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从学习俄苏到走向美国的曲折历程 1
第一章 王蒙与外国文学 44
第一节 王蒙与俄苏文学 44
第二节 王蒙与欧美文学 55
第二章 中、美浪漫主义精神的异同比较——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对当代中国文人的影响 64
第一节 爱默生与中国当代文学 65
第二节 梭罗与海子、苇岸 67
第三节 苇岸、顾城与惠特曼 74
第四节 关于隐士文化的遐想 80
第三章 “硬汉子精神”的感召——海明威与中国当代文学 84
第一节 《老人与海》与中国作家 84
第二节 超越《老人与海》的成功尝试 90
第四章 “寻根”情怀的影响——福克纳与中国乡土小说的转型 97
第一节 福克纳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 97
第二节 推崇福克纳的中国作家们 100
第三节 福克纳与中国乡土小说的转型 110
第五章 “黑色幽默”的影响——兼论中国“黑色幽默”的特色 117
第一节 “黑色幽默”的传播与王蒙的相关尝试 118
第二节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 125
第三节 中国的“黑色幽默”文学有什么意义? 132
第六章 犹太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相通的证明——《傻瓜吉姆佩尔》与《许三观卖血记》的比较 136
第一节 《傻瓜吉姆佩尔》的意义 136
第二节 中国作家与《傻瓜吉姆佩尔》 138
第七章 神秘主义的呼唤——马原与美国文学、拉美文学 148
第一节 马原与美国文学 148
第二节 马原与拉美文学 156
第八章 中国的“霍尔顿”们——中美当代文学的一个比较 172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中,《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的传播 172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的影响 177
第三节 耐人寻味的文化差异 185
附 王朔、孙甘露的另一面 188
第九章 “垮掉的一代”: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193
第一节 在“文化大革命”中滥觞 196
第二节 新时期的叛逆与颓废 204
第三节 传统的力量:对粗鄙的消解 211
第四节 在路上:当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214
第十章 《洛丽塔》:中国作家的误读 217
第一节 中国作家眼中的《洛丽塔》 218
第二节 《洛丽塔》与欲望叙事 222
第三节 乱伦的故事 227
第四节 对《洛丽塔》的误读说明了什么? 233
第十一章 美国文论与当代中国文学评论 237
第一节 美国文论的传统 238
第二节 韦勒克的影响:注重文学的“内部研究” 243
第三节 詹姆逊、赛义德的影响:文化评论的光辉 248
第十二章 “非虚构文学”:美国的新潮?中国的传统? 257
第一节 “新新闻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潮 257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非虚构文学” 261
余论 关于中、美文学之缘的随想 270
参考文献 294
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