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勇,邹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3107407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在内容方面,此次修订在坚持原版本对于文学史扎实而灵活的论述的基础上,补充和增添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对原版本中存在的部分错别字、表达不太恰当的语句等处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和修订,确保了较高的版本质量。其次在体例编排上作了一定幅度的调整,章节目录上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规范化处理,使得全书结构更加合理,层次更加分明,线索更加明晰,体现了重点内容与广博背景知识的深度契合。特别是,本书所有章节的课后思考题全部进行了更换和修改,参考了大量的文史资料,选取了丰富的史料素材对学界当下关注较为热烈的问题进行深度追问,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在扎实掌握文学史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对于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印象,我们还选取了大量照片、插图,以期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1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10年 1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6

第三节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建构的几点思考 10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5

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19

第一节 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革 19

第二节 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 23

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25

第四节 《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 30

第五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 32

第二章 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36

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36

第二节 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43

第三节 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48

第四节 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 54

第五节 话剧品种的逐步引入 58

第六节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62

第三章 鲁迅 66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发展 66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74

第三节 《阿Q正传》 82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89

第五节 《故事新编》 95

第六节 杂文创作 98

第四章 郭沫若 105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道路 105

第二节 《女神》: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110

第三节 《屈原》:对历史的再创造 117

第五章 茅盾 122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道路 122

第二节 《子夜》: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125

第三节 《腐蚀》:茅盾小说风格的深化 128

第四节 茅盾短篇小说及散文等创作 131

第六章 文学研究会及创造社 135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135

第二节 叶圣陶与王统照的创作 138

第三节 冰心与许地山的创作 143

第四节 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的创作 147

第五节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151

第六节 《沉沦》:郁达夫自叙传的抒情小说 152

第七节 创造社其他作家的创作 156

第七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159

第一节 新诗格律化及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作 159

第二节 “语丝文体”及周作人等的散文 166

第三节 冯至与浅草一沉钟社 171

第四节 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 174

第五节 早期乡土田园小说的兴起 178

第八章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182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182

第二节 蒋光慈等人的早期革命文学创作 185

第三节 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 195

第四节 各具特色的左翼小说家 199

第五节 左翼诗歌的蓬勃兴起 203

第九章 巴金 207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道路 207

第二节 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与巴金的创作 211

第三节 《家》:悲愤的控诉与青春的赞歌 214

第四节 《寒夜》:多重内蕴的人生悲剧 219

第十章 老舍 224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道路 224

第二节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229

第三节 《骆驼祥子》:庶民文学的典范 234

第四节 《四世同堂》:国民性格的深刻剖析 238

第十一章 沈从文与“京派” 243

第一节 “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 243

第二节 牧歌: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至境 250

第三节 散文创作:情绕湘西 254

第四节 其他“京派”作家 257

第十二章 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 263

第一节 刘呐鸥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 263

第二节 施蛰存、穆时英对“新感觉”的深化 266

第三节 李劼人及其“大河小说” 272

第四节 张天翼、沙汀和艾芜的小说 279

第十三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284

第一节 曹禺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84

第二节 惊天动地的《雷雨》 285

第三节 不同凡响的《日出》《原野》 290

第四节 意蕴深藏的《北京人》 295

第五节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297

第六节 欧阳予倩与洪深的创作 300

第七节 田汉与夏衍的创作 304

第八节 丁西林与李健吾的创作 308

第十四章 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 312

第一节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312

第二节 杂文的再度兴盛 316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新发展 323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成熟 332

第十五章 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运动 341

第一节 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341

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及解放区文艺运动 347

第三节 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及国统区文艺运动 350

第十六章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 358

第一节 艾青:眼中常含泪水的诗人 358

第二节 田间、臧克家等人的探索 368

第三节 胡风及“七月诗派”的追求 375

第四节 穆旦及“中国新诗派”的崛起 381

第十七章 解放区的创作 387

第一节 赵树理:真诚的农民作家 387

第二节 孙犁:开掘生活的诗意 393

第三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 398

第四节 长篇叙事诗和民族新歌剧 403

第十八章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 407

第一节 张爱玲、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407

第二节 徐訏、路翎等人的小说创作 420

第三节 张恨水等人的通俗小说创作 423

第四节 讽刺喜剧与政治讽刺诗 433

结语 从现代到当代:30年文学的承载与余响 440

附录 中国现代文学大事年表(1915—1949) 443

修订后记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