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新生的缪斯(1917~ 1925
第一章 由放足到天足:从胡适时代到郭沫若时代 3
第一节 尝试初期形式的破与立和新观念的注入 4
第二节 尝试后期现代新诗抒情主体的建立 12
第三节 抒情主体从“大我”向“小我”的转变 17
第二章 散文化:“直言”形式和“以文为诗”的并行 22
第一节 以《尝试集》为代表的“直言”形式 23
第二节 “反传统”和“借历史以正名”的统一 27
第三章 民歌化:民歌化和“比”、“兴”的运用 34
第一节 初期白话诗的民歌风味 35
第二节 “比”、“兴”的运用 39
第四章 诗学变异的开端:象征对“比”、“兴”的改造 44
第一节 “比”的变异 45
第二节 “兴”与象征的融合 52
第二篇 诗神的成长(1925~ 1937
第五章 纯诗化诗学追求的进程:从新古典主义到中国化纯诗理论 69
第一节 新月诗派的理性规范 71
第二节 象征诗派的非理性直觉象征 78
第三节 现代诗派的纯诗理论 84
第四节 梁宗岱的中国化纯诗理论 98
第六章 在象征主义的追求之下:李金发综论 104
第一节 传统诗学背景下的情感意象选择 107
第二节 古典的元素与浪漫的情怀 114
第三节 相隔千年的意象解读 123
第四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旗手的缺失 133
第七章 理想主义的“诗情”:戴望舒略论 142
第一节 融汇中西的“诗情” 144
第二节 一种主情的诗 157
第八章 纯诗化诗人群文化审视三论 166
第一节 纯诗化诗人的群体文化心理 167
第二节 在“和”的美学视野之下 172
第三节 现代派诗歌话语原型新解 183
第九章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象征诗派、现代诗派诗人合论 190
第一节 冯乃超早期诗歌的忧郁 192
第二节 李广田及其早期诗作的乡土情怀与审美品质 202
第三节 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艺术特质 212
第三篇 战火中的诗神(1937~ 1949
第十章 战争背景下的诗学掘进:两种浪漫主义与两种意象诗学观 227
第一节 “大众化”的历史源流和“延安诗派”的形成 229
第二节 两种浪漫主义的诗学旨归 232
第三节 战争背景下的浪漫重构 247
第四节 亲和现实的诗学掘进 251
第五节 “九叶”诗派的“新诗现代化理论” 260
第十一章 “体验意象论”与崇高的诗美世界:艾青诗歌综论 274
第一节 艾青、胡风文艺思想比较 276
第二节 艾青诗歌的意象系统 287
第三节 艾青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296
第十二章 在现实与现代之间:穆旦诗歌片论 304
第一节 穆旦诗歌中的现实意识与“荒原”意识 307
第二节 穆旦、波特莱尔比并零谈 317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