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蓉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341619X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理论著述。教育管理的独特之处的于“学术自治”,这是“大学之魂”。

绪论 1

上篇 民众教育思潮寻踪 13

第一章 民众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 13

一、民众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13

(一)政治变革的推动 13

(二)经济发展的要求 14

(三)传统教育积弊深重 15

二、民众教育思潮的思想渊源 17

(一)中国传统的“教化”思想 17

(二)中国清末民众教育思想 19

(三)西方民主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4

(四)西方现代新教育思想 29

第二章 民众教育思潮的演进 38

一、酝酿萌芽期(1912——1925年) 38

(一)社会教育制度的确立 38

(二)通俗教育的提倡 40

(三)平民教育思想的盛行 44

(四)孙中山“唤起民众”的思想 46

二、形成发展期(1926——1937年) 48

(一)“民众教育”的提出 48

(二)建立民众教育的思想园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53

(三)民众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55

(四)民众教育运动的扩张 57

(五)民众教育思潮的乡村教育思想 65

三、转型衰落期(1938——1949年) 68

(一)抗战教育思潮的兴起 68

(二)民众教育基地的衰落 72

(三)民众教育的转型 74

中篇 民众教育思潮各流派 79

第三章 主流——民众教育派的民众教育思想体系 79

一、民众教育的内涵 79

(一)民众教育的定义、对象、特质 79

(二)民众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异同 84

(三)民众教育的理论基础 92

二、民众教育的目的、目标 95

(一)民众教育的目的、意义 95

(二)民众教育的目标 99

三、民众教育的内容 101

(一)语文教育 103

(二)生计教育 104

(三)政治教育 105

(四)健康教育 106

(五)家事教育 108

(六)社交教育 108

(七)休闲教育 109

(八)艺术教育 111

(九)科学教育 111

(十)精神教育 112

四、民众教育的实施 116

(一)民众教育的实施原则 116

(二)民众教育的实施手段、工具 119

(三)民众教育的实施方式、机关 124

五、民众教育人员 134

(一)民众教育人员的素质 135

(二)民众教育人员的培养 136

六、民众教育实验 140

七、民众教育制度 145

第四章 支流——其他教育流派的民众教育主张 150

一、政府派的民众教育主张 150

(一)重视民众教育 150

(二)民众教育是全民训练 153

(三)民众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 154

(四)民众教育的实施 156

二、平民教育派的民众教育主张 158

(一)民众教育是当急之务 160

(二)民众教育的重点在乡村 162

(三)从分析民众生活缺点入手来定民众教育内容 163

(四)民众教育的实施 164

三、乡村建设派的民众教育主张 166

(一)民众教育即乡村建设 166

(二)建立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 171

(三)民众教育应以人生行谊教育为基点 177

四、生活教育派的民众教育主张 180

(一)民众教育与大众教育:由对立到统一 181

(二)提倡战时民众教育 186

(三)民众教育的实施 187

五、职业教育派的民众教育主张 189

(一)民众教育的方针 190

(二)民众职业指导 192

下篇 民众教育思潮评价 199

第五章 民众教育思潮的特点及实质 199

一、民众教育思潮的主要特征 199

(一)是全民教育思想 200

(二)是终身教育思想 201

(三)是以人生全部活动为内容的教育思想 202

(四)是一种具有开放形式的教育思想 203

(五)是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教育思想 204

二、民众教育思潮的实质 206

(一)以提高民众素质来实现民族复兴 206

(二)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 209

三、民众教育思潮的历史局限性 211

(一)属于教育救国范畴 211

(二)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215

(三)人文性与实用性的矛盾 217

第六章 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及启示 220

一、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 220

(一)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丰富了教育理论 220

(二)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非正规教育的发展 225

(三)创立专门学校,培养了民众教育专业人才 228

(四)促进了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众生活的改善 232

二、民众教育思潮的启示 236

(一)人的改造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应同步进行 236

(二)立足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39

(三)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导,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242

(四)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适应人民需要 244

附录一:中国现代民众教育思潮大事记 248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