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安全管理概述 1
1.1 安全与危险 1
1.1.1 安全与危险的相关概念 1
1.1.2 安全的相对性 2
1.1.3 安全与危险的相互转化 2
1.2 管理及安全管理 3
1.2.1 管理的定义与要素 3
1.2.2 安全管理及分类 3
1.2.3 安全管理的对象、基本内容 4
1.3 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6
1.4 安全管理的研究方法 8
第2章 事故及事故致因理论 10
2.1 事故的概念 10
2.2 事故原因及分类 11
2.2.1 事故原因分析 11
2.2.2 事故分类 12
2.3 事故致因理论 13
2.3.1 多米诺骨牌理论 14
2.3.2 事故因果论 14
2.3.3 人为失误论 15
2.3.4 轨迹交叉论 16
2.3.5 综合论 18
第3章 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 19
3.1 安全生产法规 19
3.1.1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基本体系 19
3.1.2 我国主要安全生产法规主要内容 19
3.2 安全生产责任制 31
3.2.1 各级行政领导的安全生产职责 31
3.2.2 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 32
3.2.3 职工安全通则 33
3.3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34
3.3.1 安全管理体制的概念 34
3.3.2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五个方面的关系 35
第4章 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管理 36
4.1 安全生产方针 36
4.1.1 安全生产方针的形成与发展 36
4.1.2 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36
4.2 安全目标管理 38
4.2.1 安全目标管理的定义 38
4.2.2 安全目标管理的作用 38
4.2.3 安全目标管理的内容 39
4.2.4 推行安全目标管理的注意事项 44
第5章 事故预防与控制 45
5.1 安全技术对策 45
5.1.1 安全技术对策的基本原则 45
5.1.2 安全技术对策的基本措施 46
5.1.3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71
5.2 安全教育对策 73
5.2.1 安全教育的意义 73
5.2.2 安全教育的内容 74
5.2.3 安全教育的形式 76
5.2.4 提高安全教育效果的措施 78
5.3 安全管理对策 79
5.3.1 安全管理对策的意义 79
5.3.2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80
5.3.3 完善机构和人员配置 81
5.3.4 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 81
5.3.5 安全投入与安全设施 83
5.3.6 安全生产监督和检查 83
5.3.7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5
第6章 安全检查 86
6.1 安全检查制度 86
6.1.1 安全检查的内容 86
6.1.2 安全检查的方法 87
6.2 工程项目安全检查 88
6.2.1 工程项目安全检查的意义及由来 88
6.2.2 “三同时”审查的内容 89
6.3 安全检查表 91
6.3.1 安全检查表的含义 91
6.3.2 安全检查表的类型 91
6.3.3 安全检查表的内容及要求 92
6.3.4 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93
6.3.5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依据 93
6.4 安全检查表实例 93
6.4.1 单位安全检查记录表 93
6.4.2 单位事故隐患整改记录表 94
6.4.3 单位消防安全检查记录表 95
6.4.4 煤矿企业安全检查表 97
第7章 事故调查与处理 99
7.1 事故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99
7.1.1 事故调查的定义 99
7.1.2 事故等级的划分 99
7.1.3 事故调查的对象 99
7.1.4 事故调查的目的 100
7.1.5 事故调查的意义 100
7.2 事故调查的准备 101
7.2.1 事故调查计划准备 102
7.2.2 事故调查人员准备 102
7.2.3 事故调查物质准备 104
7.3 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 105
7.3.1 事故现场处理 105
7.3.2 事故现场勘查 106
7.3.3 人证的保护与问询 109
7.3.4 物证的收集与保护 110
7.3.5 事故现场拍照与摄像 111
7.3.6 事故现场图与表格的绘制 112
7.4 典型事故的现场勘查 113
7.4.1 火灾事故的现场勘查 113
7.4.2 爆炸事故的现场勘查 114
7.4.3 中毒事故的现场勘查 114
7.4.4 矿山事故的现场勘查 115
7.5 事故分析与处理 116
7.5.1 事故分析 116
7.5.2 事故处理 122
7.6 事故调查报告 124
7.6.1 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124
7.6.2 事故调查报告的规定 124
第8章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28
8.1 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法律依据 128
8.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 129
8.2.1 重大危险源辨识 129
8.2.2 重大危险源评价 142
8.2.3 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及应急预案的实施 144
8.3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146
8.3.1 我国应急救援框架概况 146
8.3.2 应急救援预案的目标 146
8.3.3 应急救援预案的类型 146
8.3.4 应急救援预案的要素 147
8.3.5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148
8.4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149
8.4.1 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 149
8.4.2 应急预案培训的范围 149
8.4.3 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149
8.4.4 应急演习的要求 149
8.5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例 150
8.5.1 液化气站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50
8.5.2 煤矿企业瓦斯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53
第9章 安全管理模式及体系 159
9.1 安全管理模式概述 159
9.1.1 安全管理模式的定义 159
9.1.2 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作用 159
9.2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60
9.2.1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160
9.2.2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 160
9.2.3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建立 162
9.3 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 165
9.3.1 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 165
9.3.2 对象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166
9.3.3 预防型的安全管理模式 166
9.3.4 立体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167
9.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 168
9.4.1 OHSMS的形成与发展 168
9.4.2 OHSMS的内容与运行模式 169
9.4.3 OHSMS的目的与特点 169
9.4.4 OHSMS的主要作用 170
9.4.5 OHSMS标准的审核 170
第10章 工伤保险 172
10.1 工伤与工伤保险概述 172
10.1.1 工伤与工伤保险的概念 172
10.1.2 工伤保险的特点 172
10.1.3 处理工伤保险问题遵循的基本原则 172
10.2 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 174
10.2.1 《条例》的适用范围 175
10.2.2 参照执行范围 175
10.2.3 不适用情况 175
10.3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劳动能力鉴定 175
10.3.1 工伤的认定 175
10.3.2 工伤待遇项目 176
10.3.3 工伤认定申请 176
10.3.4 劳动能力鉴定 177
10.3.5 工伤保险待遇的规定 177
10.4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 178
10.4.1 确定费率的原则 178
10.4.2 费率的制定 178
10.4.3 工伤保险费的缴纳 179
10.5 工伤保险违法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 179
10.6 工伤保险的待遇计算方法及理赔程序 180
10.6.1 待遇计算方法 180
10.6.2 理赔处理工作流程 181
10.7 工伤保险案例分析 182
第11章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 185
11.1 职业病危害 185
11.1.1 职业病危害因素 185
11.1.2 职业病危害申报内容与程序 185
11.2 职业病 186
11.2.1 职业病的认定 186
11.2.2 职业病的统计分析 187
11.2.3 职业病报告 189
11.3 职业病的预防和管理 190
11.3.1 职业中毒及其预防 191
11.3.2 粉尘的危害及尘肺的预防 192
11.3.3 噪声与振动的危害及其控制 193
11.3.4 电磁辐射的防护 194
11.3.5 减轻与职业有关的疾患和防止职业性眼病 195
第12章 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 197
12.1 劳动保护 197
12.1.1 劳动保护的定义 197
12.1.2 劳动保护的任务 197
12.1.3 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 198
12.1.4 劳动保护管理的整体观点 199
12.1.5 劳动保护的基本措施 200
12.2 环境保护 201
12.2.1 环境污染 201
12.2.2 环境管理 203
12.2.3 环境管理措施 203
第13章 现场安全管理与急救 206
13.1 现场安全管理方法 206
13.2 现场安全管理 208
13.2.1 生产设备安全管理 208
13.2.2 现场隐患管理 209
13.2.3 危险源管理 210
13.2.4 消防安全管理 212
13.2.5 交通安全管理 213
参考文献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