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云南生物资源概况、特点和地位 1
第一节 资源概况 1
第二节 资源特点和地位 19
第二章 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 22
第一节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第二节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32
第三节 资源开发现状评价 36
第三章 云南生物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4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40
第二节 战略方针 40
第四章 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战略目标和重点 43
第一节 战略目标 43
第二节 战略重点 48
第五章 云南生物资源产业结构与区划布局 53
第一节 产业结构 53
第二节 区划布局 54
第六章 云南生物资源开发的若干对策 56
第二篇 基本需求资源 61
第一章 粮食 61
第一节 资源概况 61
第二节 开发状况 66
第三节 开发目标 72
第四节 开发前景 75
第五节 主要措施 84
第一节 资源概况 92
第二章 食用油料 92
第二节 开发现状 94
第三节 需求预测和开发目标 97
第四节 主要措施 98
第三章 畜产品 101
第一节 资源概况 101
第二节 开发状况 103
第三节 开发目标和措施 106
第一节 资源特点 110
第一章 烟草 110
第三篇 现有优势资源 110
第二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113
第三节 烤烟宜植区 117
第四节 发展趋势及需求预测 117
第五节 开发方针及目标 118
第六节 主要措施 119
第二章 甘蔗 120
第一节 资源概况 120
第二节 开发历史和现状 121
第三节 甘蔗适应性及宜植区 122
第四节 战略方针及目标 124
第五节 开发布局 125
第六节 主要措施 125
第三章 茶叶 127
第一节 资源特点 128
第二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130
第三节 适应性及宜植区 134
第四节 开发方针、目标及生产布局 136
第五节 主要措施 137
第四章 橡胶 139
第一节 资源特点 139
第二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140
第三节 适应性及宜植区 142
第四节 战略方针及目标 148
第五节 主要措施 149
第一节 林木资源分布特点 152
第一章 林木资源 152
第四篇 潜在优势资源 152
第二节 开发历史和现状 153
第三节 开发方针和重点 155
第四节 主要措施和对策 156
第二章 果品资源 159
第一节 资源概况 159
第二节 适应性及宜植区 162
第三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165
第四节 开发指导思想及目标 168
第五节 开发布局 169
第六节 对策和措施 171
第三章 蔬菜资源 172
第一节 资源特点 172
第二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174
第三节 开发指导思想及目标 175
第四节 对策与措施 176
第四章 香料植物资源 178
第一节 资源概况及评价 179
第二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180
第三节 开发目标、重点及布局 183
第四节 对策和措施 187
第五章 药材资源 188
第一节 资源概况及评价 189
第二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193
第三节 开发指导思想、目标及重点 197
第四节 对策和措施 199
第一节 经济价值及消费状况 201
第六章 咖啡 201
第二节 开发历史及现状 202
第三节 自然资源及经济技术条件 204
第四节 开发目标、重点和布局 207
第五节 对策及措施 208
第七章 鱼资源 209
第一节 资源状况 209
第二节 发展动态 213
第三节 发展趋势、需求预测及开发目标 215
第四节 开发布局和途径 216
第五节 开发对策及措施 219
第八章 资源昆虫 220
第一节 紫胶 220
第二节 桑蚕 224
第三节 蜜蜂 226
第四节 白蜡及五倍子 228
第九章 经济动物 229
第一节 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229
第二节 动物的自然保护 232
第三节 资源潜力及开发前景 233
第四节 开发目标 235
第五节 开发布局 236
第六节 开发途径和对策措施 236
第十章 微生物 237
第一节 资源开发概况 238
第二节 对策和措施 243
第十一章 其它 245
第一节 食用菌 245
第二节 花卉 246
第五篇 环境保护资源及种质资源 249
第一章 环境保护资源 249
第一节 绿化植物 249
第二节 防护固坡植物 253
第三节 改良环境植物 256
第四节 环境监测植物和有益动物 258
第二章 种质资源 259
第一节 云南种质资源特点 260
第二节 云南法定保护的种质资源 262
第三节 云南种质资源保护中的问题 264
第三章 加强对环境保护资源和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266
第一节 绿化山地 266
第二节 绿化美化城镇生态环境 269
体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271
第六篇 生态经济区划 276
第一章 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76
第一节 作为区划依据的自然和社会概况 276
第二节 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81
第二章 分区的单位和系统 283
第一节 带、区划分的单位和系统 283
第二节 带、区的范围和命名 284
第三章 分区概述 285
第一节 大江河谷干热——半干热热植、冬蔬环境水源林生态区 285
第二节 滇南山原河谷湿热——半湿热糖、胶、茶、林生态区 290
第三节 滇中高原湖盆地山地暖温——温凉粮、油、烟、渔、果、林生态区 295
第四节 滇西北寒温——高寒山地林、牧、药生态区 299
第五节 布局中的几个有关问题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