联合体可提高师资水平 227

8.8 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发展 227

8.8.1 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模式 227

8.8.2 研究型大学的课程目标 229

8.9 “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的课程改革 229

8.9.1 “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的课程目标 229

8.9.2 “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的课程建设 230

小结 课程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231

第9章 教材设计的教师条件和教学策略原则 232

9.1 教材设计的教师条件概述 232

9.1.1 编写教材是教师的历史使命 232

9.1.2 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235

9.1.3 不断增强媒体运用能力 237

9.2 教材设计的教学策略原则概述 237

9.2.1 教材中教学策略设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37

9.2.2 基本教学策略设计 241

9.2.3 教学方法 243

9.2.4 教学媒体 245

9.2.5 教学组织形式 246

9.2.6 适应学分制和继续教育的教材设计 247

小结 教材设计中的教师条件和教学策略因素 247

第10章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 248

10.1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概述 248

10.1.1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的涵义 248

10.1.2 精细加工理论及其教材设计模式 249

10.2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通用模式 250

10.3 拟定教材编写提纲 252

10.3.1 研究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特点 252

10.3.2 教材编写提纲的基本内容 253

10.4 组织性内容和支持性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255

10.4.1 教材组织性内容和支持性内容的涵义 255

10.4.2 教材组织性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原则 256

10.4.3 教材支持性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原则 258

10.5 复习考试用书的基本模式与设计 258

小结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的意义与应用 260

第11章 教材的宏观设计原则1——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设计 261

11.1 知识结构化理论概述 261

11.1.1 教材知识系统结构的涵义和理论研究 261

11.1.2 教材体系结构的基本类型 264

11.1.3 教材内容的最佳排列顺序 265

11.2 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 267

11.2.1 序列化结构的组织原则 267

11.2.2 知识结构分析方法 268

11.3 基于学科逻辑教材的基本类型 271

11.3.1 逻辑关系结构的类型 271

11.3.2 教材体系结构的逻辑分析方法 272

11.4 基于心理学理论教材的基本类型 275

11.4.1 累积型教材 275

11.4.2 有意义型教材 276

11.4.3 发现型教材 276

11.4.4 多媒体型教材 277

11.5 教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277

11.5.1 教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探讨 277

11.5.2 教材体系更新的涵义 278

11.5.3 新兴学科型 279

11.5.4 发展中学科型 280

11.5.5 成熟学科型 284

11.5.6 交叉学科型 288

11.5.7 学科范式转变型 288

11.5.8 范例方式与知识要素结合型 289

11.5.9 法典、规范诠释型 289

11.6 范例型教材的基本类型 290

11.6.1 《古代汉语》“三结合”体系的意义 290

11.6.2 “三结合”体系和范例方式的比较 291

11.7 教材配套系列的设计 294

11.7.1 教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94

11.7.2 教材系列配套举例 295

11.7.3 配套教材的教学策略 296

11.8 教学丛书的设计 297

11.8.1 教学丛书的涵义与特征 297

11.8.2 教学丛书的设计原则 298

小结 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设计形成性评价 299

第12章 教材的宏观设计原则2——教材的知识应用结构设计 300

12.1 能力培养理论概述 300

12.1.1 能力培养与认知结构 300

12.1.2 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01

12.1.3 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 305

12.2 教材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07

12.3 知识应用结构的基本模式 312

12.3.1 问题体系的功能 312

1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312

12.3.3 认知科学理论的启示 313

12.3.4 数据库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依据 314

12.4 问题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基本类型 315

12.4.1 问题体系的设计原则 315

12.4.2 层次结构型问题体系 316

12.4.3 教学目标型问题体系之一 317

12.4.4 教学目标型问题体系之二 319

12.4.5 认知系统一体化型问题体系 321

12.4.6 专项训练型问题体系 322

12.4.7 学习指导型问题体系 322

12.5 自学能力的培养 327

12.5.1 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327

12.5.2 教材要便于自学 327

12.6 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培养 328

12.6.1 培养科学精神 329

12.6.2 培养科学品德 330

12.6.3 树立良好学风 330

小结 教材知识应用结构设计形成性评价 331

第13章 教材微观设计原则 332

13.1 概念形成理论概述 332

13.1.1 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和教学策略 332

13.1.2 规则的教学策略 336

13.1.3 概念引入的方法 337

13.1.4 概念的展开和深化 340

13.2 教材微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式和要素 342

13.2.1 教材微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42

13.2.2 教材微观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要素 343

13.2.3 教材设计与编写过程中的审稿 346

小结 教材微观设计的形成性评价 347

第14章 实验课教材设计原则 348

14.1 实验课教学与教材概述 348

14.1.1 实验是一门科学 348

14.1.2 实验课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 349

14.1.3 实验课教材的结构 350

14.2 实验课教学和教材的改革趋势 351

14.2.1 强调实验课教学自身的整体性 351

14.2.2 强调实验课作为一门“学科” 353

14.2.3 提高实验课教学和教材整体的科学水平 354

14.2.4 实验课内容按层次编排 355

14.2.5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57

14.3 建立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358

14.4 “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一体化趋势 359

14.4.1 “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涵义 359

14.4.2 实验课教学统一安排 360

14.4.3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探讨 361

14.5 实物教学室的建立与教材建设 363

14.5.1 实物教学室的作用 363

14.5.2 实物教学的进行方式 364

14.6 研究生实验指导 365

14.6.1 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特点 365

14.6.2 研究生实验教学参考书的基本模式 365

14.7 发挥电化教学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作用 367

14.8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 368

14.9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369

小结 实验课教材的发展趋势 369

第15章 教材内容的科学阐述原则 370

15.1 教材内容的科学阐述方法概述 370

15.1.1 统一阐述的概念 371

15.1.2 统一阐述的几种类型 372

15.2 几种科学阐述的方法及其应用 378

15.2.1 教材内容的直观和概括方法 378

15.2.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80

15.2.3 类比方法 382

15.2.4 比较与分类方法 383

15.2.5 归纳与演绎方法 384

15.2.6 分析与综合方法 384

15.2.7 辩证思维方法 385

15.2.8 模型化方法 386

15.2.9 借助理论知识按逻辑规律进行运算的方法 388

15.2.10 观察与实验方法 388

15.2.11 帮助理解的其他阐述方法 389

15.3 总结性内容的阐述方法 393

15.3.1 教材中总结性内容的阐述方法 393

15.3.2 总结性内容阐述方法举例 394

15.3.3 章节复习的阐述方法 396

小结 科学阐述方法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396

第16章 教材的规范性和教材编辑工作 398

16.1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基本规范概述 398

16.1.1 教材的基本组成结构与特点 398

16.1.2 认真处理好教材中涉及的政治性问题 399

16.1.3 认真处理好教材中的各种技术性问题 400

16.1.4 编辑工作的意义及其发展 406

16.1.5 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409

16.2 教材编辑加工的主要任务与要求 411

16.2.1 内容方面 411

16.2.2 技术方面 414

16.2.3 编辑加工的后期工作和“齐、清、定”的标准 416

16.3 丛书的编辑工作 417

16.4 现代教材编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18

16.4.1 专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418

16.4.2 教育科学相关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要求 419

16.4.3 组织管理知识和能力要求 420

16.4.4 教材评价能力是教材编辑的核心能力 420

16.4.5 教材规范化和各项技术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421

小结 教材编辑加工是教材的再创作过程 421

第三篇 教材分析与评价 425

第17章 教材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425

17.1 教材分析与评价概述 425

17.1.1 教材分析与评价的意义 425

17.1.2 我国编审教材的基本原则 426

17.1.3 苏赛克斯大学课程教材分析方法 428

17.1.4 苏联和日本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 432

17.1.5 教材评价的主要方法 433

17.2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36

17.2.1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436

17.2.2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37

17.3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38

17.4 教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440

17.4.1 一种比较简单的综合评估方法 440

17.4.2 为修订或重新编写而作的评价 444

17.4.3 优秀教材评选 444

17.5 讲授与教材 446

17.5.1 讲授是教材的补充 446

17.5.2 讲授的特点 447

17.5.3 教材是对讲授的支持 449

17.5.4 讲授是对教材的深化 450

小结 教材分析与评价的意义和应用 451

附:教材评价简表 452

参考文献 459

主题索引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