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目的、思路及价值 4
第二节 前人及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6
第三节 人类表演学的研究思路 15
第一章 节——秧歌仪式中的权力与秩序 33
第一节 山东几个区域秧歌民俗及节庆时令 36
第二节 村落的等级制度与公共权威 46
第三节 秧歌的仪式象征与“礼之互惠” 53
第四节 秧歌仪式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关联 68
第二章 山东三大秧歌的比较 81
第一节 仪式性强弱及其原因 83
第二节 地理位置构成与身体语言的象征差异 117
第三节 人物角色的差异 127
第四节 传播方式的异同 139
第三章 闹节——秧歌中无序的反仪式 155
第一节 山东秧歌的反仪式性在“闹节”中的体现 157
第二节 中国民间的“闹节”与西方狂欢的不同 173
第三节 其他区域秧歌的反仪式性 176
第四节 应用福柯理论来审视秧歌的反仪式 187
第四章 秧歌仪式与反仪式关系的沿革 197
第一节 秧歌仪式性与反仪式性历经几个转折时期的形态变革 199
第二节 近年秧歌仪式性被简化的深层原因 208
第三节 秧歌仪式性的商业化转向 211
第四节 都市秧歌表演的仪式性和反仪式性 220
第五章 秧歌文化的叙事及表演空间 229
第一节 秧歌文化的符号学阐释 231
第二节 秧歌中神话传说的传播机制 235
第三节 反复出现的母题 240
第四节 民间娱乐传播与受众的转换 245
第六章 山东三大秧歌的审美接受 259
第一节 山东三大秧歌的典型动律特点 261
第二节 山东三大秧歌的典型体态符号 267
第三节 山东三大秧歌的审美价值 273
第四节 山东三大秧歌的训练价值 282
结语 292
附录 295
参考文献 330
后记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