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国际经济学的起源 9
第一章 早期欧洲的商业战略 9
经院学者对通过贸易寻求收益的认识 9
欧洲经济生活的货币化 13
世界范围的基督教社会让位于民族经济 16
作为一种能够创造剩余的经济制度的重商主义 18
经济扩张所必要的货币条件 19
使市场服务于国家利益 21
增加国家的技术工人和其他必不可少的经济投入 23
殖民主义的目标与成本 25
第二章 源自帝国的世界劳动分工 29
一国的禀赋和成本结构是怎样演变的 29
商业殖民主义的战略 31
帝国贸易和支付的区域特征 34
第三章 货币的影响 45
货币的从属然而又是决定性的作用 45
对外贸易和国际支付的货币层面 50
货币扩张在价格变动之前可以增加就业 51
货币理论与道德哲学 53
塔克尔和斯图亚特对休谟的调节机制的批评 57
小结 64
第四章 重商主义怎样演变为自由放任 69
富国如何巩固其领先优势 69
自由贸易将导致更大的国际平等,还是更严重的分化? 72
为何富国可能丧失经济领先地位 77
重商主义内部的反殖民主义倾向 79
作为英国民族主义战略的自由贸易 87
第二部分 世界产品和收入的创造与分配 99
第五章 比较成本和贸易收益 99
成本价值、政治体制和劳动专业化 99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恢复和平所引发的一场关税争论 102
国际经济学和国内价值论 104
关税辩论的论证(1815—1848) 106
比较成本学说的方法论 108
规模收益不变 113
两个国家都生产进行贸易的商品 115
基本生产投入不存在贸易 117
劳动和资本的充分利用与国内流动 118
不存在对外移民或资本外流 121
不存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122
内外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比较成本没有影响 124
私营部门利益与社会效用之间不存在冲突 126
动态化地重构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假说 128
第六章 基于历史背景的贸易条件的分析 135
供给与需求如何影响国际价格:穆勒的解说 135
早期对贸易条件进行理论分析的政治背景 139
要素的贸易条件 146
第七章 技术与贸易理论 154
资本替代劳动以实现成本的下降 154
技术与贸易条件 163
工业技术的社会学层面 164
小结:工业革命的国际含义 166
第八章 比较成本的要素比例理论 171
19世纪关于要素比例的讨论 171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方法 175
里昂剔夫对要素比例论的检验并发现一个统计悖论 177
要素比例意识形态的政策缺陷 187
不断分化的要素生产率 189
第九章 是两极分化,还是趋同 194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194
国际经济与热力学的熵之间的错误类比 196
关于收入均等化趋势的早期驳斥 198
高工资教义的经济学 199
被废弃的低效率生产要素 201
生产工业品劳动的相对成本 203
农业和采矿业中的废弃 205
国际贫民区的困境 206
第十章 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角色的变换 211
詹姆士·斯图亚特的最终自给自足观 213
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观 215
大卫·李嘉图对斯密原则的悲观主义修正 217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历史主义方法 219
卡尔·马克思的对外贸易观 221
“发展阶段”理论化的终结 230
第十一章 贸易理论日益狭隘的研究范围 233
方法论如何决定内容 233
重写国际经济学的历史 235
早期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238
李嘉图的国内价值论与国际价格论的区别 241
边际主义者利用要素的不流动性重新界定国际经济学 242
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理论 245
不发达所导致的收入不平等 250
解释国际经济两极分化的理论需要 253
第三部分 外债对贸易和发展的影响 259
第十二章 国际投资和借贷如何随贸易而变化 259
工业经济体对外投资的实际需要 259
工业国利润的不断下降推动对外投资的理论 263
投资有助于欠发达国家追赶的理论 265
从贸易和投资的竞争到战争 268
凯恩斯对贸易和投资过程的综合分析 269
贸易理论错在哪里 272
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债务遗产 275
第十三章 对与结构主义相对应的货币主义的金融分析 278
货币主义分析的九大缺陷 280
何种原因导致收支逆差和通货膨胀 285
外债还本付息的价格无弹性的特征 286
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遗漏了什么 287
收支逆差和物价上涨的应对政策:货币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比较 291
第十四章 拿破仑战争与英格兰的金本位之争 297
金本位主义者的立场 300
反金本位主义者的立场 302
资本支付、贸易条件与收入调整 305
桑顿对货币主义者和国际收支状况的综合分析 309
反对货币紧缩的声音 313
货币的推理改变了金块之争 319
第十五章 偿还外债及利息与贸易条件 324
战后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后果 325
穆勒关于资本转移如何影响贸易条件的理论 328
一次大战之前的国际支付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334
资本帐户为贸易账户融资的趋势 338
资本流出如何削弱投资和生产力 340
小结:国际经济的金融背景 341
第十六章 关于德国赔款的争论 345
结构主义与货币主义分析的比较 351
德国的进口函数 353
德国的出口函数 356
德国实际上如何获得用于赔款的资金 362
小结:经济紧缩的影响 364
第十七章 用凯恩斯的收入法分析国际收支平衡 370
乘数分析的弊端 373
乘数分析不适用于“二元经济” 375
乘数分析的政治含义 377
智利的经验 379
小节:乘数和涓流处方的失败 382
第十八章 货币主义的紧缩政策使劳役偿债永久化 384
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的米德的边际方法 386
推动货币贬值的亚历山大吸收分析法 390
现金余额效应 393
工资滞后如何侵蚀生活水平 396
货币错觉 399
贬值的资源重配和投资效应 400
贬值对外债负担的负面影响 401
预算盈余会产生1:1的贸易改进是一个错误的假设 401
吸收分析法的其他缺陷 402
吸收分析法滑向货币主义 403
小结:眼见为实 406
第四部分 面向未来 413
第十九章 历史的教训 413
第二十章 劳役偿债与新自由主义的通往奴役之路 434
现代贸易和金融理论的必要条件 437
金融化世界中的价格、收入和汇率 439
把贸易赤字计入政府债务,可支付的和不可支付的 441
对经济渎职行为的说明 443
是波罗的海奇迹,还是新自由主义的债务陷阱? 449
结论 451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