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问题和进路:行政判决的合法性 1
二 分析框架: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 9
三 结构安排和概念辨析 16
第一章 形式法治的建构逻辑 19
第一节 行政法治的基本信条 20
一 有法可依、职权法定 22
二 有法必依、唯法是从 23
三 违法必究、依法解决 27
第二节 我国形式法治的运作体制 29
一 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30
二 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 32
三 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体制 37
第三节 形式法治下的“法”概念 41
一“法”概念在当代中国的演变 42
二 为什么“法律是制定出来的”? 49
三“哪个级别的规定才叫法?” 51
四 为什么国务院“通知”不是法? 55
结语:形式法治的成就和局限 58
第二章 法治理想下的司法困境 60
第一节 行政诉讼撤诉考 61
一 撤诉审查制度与现实的落差 61
二 原告、被告与法院的博弈 67
三 在上级法院与地方政府之间 72
四 行政诉讼的“协调转向” 79
五 小结 83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请示考 85
一 应当请示的情形 87
二 请示,还是不请示 90
三 逐级请示与层层截留 96
四 最高法院对请示的处理 99
五 小结 101
结语:呼吁一个独立、权威的司法 102
第三章 司法能动主义的暗流 104
第一节 扩张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105
一“98条”符合立法原意吗? 106
二“98条”以前的个别扩张 109
三 学界的推动和支持 116
四 法官的行动逻辑 119
五 小结 124
第二节 晨光初现的正当程序原则 127
一“法定程序”及其初步实践 130
二 田永案件中一笔带过的程序论据 136
三 刘燕文案件中的激烈争辩 142
四“正当程序”写入判决书 147
五 正当程序原则的未来 154
六 小结 161
结语:对实质法治的诘问 161
第四章 实质法治下的法与合法性 163
第一节 作为合法性命题的法 164
一 司法判决所适用的法 164
二 合法性命题的情境性和可争性 166
三 自然法、“实际的法”和软法 168
第二节 建立统一的合法性概念 175
一 合法性之外的合理性? 176
二 合法性之上的合宪性? 181
三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183
第三节 重构合法性审查的根据 187
一 现有合法性审查根据的混乱 188
二 中国法官的偏好与外国法律的归纳 191
三 司法审查根据的重构 197
四 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的内容 206
五 结论 210
第四节 法律的孪生概念“权利”:一个附论 211
一 作为起诉条件的“合法权益” 212
二“特权”、“反射利益”和宪法权利 214
三 权利是值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利益 219
第五章 作为论据的法律渊源 222
第一节 重新探讨法律渊源的性质 223
一 法律渊源作为“依据”的缺陷 224
二 法律渊源性质的重新探讨 229
三 作为论据的法律渊源 233
第二节 行政法的成文法源 236
一 宪法的司法适用 237
二 国际条约、公约的适用方式 238
三 法律解释文件 240
四 其他规范性文件 241
五 与制定法有关的背景材料 242
第三节 行政法的一般原则 244
一 法律原则的性质 244
二 行政法一般原则举要 248
三 行政法原则的运用:以田永案件为例 255
第四节 行政法的其他渊源 266
一 先例、惯例和习惯 266
二 学说、政策与道德 270
三 比较法 274
结语:法律渊源论证的不确定性 277
第六章 作为方法的价值衡量 282
第一节 价值衡量的实践运用:以举证责任分配为例 284
一“依法认定”的困窘 285
二 寻求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努力 287
三 价值衡量的运用:兼评沈岿博士的“个性化研究” 290
四 价值衡量方法的再次运用:兼评“桑本谦公式” 294
五 小结 298
第二节 正当程序原则的正当性 299
一“正当程序”有法律根据吗? 302
二 程序公正的效益和成本 306
三 法律的形式价值和实质价值 315
第三节 价值衡量的一般原理 321
一 价值衡量的适用场合 321
二 法治的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 324
三 价值权衡与“底线公正” 327
结语:价值衡量的价值与危机 329
第七章 作为策略的司法尊让 331
第一节 行政裁量:来自温斯伯里原则的告诫 333
一 温斯伯里不合理性原则的诞生 334
二 从理性原则到比例原则的历程 338
三 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区别:史密斯案的检验 341
四 小结 344
第二节 事实认定:环球照相公司案件的启示 345
一 环球照相公司案件基本案情 349
二“实质性证据”标准:法院与行政机构 351
三“全面考虑案件记录”:行政机构与审查官 354
四“在罕见情况下”:最高法院与上诉法院 356
五 小结 357
结语:司法尊让的限度 359
第八章 作为合法性基础的法律共识 361
第一节 从独白到共识 362
一 从法律解释到法律议论 362
二 通过共识获得合法 366
三 中国的困惑 369
第二节 法律共同体及其共识 371
一 法律共同体的范围 372
二 法律共同体的结构 374
三 法律共同体的意见 380
第三节 公众意见与司法判决 382
一 研究方法与材料 383
二 公众关注的案件 385
三 公众的了解和表达 391
四 公众意见的效果 397
五 小结 403
第四节 法律的阳光广场 405
一 司法过程的公众参与 406
二 判决理由回应公共议论 414
结语:不只是一个法治的乌托邦 418
结论 420
一 重申司法判决的合法性命题 420
二 寻求司法判决的实质合法性 422
三 实质法治的针对性和普适性 425
附录:本书作者与本书主题相关的著作 428
后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