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读 1
第一章 引论 3
第一节 作者与译者 3
一、作者 3
二、译音 9
第二节 撰作背景 10
一、判教 10
二、原始佛教思想与遗留问题 12
三、部派思想与遗留问题 13
四、大乘般若思想与影响 16
五、大乘瑜伽思想与本论的契机 18
第三节 本论的主旨、结构与内容概要 22
第四节 本论的历史地位、贡献与影响 26
第五节 本论的译本与注释 31
第二篇 释正文 45
甲一 明唯识相 47
乙一 略标 47
丙一 释难破执 47
丙二 标宗归识 64
丙三 彰能变体 68
乙二 广释 74
丙一 明能变相 74
丁一 明异熟能变 74
一、种子的体性 79
二、种子的由来 82
三、种子的类别 85
四、种子的熏习 86
丁二 明思量能变 106
丁三 明了境能变 124
丙二 正辨唯识 167
丙三 通释妨难 175
丁一 释违理难 175
丁二 释违教难 188
甲二 明唯识性 237
甲三 明唯识位 246
导读者简介 294
编辑委员简介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