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个创新的个案及其普遍意义 1
第一章 第三波:潮起潮涌“红段子” 5
一、扶摇直上惊澜起 5
“红段子”的第三波 5
地域、领域、话域:拓疆开域的“红段子” 7
“红段子”是一种生活方式 10
“红段子”是一个新型的文化传扬平台 12
二、上上下下的精神享受 21
“红段子”红遍珠江 21
中央与地方高层的高度关注 26
“红段子”在全国的蔓延 29
学者的研究与评论 33
三、左左右右的正反评论 41
各类媒体的关注 41
“红段子”出版物 43
网友关于“红段子”的正反言论 44
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段子” 55
一、“段子”与“段子”的魅力 55
“段子”是什么? 55
“段子”为什么能够引人入胜? 56
二、“段子”的历史文化考察 59
寓言:或是现代“段子”的鼻祖 59
“段子”是对中国文化精短文体的继承与发扬 61
古人的“短信互动” 63
三、“段子”文化的延伸 68
口号、标语、语录 68
网络“段子” 73
手机“段子” 75
四、“段子”是中国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 79
中国人为什么爱说“段子”? 79
“段子”是移动通信文化的重要内容 82
“段子”文化的特征与功用 83
黄段子的泛滥 87
第三章 “红段子”是空穴来风吗? 93
一、新媒体传播手段与快餐式视听习惯的无缝融合 93
“第五媒体”——手机的普及 93
短信息改变交流模式——短信强大的传递能力 96
国民阅读模式的新变化——短平快的阅读与视听 99
二、倡导建设网络文化新生态 103
网络平台的传播特征 103
转型时代的文化心理变迁 106
网络空间中主流文化的一度缺失 109
主流文化的暂时“缺位”与信息服务企业的“补位” 110
三、企业生存和发展智慧的运用 117
信息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行为 117
“企业公民”理念的贯彻与企业生产和服务紧密结合 119
信息服务企业品牌创新的有效途径 121
第四章 “红段子”的内在特质 127
一、文化及其正向度 127
“红段子”的文化产品实质 127
丰富的正向性文化内涵 129
二、草根性:下里巴式的大众传播 138
文本——多元狂欢的能指 138
媒介——技术深化文化内涵 141
受众——释放话语的真实主体 142
模式——葡萄串式的强效性 143
三、从文化创意产品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化 146
历史文化的传承,时代内容的创新 146
产业界限的模糊,形式的创新 149
良性循环“造血”,经营模式的创新 152
四、全民效益下的开放与共享 158
开放——“红段子”存在的生命 158
共享——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59
五、不断衍生与拓展的功能 162
“红段子”因时而变 162
应用领域可以不断拓展 164
产业链可以不断延伸 166
第五章 “红段子”的文化边疆 173
一、生活化:“红段子”的滚雪球效应 173
思想的大众化 173
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观照 177
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全领域覆盖 182
二、娱乐化:短信的Twitter 188
体现大众娱乐文化的内质 188
人本主义和人性化色彩 189
自娱自乐与娱人乐人 192
三、社会化:“红段子”的长尾 197
受众参与的广泛性:庞大的“红客”、“看客”群体 197
主题与内容关注社会热点并引起共鸣 200
加深个人社会化程度的媒介 201
四、经济化:短信的蓝海 205
文化经济化与“种文化” 205
创新和影响文化消费行为 207
价值理念的产品化和服务化 209
推动信息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210
第六章 不断拓展的内涵、外延和功能 220
一、概念的不断演进 220
红色文化与段子形式的结合 220
不断前行的“红段子” 222
“红段子”文化创意产业化机制逐渐完善 223
后发展领域与空间 227
二、文化产业展现精神价值观的传媒选择 233
弘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大片 233
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日本动漫 234
为宣扬韩国文化而生的韩国电视剧 237
“红段子”是中国新时代文化符号的选择 239
三、“红段子”文化产业方向与国民精神的张扬 244
“红段子”文化产业的前瞻性分析 244
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247
“红段子”文化产业能否肩负起张扬国民精神的重任 250
结语:让“红段子”告诉未来 253
主要参考文献 257
跋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