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节 曾国青铜器研究史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任务和方法 14
一 范围与对象 14
二 目的与任务 17
三 方法与基本思路 20
第三节 几点说明 28
一 材料来源问题 29
二 一些概念的规范 29
三 一些特定的文字表述方式 33
四 图与表的编制 35
五 注释方式 35
第二章 曾国青铜器的分期 36
第一节 材料出土背景分析 38
一 漳河地区出土材料 41
二 滚水地区出土材料 42
三 涢水中游地区出土材料 47
四 零星出土和收集品 53
五 传世品 56
六 其他与“曾”相关的青铜器 59
第二节 分期 61
一 第一阶段青铜器的分期 61
二 第二阶段青铜器的分期 73
第三节 年代与特征 79
一 第一阶段 80
二 第二阶段 99
第四节 戟与戈的年代系列 107
一 戟 108
二 戈 112
第三章 周文化体系之下的曾国青铜器 118
第一节 器类与器形 119
一 周式器类的沿用 120
二 周式器类的变异 123
三 周式器类之外 132
四 变迁与选择 134
五 小结 136
第二节 纹饰 138
一 纹饰的基本情况 138
二 周式纹饰的沿用 141
三 纹饰的模式化组合 144
四 纹饰的制作 148
五 小结 152
第三节 铭文 152
一 辞例 153
二 行款 156
三 铭文特点 161
第四节 铸造工艺 162
一 主要器类的基本工艺 165
二 技术特征 172
三 小结 179
第五节 器物群 182
一 五鼎以上的铜器群 182
二 二鼎至五鼎的铜器群 190
三 一鼎的铜器群 192
四 小结 192
第六节 结语 192
第四章 楚文化体系之下的曾国青铜器 197
第一节 器类与器形 199
一 曾国青铜器与楚式青铜器的趋同 199
二 由曾国青铜器看楚式鼎的形成 203
三 所谓“复古”——楚系青铜器中的周式传统 214
四 曾国青铜器的器类与器形的个性特征 218
五 小结 222
第二节 纹饰 223
一 不同时期的基本纹饰 223
二 蟠螭纹与蟠虺纹 233
三 镶嵌式龙纹 236
四 小结 239
第三节 铭文 240
一 辞例 241
二 铭文的时代变化 243
三 铭文的异常现象 249
四 铭文特点 251
第四节 铸造工艺 253
一 主要器类的基本工艺 254
二 技术特征 262
三 分铸技术的发展及其背景 270
四 圆鼎的范型发展 274
五 个性特征与区域 278
六 小结 282
第五节 器物群 283
一 曾侯铜器群 283
二 一般贵族铜器群 287
三 小结 291
第六节 结语 292
第五章 区域文化之下的曾国青铜器 295
第一节 与相邻区域青铜文化的关系 295
一 黄国 296
二 蔡国 301
三 小结 304
第二节 与跨区域青铜器的关系 305
一 第一阶段与山东地区的文化交流 305
二 楚文化背景下与东部地区的文化交流 308
三 小结 319
第三节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19
第六章 曾国青铜器所反映的曾国历史 326
第一节 曾国的疆域及中心区域 326
一 鄂北一带曾国的性质 328
二 曾国的疆域 331
三 曾国的中心政治区域 341
第二节 青铜器所反映的曾国政治体系 344
一 职官、联姻等政治信息片断 345
二 曾国“子”、“伯”、“仲”等称谓的性质 348
三 曾侯世系推测 355
第三节 曾国的早期历史探索 359
一 出土文献所见早期曾国的线索 359
二 考古文化遗存所见早期曾国的线索 362
第七章 总结 365
附论 历史文献中随、缯与曾国的关系考辨 372
第一节 随、曾之辨 372
一 有关随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和随国历史 372
二 随与曾的关系 374
第二节 缯、曾之辨 376
一 有关缯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和缯国历史 376
二 缯与曾的关系 380
第三节 曾为缯—随说 382
一 “曾国之谜”面面观 382
二 曾国为先缯后随的假说 385
附图 390
附图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分期图 390
附图2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分期图 390
附表 391
附表1 漳河、滚水、涢水等区域出土曾国青铜器登记表 391
附表2 零星出土和采集的曾国青铜器 393
附表3 传世曾国青铜器著录表 394
附表4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登记表 395
附表5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容器铸造登记表 399
附表6 曾侯乙墓青铜器纹饰、铭文登记表 405
附表7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登记表 408
附表8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容器铸造登记表 411
附录 417
附录一 曾国青铜器著录文献 417
附录二 参考文献 420
致谢 437
图1.1-1 曾国青铜器出土地点位置示意图 2
图1.1-2 曾师季?盘铭文 3
图1.3-1 龙纹类纹饰名称 30
图2.1-1 与曾相关青铜器铭文 60
图2.2-1 第一阶段部分鼎型式 63
图2.2-2 第一阶段部分鬲型式 64
图2.2-3 第一阶段部分?、壶型式 65
图2.2-4 窃曲纹型式 69
图2.2-5 龙纹型式 70
图2.2-6 第二阶段部分铜器型式 75
图2.2-7 曾侯之簠发展系列 79
图2.3-1 晋侯墓地出土西周晚期青铜器 83
图2.3-2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盘 84
图2.3-3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鼎 85
图2.3-4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 86
图2.3-5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鼎 87
图2.3-6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方甗 87
图2.3-7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鬲 88
图2.3-8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簋 89
图2.3-9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盘、匜 90
图2.3-10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 90
图2.3-11 第一阶段第二期曾国青铜器与晋侯墓地M93、M102青铜器比较 93
图2.3-12 春秋早期的窃曲纹 94
图2.3-13 春秋早期的蟠螭纹 94
图2.3-14 春秋早期传世曾国青铜器 95
图2.3-15 曾孟嬭谏盆与郭家庙M8匜纹饰比较 96
图2.3-16 曾伯?簠与信阳平桥M1∶10盆纹饰比较 97
图2.3-17 曾孙史夷簠与黄君孟夫妇墓铜器纹饰比较 97
图2.3-18 曾侯乙墓与和尚岭、徐家岭墓地盖鼎比较 102
图2.3-19 擂鼓墩M2圆壶与徐家岭M10圆壶比较 103
图2.3-20 东风油库M1与下寺M10鼎、簠对比 105
图2.4-1 曾侯戟演变以及与楚国戟的比较 110
图2.4-2 曾仲之孙戈与曾侯昃戈 113
图2.4-3 曾国铜戈的演变以及与楚国戈的比较 115
图3.1-1 曾国铜簋与周式铜簋比较 122
图3.1-2 西周晚期铜簋风格在东周时期的延续 122
图3.1-3 曾国附耳鼎的来源 126
图3.1-4 两周之际曾国以外地区的附耳鼎 126
图3.1-5 第一阶段第二、三期曾国附耳鼎比较 127
图3.1-6 第一阶段曾国的折肩鬲 128
图3.1-7 曾国的莲瓣形装饰圆壶 129
图3.1-8 曾国一带方壶的莲瓣形装饰传统 131
图3.1-9 西周晚期曾国与晋国的圆壶 132
图3.1-10 曾伯陭钺与相关铜器比较 133
图3.1-11 曾国苏家垅铜器群与虢国墓地M2001铜器群比较 137
图3.2-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主要纹饰种类 139
图3.2-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各期的“C”形窃曲纹 140
图3.2-3 曾国青铜器窃曲纹与周式窃曲纹比较 142
图3.2-4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簋模式化装饰 145
图3.2-5 西周晚期方壶的纹饰 146
图3.2-6 曾仲斿父方壶与曾伯陭圆壶纹饰组合比较 147
图3.2-7 曾伯文簋纹饰组合 149
图3.2-8 曾仲斿父方壶的范作纹饰 149
图3.2-9 曾国青铜器的模作纹饰 150
图3.2-10 黄季鼎模作的纹饰 151
图3.3-1 曾子伯?盘铭文不规范的排列 157
图3.3-2 虢国墓地M2001∶86簋盖铭文的长方形布局 158
图3.3-3 曾仲斿父方壶冠部铭文漏字和不规范的排列 159
图3.3-4 曾子倝鼎铭文曲行现象 159
图3.3-5 文字、语法颠倒的起右盘铭文 160
图3.3-6 漏字、排列不规整的曾伯?簠铭文 160
图3.4-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鼎铸造工艺 166
图3.4-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167
图3.4-3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169
图3.4-4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170
图3.4-5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171
图3.4-6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172
图3.4-7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175
图3.4-8 曾国青铜器的特殊设计 181
图3.5-1 苏家垅铜器群九鼎 184
图3.5-2 苏家垅3号有铭鼎与5号无铭鼎比较 185
图4.1-1 春秋中期曾国青铜器与楚系青铜器比较 202
图4.1-2 春秋中期曾国与楚国平盖鼎比较 203
图4.1-3 山东地区的平盖鼎 204
图4.1-4 曾国与山东地区鼎平盖比较 205
图4.1-5 平盖鼎与弧盖鼎比较 206
图4.1-6 楚式平盖鼎的形成 207
图4.1-7 升鼎的起源 210
图4.1-8 A型升鼎的演变 212
图4.1-9 B型升鼎的演变 213
图4.1-10 方壶的“复古”风格 216
图4.1-11 春秋晚期曾国的素面方壶及其近似者 219
图4.1-12 春秋晚期曾国的簠与盘 219
图4.1-13 曾国的绳纹鬲 220
图4.1-14 曾国的编钟 221
图4.2-1 第二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纹饰 224
图4.2-2 第二阶段第二期曾国青铜器纹饰 225
图4.2-3 第二阶段第三期曾国青铜器纹饰 226
图4.2-4 第二阶段第四期曾侯乙墓青铜器纹饰 227
图4.2-5 第二阶段第四期曾侯乙墓青铜器的蟠龙纹 228
图4.2-6 第二阶段第五期擂鼓墩M2青铜器纹饰 230
图4.2-7 第二阶段第五期擂鼓墩M2青铜器纹饰 231
图4.2-8 春秋中期曾国与楚文化青铜器纹饰比较 232
图4.2-9 蟠螭纹的形成 233
图4.2-10 龙纹形成的其他纹样 234
图4.2-11 蟠螭纹的发展 235
图4.2-12 蟠虺纹的发展 236
图4.2-13 曾侯乙墓青铜器镶嵌类纹饰 237
图4.2-14 龙纹向心式构图 239
图4.2-15 镶嵌式龙纹的演变 240
图4.3-1 曾侯乙青铜器不同的铭文 243
图4.3-2 曾国青铜器铭文在不同时期的字形变化 245
图4.3-3 “曾”字字形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45
图4.3-4 曾侯?、曾侯?、曾侯乙之“曾侯”字体比较 248
图4.3-5 ?叔壶铭文局部 250
图4.3-6 曾侯乙盖豆铭文笔画缺失和位移现象 250
图4.3-7 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特殊的“曾”字 250
图4.4-1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鼎铸造工艺 255
图4.4-2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鼎铸造工艺 257
图4.4-3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258
图4.4-4 曾侯乙尊盘附饰铸造工艺 260
图4.4-5 曾侯乙尊盘附饰 263
图4.4-6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265
图4.4-7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268
图4.4-8 曾仲斿父鼎与连迂升鼎的范型比较 271
图4.4-9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合范情况 273
图4.4-10 圆鼎范型演变 275
图4.4-11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280
图5.1-1 曾国与黄国铜器群比较 297
图5.1-2 曾国与黄国青铜器特殊的铭文辞例 301
图5.1-3 曾侯乙尊与蔡侯申尊 303
图5.2-1 曾国?与山东地区? 306
图5.2-2 曾国与山东曾国鼎 308
图5.2-3 曾国鼎与长江下游地区鼎 309
图5.2-4 曾国与东部地区出土的部分方座形器 317
图5.3-1 不同区域的扉棱方卣 321
图5.3-2 不同地区的勾云状龙纹 322
图5.3-3 春秋中期曾国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共性 324
图5.3-4 楚系与晋系盖鼎的差异 324
图5.3-5 楚系与晋系蟠螭纹的相似性 325
图6.1-1 曾国青铜器出土位置示意图 327
图6.1-2 第一阶段曾国的疆域示意图 337
图6.1-3 第二阶段曾国的疆域示意图 340
图6.1-4 不同时期曾国的中心区域位置示意图 344
图6.2-1 曾子?、曾侯?字形比较 355
图6.2-2 曾侯乙盘改制的铭文 357
图6.2-3 曾侯?鼎比较图 358
表2.1.1 郭家庙墓地墓葬随葬品类别统计表 44
表2.2-1 第一阶段青铜器器形型式登记表 66
表2.2-2 第一阶段青铜器纹饰型式登记表 70
表2.2-3 第二阶段青铜器器形型式登记表 76
表2.4-1 曾侯乙墓相关戟型式统计 111
表3.2-1 第一阶段青铜器纹饰统计表 140
表3.2-2 苏家垅与虢国墓地M2001青铜器纹饰组合比较 143
表3.3-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嘏辞登记表 153
表3.3-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自铭登记表 156
表3.5-1 苏家垅九鼎大小登记表 183
表3.5-2 苏家垅铜器群与虢国等高级别铜器群比较 187
表3.5-3 曾国青铜器二鼎至五鼎铜器群登记表 190
表3.5-4 虢国墓地二鼎至五鼎墓葬青铜器登记 191
表3.5-5 曾国青铜器一鼎青铜群登记 192
表4.3-1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辞例登记表 241
表4.3-2 曾侯?青铜器列表 246
表4.3-3 曾侯?青铜器列表 246
表4.5-1 曾侯乙墓用器器类登记表 284
表4.5-2 擂鼓墩M2用器器类登记表 286
表4.5-3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器类登记表 288
表4.5-4 春秋时期楚系贵族铜器群器类登记表 289
表6.1-1 不同区域的曾“侯”、“伯”、“子”称谓比较 329
表6.1-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中“曾”字的写法 330
表6.2-1 曾国青铜器铭文不同称谓年代关系表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