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先秦史 2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张荫麟 2
毫一商一殷&傅斯年 4
殷周制度论&王国维 15
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 24
姜原&傅斯年 29
中国古代铁制兵器先行于南方考&朱希祖 34
孔子学说中道德之标准&王国维 41
孟子之学说&王国维 49
老子之学说&王国维 53
墨子学案&梁启超 58
周秦诸子之名学&王国维 68
楚的兴起&张荫麟 73
六国混一&张荫麟 75
第二章 秦汉史 78
秦汉史总论&缪凤林 78
中国法家的历史观念&朱希祖 85
新帝国的经营&张荫麟 90
纯郡县制的重建&张荫麟 94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张荫麟 97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张荫麟 102
汉代大一统政治下之政治学说&李源澄 104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张荫麟 121
儒家与方士分离即道教之原始&夏曾佑 125
西汉思想之发展&李源澄 128
法吏与法律&李源澄 144
王莽的改革&张荫麟 148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张荫麟 151
后汉的外戚与宦官&吕思勉 155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158
两晋南北朝史总论&吕思勉 158
魏时将帅之骄&吕思勉 164
赤壁之战的真相&吕思勉 166
替魏武帝辨诬&吕思勉 171
诸葛亮南征考&吕思勉 176
三国末社会之变迁&夏曾佑 179
晋人之矫诞&吕思勉 183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汤用彤 184
魏晋思想的发展&汤用彤 191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 198
晋代豪门斗富&吕思勉 207
南北朝的始末&吕思勉 209
晋南北朝隋之行政机关&夏曾佑 214
晋南北朝隋之风俗&夏曾佑 219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 222
隋唐五代史总论&吕思勉 222
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岑仲勉 225
隋对西北之交通&岑仲勉 227
印刷术发明&岑仲勉 230
西乐输入&岑仲勉 232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岑仲勉 235
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缪凤林 237
宰相制度之屡变&岑仲勉 239
府兵制的起源&岑仲勉 243
门第之见与郡望&岑仲勉 247
唐朝的中衰&吕思勉 250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岑仲勉 253
唐之马政&岑仲勉 258
宦官之祸&岑仲勉 261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吕思勉 266
第五章 宋史 276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张荫麟 276
论宋太祖收兵权&聂崇岐 285
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张荫麟 296
金匮之盟&王桐龄 299
宋初之内治&王桐龄 301
宋太宗继统考实&张荫麟 303
麟州杨氏遗闻六记&聂崇岐 307
宋室积弱之原因&金毓黻 314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张荫麟 317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张荫麟 331
南宋中兴之机运&金毓黻 334
宋儒太极说之转变&张荫麟 338
宋之灭亡&金毓黻 341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鲁迅 344
第六章 元史 350
萌古考&王国维 350
元太祖定都和林说&岑仲勉 359
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岑仲勉 361
第七章 明史 374
明朝的盛衰&吕思勉 374
洪武年中诸大事&孟森 377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孟森 388
《明成祖生母记疑》辩&朱希祖 392
夺门&孟森 401
弘治朝政局&孟森 407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孟森 411
宦官的专权&吕思勉 412
权臣和党祸&吕思勉 414
天启初门户之害&孟森 416
崇祯致亡之症结&孟森 422
第八章 清史 426
清代种族及世系&孟森 426
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 432
太后下嫁考实&孟森 438
(圣祖)撤藩&孟森 442
(圣祖)兴文教&孟森 449
雍正朝特定之制&孟森 452
中西初期的交涉&吕思勉 461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孟森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