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问题 1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释义 1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3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成 6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3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7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未来走向 20
上篇 25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25
一、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依据 25
1.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生产活动 25
2.体现政治对经济反作用的重要方式 26
3.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27
二、清除“左”的影响 30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左”的表现 30
2.正本清源,争取新作为 31
三、走出心理误区 33
1.心理误区的若干表现 33
2.处变促变,塑造新形象 35
四、强化“服务”和“保证”意识 36
1.正确理解“服务”和“保证” 37
2.“服务”和“保证”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38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思考 39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性 4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殊性 41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 42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历程 46
一、简单的回顾 46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49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提出 49
2.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确定 50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新认识 52
4.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点的确立 53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经验 55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诞生 55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开办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 56
3.亚文化建设被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 57
4.心理咨询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58
5.管理的教育职能被强化 59
四、失误的教训 59
1.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 60
2.领导问题上的软弱性 61
3.教育措施不够落实 62
五、迎接思想政治教育新阶段的到来 63
1.新阶段到来的历史必然性 63
2.新阶段的标志 64
3.迎接新阶段:自信、自强、自尊 66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 67
一、全新的形势 67
1.何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7
2.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情况 69
二、全新的课题 71
1.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改革 71
2.改革的目的是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 73
三、机遇 75
1.良好的外部环境 75
2.自身变革的历史性契机 77
3.广阔的用武之地 78
4.明确的前进方向 79
四、挑战 80
1.工作难度加大 80
2.内容需要调整 81
3.方法亟待改进 82
4.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83
五、对策 84
1.树立新观念 84
2.开创新局面 86
3.建立新机制 87
4.实现大循环 89
第四章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90
一、要继承,更要创新 90
1.优良传统不能丢 90
2.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 92
二、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94
1.扬弃中的统一 94
2.实践中的统一 95
3.动态中的统一 96
三、继承与创新的积极意义 97
1.历史发展的必然 97
2.当今时代的呼唤 98
3.学科建设的需要 100
四、继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101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02
2.着眼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03
3.服务于经济建设大目标 104
五、在继承与创新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105
1.立足点 106
2.着力点 107
3.结合点 108
中篇 113
第五章 过程论 113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释义 113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三要素” 116
1.教育者 117
2.受教育者 118
3.思想品德规范 118
4.“三要素”的矛盾统一 119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体结构” 120
1.主体 121
2.客体 122
3.环体 123
4.介体 123
5.整体功能描述 124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 125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际行为 125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 126
3.教育者的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126
4.受教育者的企望与其自身的能力 127
5.受教育者的个人经验与教育过程的重新评价 127
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 128
1.调查研究,掌握信息 128
2.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方案 129
3.选择教育机制,组织教育活动 130
4.调节内外因素,控制消极影响 130
5.指导品德实践,促进知行转化 131
6.总结检查,巩固提高 132
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若干规律 132
1.同时性与多端性的统一 134
2.开放性与可控性的统一 136
3.理与情的统一 138
4.知与行的统一 139
5.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140
第六章 主体论 143
一、主体的类型和特征 143
1.主体的类型 143
2.主体的特征 146
二、主体的地位及作用 148
1.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148
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运动 149
三、主体的素质要求 151
1.政治素质 151
2.思想素质 152
3.知识素质 153
4.能力素质 154
5.身体素质 155
四、主体的群体结构及其科学构建 155
1.主体的群体结构 155
2.主体群体结构的科学构建 156
五、主体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159
1.主体活动的原则 160
2.主体活动的方法 165
六、主体施教的内容及要求 169
1.政治教育 169
2.思想教育 171
3.道德教育 172
4.心理教育 173
第七章 客体论 174
一、科学认识客体的必要性 174
二、客体类型的划分 176
1.客体类型划分的意义 177
2.客体的主要类型 177
三、客体内在矛盾的简单分析 180
1.利益与动机 181
2.政治与业务 182
3.理想与现实 183
4.认识与实践 184
四、客体思想活动的主要特点 185
1.社会性 185
2.实践性 186
3.自主性 187
4.可变性 188
5.相对独立性 189
五、客体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90
第八章 主客体交互作用论 194
一、交互作用的依据 194
1.哲学依据 194
2.心理学依据 196
二、交互作用的实质 197
1.初步的分析 197
2.主体作用于客体及其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199
3.客体反作用于主体及其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199
三、交互作用的过程 200
四、交互作用的环节 202
1.相互接触 203
2.相互认知 203
3.相互评判 205
4.相互选择 206
5.相互反馈 207
五、交互作用的模式 208
1.抽象化表现形式 208
2.例外的情形分析 209
六、影响交互作用的因素 211
1.外在因素的影响 211
2.内在因素的影响 213
下篇 219
第九章 整体系统建构 219
一、问题的提出 219
1.何谓系统工程 219
2.为什么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220
二、外部大系统不可忽视 222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主义事业大系统 222
2.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并行系统 223
3.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动态考察 224
三、内在子系统重在建设 225
1.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226
2.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27
3.创造稳定的政治局面 228
四、系统的领导与管理 230
1.系统的领导 230
2.系统的管理 233
五、系统功能最优化 237
第十章 系统运行控制 240
一、问题的提出 240
1.何谓系统运行控制 240
2.为什么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系统 241
二、控制的主要特征 242
1.控制系统的整体性 242
2.控制目的的政治倾向性 243
3.控制目标的导向性 243
4.控制方案的内隐性 244
5.控制过程的随机性 245
6.控制结构的层次性 245
三、控制的基本原则 246
1.封闭性原则 246
2.预见性原则 247
3.动态性原则 248
4.正推性原则 248
5.自控性原则 249
四、控制活动中的反馈机制 250
1.反馈机制界说 250
2.反馈机制的功能 251
3.反馈过程中的调节 252
五、有效控制的实现 254
1.有效控制界说 254
2.有效控制的条件 255
3.有效控制的过程 256
第十一章 信息传递机制 259
一、问题的提出 259
1.何谓信息传递 259
2.为什么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机制 260
二、信息传递的一般流程 263
1.信息获取 263
2.信息处理 265
3.信息输出 267
4.信息反馈 268
三、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269
1.信息传递“三渠道” 269
2.重要的是畅通渠道 270
四、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 271
1.信息源 271
2.宏观模式与微观模式 272
3.一般性描述 273
4.几点启示 275
五、信息传递的数学模型 276
1.数学模型及其依据 276
2.简单的分析 277
3.几点启示 278
六、信息传递中的管理问题 279
1.定向管理 279
2.定量管理 280
3.定势管理 280
第十二章 活动趋向预测 282
一、问题的提出 282
1.何谓预测 282
2.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预测 284
二、预测的根据 285
1.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向都是可以预测的 285
2.思想变化的可把握性为预测提供了可能 288
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是预测的直接根据 289
三、预测的基本理论 291
1.边界性理论 291
2.层次性理论 292
3.随机性理论 293
4.前馈性理论 294
四、预测的一般程序 295
1.确定预测目标 295
2.建立预测模式 296
3.选择预测方法 296
4.验证预测结果 298
五、关于预测局限性的讨论 298
1.预测的条件问题 298
2.预测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299
第十三章 教育效果评估 302
一、问题的提出 302
1.何谓评估 302
2.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303
二、评估的可行性论证 305
1.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其表现形式 305
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量及其描述 307
三、评估的原则 309
1.政策性原则 309
2.辩证性原则 310
3.历史性原则 311
4.全面性原则 312
5.客观性原则 313
四、评估的标准 314
1.直接标准 314
2.根本标准 315
五、评估的一般步骤 316
1.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316
2.选择评估方法 318
3.实施评估方案 320
跋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