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协作中崛起 3
第一章 山东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背景和意义 3
第一节 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背景 4
一、制造业基地的概念 4
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背景和趋势 4
第二节 山东半岛建设制造业基地的意义 16
一、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山东省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选择 16
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 17
三、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半岛都市群的发展 17
四、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20
五、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0
六、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切入点” 20
第三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21
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22
第二章 山东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 25
第一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机遇 26
一、中国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机遇 26
二、日韩产业新一轮转移的机遇 26
三、在华日韩企业的空间再选择机遇 26
四、奥运举办的机遇 27
五、外资新一轮投资高峰的机遇 27
六、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机遇 28
第二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优势 28
一、区位优势是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 28
二、资源优势是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础 30
三、优良的人居环境是制造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30
四、雄厚的产业实力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依托 31
五、优越的创新环境是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持续动力 31
第三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32
一、国外竞争的问题 32
二、产业配套能力的问题 32
三、与日韩两国空间接近性的问题 33
四、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人才培育的问题 33
第三章 山东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评价 35
第一节 山东半岛经济发展整体评价 36
一、山东省经济发展整体评价 36
二、山东半岛经济发展整体评价 43
第二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区域比较 52
一、山东半岛的地位不断提升 53
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55
三、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56
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57
五、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青烟威 58
六、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58
七、核心城市地位不断提升 60
八、县域经济发展位居北方之首 60
第四章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领头雁——青烟威 63
第一节 青烟威具备成为领头雁的条件 64
一、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优越 64
二、充满活力的园区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65
三、外向型经济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引擎 68
第二节 青岛市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69
一、青岛市产业结构演变 70
二、主要工业行业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 71
第三节 烟台市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支撑点 74
一、经济总量大,尤其是第二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74
二、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优势产业特色明显 74
三、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75
四、园区已经成为烟台市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75
第四节 威海市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增长极 76
一、优越的人居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76
二、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77
三、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77
四、轻重比例协调,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成为制造业的主体 78
五、制造业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 79
六、威海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承接韩国制造业的主要载体 81
第五章 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 83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视野中的地方产业发展 84
一、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84
二、地方产业集群 85
三、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 86
第二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87
一、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87
二、山东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88
三、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评价 91
第三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 96
一、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96
二、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案例研究 98
第四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的价值链分工与合作 105
一、制造业价值链的特征及案例 105
二、山东半岛产业链的发展思路 108
三、山东半岛产业链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10
第六章 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国际产业链建设 111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及东北亚产业分工 112
一、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基本特征 112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北亚产业分工 113
第二节 山东半岛的跨国投资与国际产业链的构建 116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整体特征 116
二、直接投资形成的国际化价值链 119
三、对外投资形成的国际化产业链 124
第三节 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国际产业链建设 131
一、国际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二、国际产业链建设的战略对策 132
三、国际产业链建设的空间布局 134
第七章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137
第一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 138
一、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 138
二、城市发展定位 140
三、产业发展定位 142
第二节 发展战略 144
一、“双核先导、两廊带动”,形成半岛城市群整体优势的空间战略 145
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夯实制造业基础的产业战略 146
三、“以产业为切入点”,整合各方资源的协调战略 147
四、立足“两个核心区”,逐步走向整个东北亚的国际化战略 147
五、构筑城市分工体系,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城市合作战略 148
六、面向未来的自由贸易区,强化空间联系的开放战略 150
第三节 对策措施 151
一、升华“两大会议”行动 151
二、创办外经贸大学行动 152
三、吸纳日韩产业人才行动 152
四、产业规划编制与产业集群编制行动 153
五、国际港口的扩建和产业基地内快速交通通道建设行动 154
下篇 竞合中发展 159
第八章 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崛起 159
第一节 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形成 160
一、局地经济圈构想 160
二、环黄渤海经济圈构想及其实施 161
三、建立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意义 163
第二节 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地位 164
一、环黄渤海经济圈在世界的地位 164
二、环黄渤海经济圈在亚洲的地位 166
第三节 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地缘合作 168
一、环黄渤海经济圈内的贸易往来 168
二、环黄渤海经济圈内的投资合作 170
第九章 中国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发展 173
第一节 环黄渤海地区在中国的主体战略地位 174
第二节 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SWOT分析 175
一、优势 176
二、劣势 176
三、机会 177
四、威胁 178
第三节 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经济社会总体特征 179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79
二、综合经济实力 179
三、人口与就业变化 180
四、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替趋势 181
五、工业发展 182
六、对外贸易情况变化 183
第四节 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对比研究 185
一、区位优势比较 185
二、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186
三、工业结构比较 187
四、外商投资比较 187
五、城市化水平比较 188
六、区域空间结构比较 190
七、区域创新能力对比 191
八、共性与存在的发展问题比较 194
第五节 中国环黄渤海地区与“大北京规划” 196
一、缺乏高级中心地 196
二、“大北京规划”与环黄渤海地区的发展 198
第十章 日本九州的制造业发展与环黄渤海地区的产业联系 199
第一节 九州制造业结构的变化 200
第二节 九州的加工组装型产业的发展 202
第三节 九州产业发展的引擎——半导体和汽车产业集群 204
一、半导体——世界著名的“硅岛” 205
二、汽车制造业 209
第四节 面向亚洲的国际化战略 211
一、偏重与韩国的贸易联系 212
二、向中韩倾斜的对外直接投资 215
第五节 九州主导产业的国际网络化发展 217
一、半导体产业联系 217
二、汽车产业联系 221
第十一章 韩国的西海岸经济区发展 225
第一节 环黄渤海经济圈独特的战略地位 226
一、21世纪韩国国土新的成长轴 226
二、与环黄渤海地区良好的连接性 227
第二节 西海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特征 229
一、经济总量 229
二、产业结构变化和特征 231
三、制造业结构 233
四、产业集群培育 237
第三节 西海岸地区存在的问题 241
一、西海岸开发事业的实施状况 241
二、存在的问题 242
第四节 第四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的西海岸开发战略 243
第十二章 环黄渤海经济圈的经济联系 245
第一节 中国环黄渤海经济区与日韩的经济联系 246
一、中国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国际化进程 246
二、中国环黄渤海经济区与日本的经济联系 247
三、中国环黄渤海经济区与韩国的经济联系 249
第二节 日本九州地区经济带与中韩的经济联系 250
一、日本九州地区的国际化进程 250
二、日本九州地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254
三、日本九州地区与韩国的经济联系 257
第三节 韩国对中日朝的经济联系与西海岸经济区 260
一、韩国对中日朝的贸易联系 260
二、韩国与中日朝的FDI合作 267
附录: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与发展 282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东北亚经济合作 283
亚洲经济的新格局 286
迎接全球经济区域化挑战 287
如何看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与将来 290
中国加入WTO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前景 293
关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几个问题 295
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亚开发银行的构想 297
东北亚金融合作 300
日中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和地区经济合作 304
向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而努力 309
用环黄渤海中、日、韩三国地区经济合作方式促进三国贸易自由化 311
为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而努力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