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前言 3
第一章 基础教育概论 1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实质 1
一、基础教育的“词源”追溯 1
二、“基础教育”的英译名 2
三、基础教育的实质 3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7
一、基础性 7
二、普及性 9
三、义务性 10
四、公平性 11
第三节 基础教育的对象 13
一、基础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适龄儿童、青少年 13
二、基础教育的对象还应包括未享受基础教育的成人 14
三、基础教育应密切关注弱势群体 14
第四节 基础教育的内容 15
一、基础教育内容具有价值倾向性 16
二、基础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前瞻性 16
三、基础教育内容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17
四、基础教育内容应关注隐性知识 18
第五节 基础教育的学制 19
一、基础教育学制的内涵 19
二、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发展历程 20
三、我国基础教育学制的展望 22
第六节 基础教育的目标 24
一、基础教育目标举偶 24
二、确定基础教育目标的原则 27
三、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应然选择 32
第二章 基础教育价值的实质 37
第一节 基础教育价值的内涵 37
一、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内涵 37
二、基础教育价值的内涵 39
三、基础教育价值的“表征” 42
第二节 基础教育价值的构成要素 45
一、基础教育价值主体 45
二、基础教育价值客体 48
三、基础教育价值关系 49
第三节 基础教育价值的特点 50
一、基础教育价值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50
二、基础教育价值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51
三、基础教育价值是合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52
第四节 新基础教育价值观的确立 53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53
二、新世纪基础教育价值观的确立 57
第三章 基础教育价值的种类 62
第一节 基础教育价值种类概说 62
一、我国基础教育价值的不同分类 63
二、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分类研究反思 68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内在价值 70
一、基础教育的自我保护价值 70
二、基础教育的自我发展价值 71
三、基础教育自我保护与发展价值间的关系 73
第三节 基础教育的外在价值 74
一、基础教育的经济价值 74
二、基础教育的人文价值 76
三、基础教育经济与人文价值间的关系 80
第四节 基础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 81
一、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 81
二、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归宿 81
三、内外价值应协调发展 81
第四章 基础教育价值的成因 83
第一节 基础教育价值形成的内因 83
一、学校的影响 84
二、教育者的影响 87
三、受教育者的影响 92
第二节 基础教育价值形成的外因 96
一、国家的影响 96
二、文化传统的影响 100
三、研究者的影响 102
四、家长的影响 104
五、社区的影响 105
第五章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 106
第一节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及意义 106
一、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106
二、研究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意义 108
第二节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种类 110
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110
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111
三、理应性与工具性价值取向 114
四、功利与非功利价值取向 115
第三节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原则 115
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 116
二、公平与效益相结合 117
三、个性与共性相协调 118
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反思与展望 119
一、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反思 119
二、我国基础教育价值研究的“应然”取向 123
三、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实践的“应然”取向 125
四、我国基础教育决策的“应然”价值取向 130
五、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 135
第六章 基础教育评价 141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评价概述 142
一、基础教育评价的实质 142
二、基础教育评价的种类 143
三、基础教育评价的作用 147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评价的原则 148
一、基础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起点 148
二、公正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保障 151
三、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 153
四、发展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归宿 155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反思与展望 158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评价反思 159
二、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走向 162
第七章 基础教育价值的实现 166
第一节 基础教育质量概述 166
一、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 166
二、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167
第二节 提升基础教育系统内部价值主体的质量 168
一、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169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76
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183
四、构建和谐的主体关系 186
第三节 强化基础教育外部主体的教育责任 191
一、强化政府的教育责任 191
二、提升研究者的学术责任 197
三、激发家庭教育活力 201
四、调动社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教育热情 203
主要参考文献 206
后记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