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切诊大全》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同来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7733748
  • 页数:7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总结了前人的各种中医切诊诊断疾病的方法,尤其是切脉的经验之谈和新的理论建立,以及作者的临床经验精华。

上编、脉诊 1

第一章 脉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1

第一节 脉学的起源 2

一、脉法出自医经家源于经络检查 2

二、脉法非一人所创诊法繁多不一 5

(一)扁鹊脉法 5

(二)《内经》脉法 10

(三)仲景脉法 13

(四)仓公脉法 17

(五)华佗脉法 18

(六)《四时经》与《脉法赞》脉法 21

第二节 脉学的形成 24

第三节 脉学的发展 28

第四节 近代脉学的研究 30

一、脉诊的理论研究 30

二、脉诊的实验研究 33

三、脉图的临床研究 38

第二章 脉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 45

第一节 脉诊的原理 45

一、气、血与脉象 45

二、脏腑与脉象 47

三、经络与脉象 51

第二节 影响脉象的因素 52

一、气候因素 53

二、地域因素 54

三、时间因素 54

四、情绪因素 55

五、饮食因素 56

六、体质因素 56

第三节 脉诊的意义 58

1.阐明病机 58

2.辨别病性 59

3.确定病位 59

4.指导用药 61

5.推断预后 61

第三章 诊脉的方法 64

一、诊脉的部位 64

(一)十二经诊法 64

(二)三部九候诊法 66

(三)人迎寸口诊法 68

(四)寸口、尺肤诊法 69

(五)仲景三部诊法 69

(六)寸口诊法 71

(七)脐下动脉诊法 76

二、诊脉的时间 76

三、诊脉的体位 77

四、诊脉的指法 78

(一)常用指法 80

(二)辅助指法 82

五、诊脉的要领 82

1.静其心,存其神 82

2.匀呼吸,定其气 83

第四章 辨脉的方法 85

第一节 从脉象的胃、神、根辨别脉的“常”和“变” 86

一、胃 86

二、神 88

三、根 89

第二节 从脉象的位、数、形、势分辨脉的形态、特征 91

一、以脉位深浅变化为主来区别脉象 91

二、以脉跳至数和节律变化为主来区别脉象 92

三、以形体变化为主的脉类脉象区别 93

四、以脉势变化为主的脉类脉象区别 94

第五章 审脉方法 96

(一)独字求病位 96

(二)阴阳求病性 97

(三)比较求病势 99

(四)合参求病证 100

第六章 平脉与常见病脉脉象 103

第一节 正常脉象 103

第二节 常见病脉 106

一、脉位分类 106

1.浮脉 106

2.芤脉 109

3.散脉 111

4.沉脉 112

5.伏脉 116

二、脉率分类 118

1.迟脉 118

2.缓脉 121

3.数脉 124

4.疾脉 127

三、脉宽分类 128

1.大脉 128

2.洪脉 130

3.细脉 132

四、脉长分类 134

1.长脉 134

2.短脉 136

五、脉力分类 138

1.虚脉 138

2.弱脉 140

3.微脉 142

4.实脉 145

六、流利度分类 147

1.滑脉 147

2.动脉 150

3.涩脉 152

七、紧张度分类 154

1.弦脉 155

2.紧脉 158

3.革脉 160

4.牢脉 161

5.濡脉 163

八、均匀度分类 165

1.促脉 165

2.结脉 167

3.代脉 170

第七章 兼脉与特殊脉脉象 173

第一节 兼脉 173

一、兼脉形成的条件、称谓与病性 174

二、兼脉主病 174

1.浮脉相兼脉主病 174

2.沉脉相兼脉主病 176

3.迟脉相兼脉主病 178

4.数脉相兼脉主病 178

5.滑数相兼脉主病 179

6.涩脉相兼脉主病 180

7.虚脉相兼脉主病 180

8.实脉相兼脉主病 181

9.长脉相兼脉主病 182

10.短脉相兼脉主病 182

11.弦脉相兼脉主病 183

12.紧脉相兼脉主病 184

13.细脉相兼脉主病 185

14.缓脉相兼脉主病 186

15.微脉相兼脉主病 186

16.弱脉相兼脉主病 187

17.洪脉相兼脉主病 188

18.濡脉相兼脉主病 188

19.革脉相兼脉主病 189

20.牢脉相兼脉主病 189

21.芤脉相兼脉主病 189

22.散脉相兼脉主病 190

23.动脉相兼脉主病 190

24.伏脉相兼脉主病 190

25.促脉相兼脉主病 190

26.结脉相兼脉主病 190

27.代脉相兼脉主病 191

第二节 特殊脉脉象 191

一、双管脉 191

二、反关脉、斜飞脉 192

三、怪脉 193

1.釜脉 194

2.鱼翔 195

3.弹石 195

4.解索 196

5.屋漏 196

6.雀啄 197

7.偃刀 197

8.转豆 198

9.麻促 198

10.虾游 198

四、无脉 199

1.久病无脉 199

2.暴病无脉 200

3.伤寒无脉 200

4.外伤无脉 200

第八章 妇人脉与小儿脉 201

一、妇人脉 201

1.诊月经脉 201

2.诊妊娠脉 202

3.诊临产脉 206

二、小儿脉 208

第九章 脉诊与辨证 216

第一节 脉诊与八纲辨证 216

一、脉诊与阴阳 217

二、脉诊与表里 219

三、脉诊与寒热 222

四、脉诊与虚实 223

第二节 脉诊与脏腑辨证 226

一、脉诊与脏脏腑辩证 226

二、脉诊与脏腑兼证辩证 234

第三节 脉诊与六经辨证 235

第四节 脉诊与卫气营血辨证 240

第五节 脉证与三焦辨证 243

第十章 外感病脉诊 246

1.感冒 246

2.中暑 248

3.痢疾 249

第十一章 疫病脉诊 252

1.春温 253

2.暑温 255

3.湿温 256

4.疟疾 257

5.疫斑热 259

6.肝热病 260

7.霍乱 261

8.稻瘟病 262

第十二章 五脏病证脉诊 264

一、肺系病证脉诊 265

1.咳嗽 265

2.哮病 267

3.肺胀 269

4.肺痨 270

5.肺痈 271

6.肺痿 273

7.肺癌 273

二、心脑病证脉诊 275

1.心悸 276

2.胸痹心痛 277

3.眩晕 279

4.中风 280

5.失眠 282

6.痴呆 283

7.痫病 284

8.癫病 285

9.狂病 286

三、脾胃病证脉诊 288

1.胃痛 289

2.痞满 290

3.腹痛 291

4.呕吐 293

5.呃逆 294

6.噎膈 295

7.泄泻 296

8.便秘 297

四、肝胆病证脉诊 298

1.黄疸 299

2.胁痛 301

3.胆胀 302

4.鼓胀 303

5.肝癌 304

五、肾膀胱病证脉诊 305

1.水肿 306

2.淋证 307

3.癃闭 308

4.关格 310

5.遗精 311

6.阳痿 311

第十三章 气血津液病证脉诊 313

1.郁病 313

2.血证 314

3.汗证 319

4.消渴 320

5.内伤发热 321

6.积聚 322

7.肥胖 324

第十四章 经络肢体病证脉诊 326

1.头痛 326

2.痹病 328

3.痿病 329

4.腰痛 330

5.颤震 331

第十五章 妇科病证脉诊 334

1.月经先期 335

2.月经后期 336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37

4.经期延长 337

5.月经过多 338

6.崩漏 338

7.闭经 340

8.痛经 341

9.带下 342

10.妊娠恶阻 344

11.妊娠腹痛 344

12.产后血晕 345

13.产后缺乳 346

14.不孕症 346

15.癓瘕 347

第十六章 儿科疾病脉诊 349

1.麻疹 350

2.水痘 352

3.痄腮 353

4.顿咳 354

5.厌食 355

6.积滞 356

7.疳证 356

8.惊风 357

9.小儿遗尿 359

10.小儿蛔虫病 360

11.佝偻病 361

12.夏季热 362

附录一、李时珍《频湖脉学》二十七脉体.“全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362

附录二、《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病脉顺逆歌诀 370

附录三、方剂歌 372

下编、按诊 400

第一章 概论 400

一、按诊含义 400

二、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401

三、按诊的内容 403

四、按诊源流及研究进展 409

第二章 按胸腹(腹诊) 418

第一节 腹诊概论 418

一、腹诊与腹证 418

二、腹诊的适用范围 419

三、腹诊与其他诊法的关系 422

四、腹诊基本原理 424

五、腹诊源流概略 442

第二节 腹诊方法 447

一、胸腹结构 447

(一)中医腹诊分区法 447

(二)正常胸腹 453

二、腹诊诊察方法 456

(一)腹诊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456

(二)被诊者与诊者姿势 457

(三)腹诊诊察方法及诊察内容 458

(四)腹诊步骤 484

(五)虚里诊 487

(六)脐诊 493

第三节 腹诊的临床应用 507

一、明诊断 508

二、辨病证 509

三、折征象 513

第四节 常见胸腹病理征象 519

一、胸中灼热 519

二、胸部冷感 520

三、胸胁满胀 521

四、胸胁苦满 521

五、胸部高突 523

六、胸欲压物 524

七、胸不任物 524

八、胸部紧闷 525

九、胸部刺痛 525

十、胸痛彻背 526

十一、胸中懊? 526

十二、气上冲胸 527

十三、肋间及胁下疼痛 528

十四、季肋部麻木疼痛 529

十五、乳房肿块与肿痛 530

十六、虚里动甚 531

十七、虚里动数 532

十八、虚里结滞 532

十九、腹部冷感 533

二十、腹部灼热 534

二十一、腹部皮肤黄鲜 535

二十二、腹部青络怒张 536

二十三、腹部瘦削及凹陷 536

二十四、腹部丰满及肥大 537

二十五、全腹膨隆 538

二十六、大腹硬满 538

二十七、脘腹满痛 540

二十八、少腹硬满 540

二十九、全腹硬痛 542

三十、心下痞硬 543

三十一、心下痞 544

三十二、腹中空痛 545

三十三、少腹疼痛 546

三十四、肋下边胃脘部疼痛 546

三十五、胁下连腹疼痛 546

三十六、全腹痛块 547

三十七、右少腹痛块 548

三十八、左大腹疼痛 548

三十九、右大腹疼痛 549

四十、脐旁压痛 550

四十一、腹力虚弱 550

四十二、腹中拘急 551

四十三、小腹不仁 552

四十四、腹中雷鸣 553

四十五、胃脘振水音 554

四十六、心动悸 555

四十七、心下悸 555

四十八、中脘部及脘腹旁动悸 556

四十九、脐与脐周动悸 557

五十、脘腹积块 559

五十一、右胁下症块 560

五十二、左胁下症块 561

五十三、腹中痞气 561

五十四、肋下连脐硬满症块 561

五十五、脐旁及肋间痃癖 562

五十六、小腹肿块 562

五十七、少腹肿块 563

五十八、绕脐痛及蠢动感 563

五十九、脐部疝肿 564

六十、少腹疝肿 565

六十一、正中芯 566

第五节 常见胸腹疾病 567

一、真心痛 567

二、厥心痛 567

三、胃脘痛 567

四、蚘虫腹痛 568

五、肠痈 568

六、肝痈 568

七、肺胀 569

八、肤胀 569

九、血鼓 569

十、水鼓 569

十一、肠覃 570

十二、石瘕 570

十三、水瘕 570

十四、水症 570

十五、石水 571

十六、涌水 571

十七、疝气 571

十八、痃癖 571

十九、肥气 572

二十、息贲 572

二十一、伏梁 572

二十二、痞气 572

二十三、贲豚 573

二十四、脏结 573

二十五、结胸 573

二十六、胸痹 574

二十七、龟胸 575

二十八、肝胀 575

二十九、胆胀 575

三十、胃胀 575

三十一、大肠胀 576

三十二、小肠胀 576

三十三、膀胱胀 576

三十四、乳痈 576

三十五、乳核 576

三十六、乳岩 576

第三章 按肌肤 578

第一节 按寒热 578

第二节 按润燥滑涩 580

第三节 按疼痛 582

第四节 按胀肿 584

第五节 按结节 585

第六节 按疮疡 585

第七节 按经络局部 586

一、手太阴肺经 586

二、手阳明大肠经 587

三、足阳明胃经 588

四、足太阴脾经 589

五、手少阴心经 589

六、手太阳小肠经 590

七、足太阳膀胱经 591

八、足少阴肾经 592

九、手厥阴心包经 593

十、手少阳三焦经 593

十一、足少阳胆经 594

十二、足厥阴肝经 595

十三、督脉 596

十四、任脉 597

十五、冲脉 598

十六、带脉 598

第八节 按尺肤 598

第四章 按手足 602

第一节 手足按诊的理论根据 602

第二节 手足按诊适用范围 604

第三节 手足按诊方法 605

一、触按手法 605

二、触按法的适用范围 605

第四节 手足按诊内容 606

一、按手足冷热 607

二、按手掌冷热 609

三、按动脉 610

四、按爪甲 613

第五章 按腧穴 614

第一节 按腧穴诊断疾病的理论依据 614

第二节 经络诊断的现状与穴位按诊的产生 637

第三节 穴位按诊方法 640

一、检查姿式 640

二、检查步骤 640

三、中心定位 641

四、穴位阳性反应的层次 641

五、穴位按诊 641

六、穴位检查记录法 644

第四节 穴位按诊的有关问题 645

第五节 常用穴位及检查方法 652

第六节 穴位主病 662

第七节 耳穴按诊 690

第六章 其他部位按诊 704

第一节 按头颈 704

一、小儿囟门按诊 704

二、面部按诊 707

三、眼睛按诊 707

四、牙齿按诊 708

五、颈项按诊 708

第二节 按四肢 709

一、按浮肿 709

二、按温凉 710

第三节 按二阴 710

一、前阴按诊 710

二、后阴按诊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