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明清社会大环境与回儒兴起 10
第一节 明清政权对回回伊斯兰教治理策略与回儒兴起 11
第二节 明清学术流变与回儒兴起 20
第二章 回回民族共同体小环境与回儒形成机制 34
第一节 回回民族共同体形成及回回“代位置”定型 34
第二节 回回面临的共同使命及回回“现实代”出现 52
第三节 回回知识分子群体意识觉醒与“代单位”出炉 56
第四节 “实存群体”出现及回儒最终形成 60
第三章 回儒身份定位与社会角色 68
第一节 回儒身份定位 68
第二节 回儒社会角色 77
第四章 回儒历史分期及地域分布 87
第一节 回儒历史分期 87
第二节 回儒地域分布 92
第五章 回儒话语范畴分析 100
第一节 回儒本体论范畴 103
第二节 回儒宇宙论范畴 111
第三节 回儒认识论范畴 121
第四节 回儒性理范畴 128
第五节 回儒道德论范畴 137
第六章 回儒话语的逻辑结构 144
第一节 追寻“终极存在”:以“真”为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 144
第二节 追寻“终极解释”:以“真”的显化为话语体系的逻辑展开 147
第三节 追寻“终极价值”:以“弃形归真”为话语体系的逻辑终点 153
第七章 回儒“以儒诠经”的诠释路径 158
第一节 “前理解”:“以儒诠经”的传统文化资源、意义预期和概念框架 159
第二节 回到“事情本身”:回儒“以儒诠经”的诠释依据 171
第三节 “共通感”的追寻:回儒“以儒诠经”的诠释策略 181
第四节 “视域融合”:“以儒诠经”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 201
第八章 回儒话语的突出贡献 205
第一节 开启了回回从学理层面“自我表述”的历史进程 205
第二节 达成了回儒文化的“生成性对话” 210
第三节 实现了“三主类知识”的有机融合 218
结语 227
附录:理同、义和、性相通——《天方性理》与儒学在人性问题上的相通之处 230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