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年表 1
卷一 政事纪要 55
卷二 自然地理 87
第一章 地质 87
第一节 地层 87
第二节 岩浆岩 89
第三节 地质构造 89
第二章 地貌 90
第一节 地貌类型及分布 90
第二节 山脉 91
第三章 气候 93
第一节 气候特征 93
第二节 气候要素 94
第四章 水系 100
第一节 岷江及其在灌县的支流 100
第二节 都江堰灌溉河 103
第三节 山溪河流 105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0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06
第二节 水资源 110
第三节 矿藏资源 111
第四节 动物资源 114
第五节 植物资源 115
卷三 人口 119
第一章 人口变化和结构 119
第一节 人口变化 119
第二节 人口构成 123
第二章 计划生育 128
第一节 开展节制生育 128
第二节 落实技术措施 128
第三节 控制人口数量 129
第四节 提高人口素质 131
卷四 建置 132
第一章 沿革 132
第二章 区域治所 134
第一节 军治 134
第二节 古县 135
第三节 灌州 135
第四节 灌县 136
第三章 基层政区 136
第一节 两宋 136
第二节 元 138
第三节 明 138
第四节 清 139
第五节 中华民国 143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48
〔附〕龙溪乡沿革 151
〔附〕湔氐道考辩 152
卷五 城乡建设 155
第一章 县城 155
第一节 城垣 155
第二节 公署 156
第三节 街巷 160
第二章 乡镇 166
第一节 镇 166
第二节 乡场 168
第三章 城乡建筑 175
第一节 灌城重建 175
第二节 街道建设 176
第三节 房舍 179
第四章 市政 183
第一节 街道 183
第二节 交通桥 185
第三节 交通设施 187
第四节 排水 188
第五节 防洪排洪 189
第五章 公用事业 189
第一节 供水 189
第二节 照明 191
第三节 农贸市场 192
第四节 文化设施 193
第六章 市政管理 195
第一节 环卫管理 195
第二节 公用事业管理 195
第三节 城建管理 195
第四节 公房管理 196
第五节 其他管理 198
第七章 环境保护 198
第一节 环境污染 198
第二节 城镇噪音 200
第三节 农村环境污染 201
第四节 街道绿化和环境保护 201
卷六 政权 203
第一章 权力结构 203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03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 204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205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12
第二章 行政机构 214
第一节 县知事公署 214
第二节 县政府 214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218
第三章 政治协商机构 233
第一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33
第二节 政协常委会 236
第四章 议政机构 238
第一节 县议会(咨议局) 238
第二节 咨询委员会 238
第三节 临时参议会 238
第四节 县参议会 239
卷七 党派群团 240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240
第一节 中共灌县委员会 240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252
第三节 中共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253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254
第一节 执委会 254
第二节 区党部区分部 255
〔附〕特种组织 256
第三章 民主党派地方组织 25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灌县支部 257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灌县小组 257
第三节 中国九三学社灌县小组 257
第四章 其他党派 257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灌县执行委员会 257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灌县筹备委员会 258
第五章 群众团体 259
第一节 工人组织 259
第二节 农民组织 261
第三节 青年组织 263
第四节 妇女组织 266
第五节 科技组织 267
第六节 工商组织 269
第七节 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270
第八节 其他群团 271
卷八 政法军事 272
第一章 公安 272
第一节 机构 272
第二节 社会治安 273
第三节 预审和监禁 277
第四节 外事管理和警卫 277
第五节 内部保卫 277
第六节 消防 277
第二章 检察 279
第一节 机构 279
第二节 检察工作 279
第三章 司法 281
第一节 司法行政 281
第二节 地方法院 282
第三节 人民法院 283
第四节 人民法庭 283
〔附〕军事法庭 284
第四章 军事 284
第一节 主管机构 284
第二节 役政 284
第三节 地方武装 285
第四节 组训 286
第五节 防空 287
第六节 驻军部队 288
第七节 军事纪要 289
卷九 民政劳动 292
第一章 民政 292
第一节 选举事务 292
第二节 拥军优属 294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297
第四节 社会福利 298
第五节 婚姻登记工作 303
第六节 其他民政事务 304
第二章 劳动人事 305
第一节 劳动就业和调配 305
第二节 人事管理 306
第三节 劳动工资 307
第四节 退体退职 309
第五节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309
卷十 经济管理 313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13
第一节 机构设置和任务 313
第二节 编制种类 313
第三节 依据、原则、程序和方法 314
第四节 计划的贯彻执行 314
第五节 计划执行与检查 314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316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 316
第二节 合同签证 317
第三节 商标注册 318
第四节 集市 318
第三章 标准计量管理 320
第一节 计量 320
第二节 标准化 322
第四章 物价管理 323
第一节 管理实施 323
第二节 物价变化 325
第五章 土地管理 332
第一节 地籍整理 332
第二节 土地划拨 333
第六章 审计 335
卷十一 农牧 337
第一章 种植 337
第一节 作物 337
第二节 耕作 346
第二章 养殖 353
第一节 禽畜饲养 353
第二节 养鱼养蜂养蚕 356
第三章 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治 359
第一节 植物保护 359
第二节 防疫和检疫 361
第四章 其他家庭副业 364
〔附〕农田基本建设 365
田园化 366
卷十二 水利 367
第一章 都江堰 367
第一节 主体工程 367
第二节 附属工程 368
第三节 分水枢纽工程 369
第二章 渠系 371
第一节 都江堰渠系 371
第二节 外江渠系 373
第三节 堰 375
第四节 渠系改造 376
第五节 金马河的治理 382
〔附〕羊马河 383
第三章 山丘水利 384
第一节 山溪沟河 384
第二节 渠 385
第三节 塘库 386
第四节 提灌 387
第五节 喷灌 390
第四章 岁修与防洪 391
第一节 岁修 391
第二节 防洪 392
卷十三 林业 393
第一章 林地分布 393
第一节 用材林 393
第二节 防护林 394
第三节 经济林 394
第四节 竹林 396
第五节 风景林 398
第六节 珍稀古树 399
第二章 林地管理 401
第一节 林权 401
第二节 国有林管理 402
第三节 零星公有林管理 403
第三章 林业生产 403
第一节 种子 403
第二节 育苗 404
第三节 植树造林 405
第四节 基地建设 406
第五节 抚育 408
第六节 采伐 409
第四章 森林资源保护 411
第一节 护林防火 411
第二节 封山育林 413
第三节 野生动物 413
卷十四 工业 416
第一章 行业 416
第一节 煤炭业 416
第二节 冶炼业 418
第三节 机械制造业 419
第四节 造纸工业 420
第五节 陶瓷业 421
第六节 电力工业 421
第七节 印刷工业 425
第八节 化学工业 426
第九节 建材工业 427
第十节 轻纺工业 428
〔附〕制革 430
第十一节 饮料工业 431
第十二节 食品工业 433
第十三节 服装鞋帽业 434
第十四节 金属制品业 435
第十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业 436
第十六节 其他 438
第十七节 乡镇工业 440
第二章 产品 442
第一节 传统产品 442
第二节 名优产品 443
第三节 出口产品 444
卷十五 商业 446
第一章 体制 446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46
第二节 国营商业 447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450
第四节 公私合营商业 452
第五节 合作商业 452
第六节 其他 452
第二章 行业 453
第一节 山货药材 453
第二节 茶 454
第三节 木材 454
第四节 百货 455
第五节 粮油 456
第六节 医药 456
第七节 屠宰 457
第八节 五金 458
第九节 盐 458
第十节 酒烟 459
第十一节 煤炭 462
第十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 462
第十三节 对外贸易 463
第十四节 旅店 茶馆 463
第十五节 饮食 464
第十六节 照像 465
第三章 市场 465
第一节 城关市场 465
第二节 农村集市 466
第三节 石羊川芎市 467
第四节 太平药市 467
第五节 崇义烟麻市 468
第六节 商业场 468
第七节 清明会 468
第八节 赛会 469
第九节 春台会 469
第十节 茸会 470
卷十六 财政金融 471
第一章 税收 471
第一节 国税 471
第二节 地方税 480
第三节 其他税捐 483
第二章 地方财政 486
第一节 财政收入 486
第二节 财政支出 495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500
第四节 财税管理 502
第三章 金融 508
第一节 钱庄 票号 508
第二节 银行 509
第三节 信用社 512
第四节 信贷 512
第五节 储蓄 515
第六节 保险 515
卷十七 交通邮电 518
第一章 交通 518
第一节 道路 518
第二节 津梁 524
第三节 运输 531
第四节 路政 534
第二章 邮电 536
第一节 邮政 536
第二节 电信 541
卷十八 教育科技 546
第一章 教育 546
第一节 学校 546
第二节 教师 568
第二章 科技 571
第一节 机构和科技队伍 571
第二节 科普活动 596
第三节 科技成果 597
第四节 其他科技工作 599
卷十九 文化 新闻 601
第一章 文化 601
第一节 专业文化 601
第二节 群众文化 609
第二章 新闻 618
第一节 新闻报导 618
第二节 有线广播 619
第三节 电视 620
卷二十 卫生体育 622
第一章 卫生 622
第一节 中医中药 622
第二节 西医西药 625
第三节 医疗机构 627
第四节 疫病防治 634
第五节 医药团体 638
第六节 医学教育 640
第七节 卫生示范县的建设 642
第二章 体育 643
第一节 学校体育 643
第二节 社会体育 647
第三节 体育场地 649
卷二十一 文物古迹 650
第一章 文物 650
第一节 石刻 650
第二节 碑碣 657
第三节 器饰 664
第四节 书画 669
第二章 古迹 670
第一节 古迹 670
第二节 遗迹 675
第三节 古建筑 678
第四节 古墓葬 682
第五节 古遗址 685
卷二十二 宗教 687
第一章 道教 687
第一节 天师道发祥 687
第二节 道教宗派 688
第三节 道教团体和宗教活动 694
第二章 佛教 700
第一节 传入及流派 700
第二节 佛教团体及活动 707
第三章 伊斯兰教 708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传入 708
第二节 清真寺 709
第三节 伊斯兰组织及阿訇 709
第四章 天主教 710
第一节 天主教的传入和教案 710
第二节 天主教堂和信徒 711
第五章 基督教 712
第一节 传入和教派 712
第二节 教会学校 713
第三节 “三自”爱国运动 714
卷二十三 社会民俗 715
第一章 社会组织 715
第一节 帮会 715
第二节 行会 718
第三节 同乡会 同学会 719
第四节 社会慈善组织 720
第二章 宗族 721
第一节 祠堂 721
第二节 族谱 725
第三章 民俗 726
第一节 生产习俗 726
第二节 生活习俗 730
第三节 礼仪民俗 733
第四节 岁时习俗 734
第五节 庙会 735
第四章 社会弊端与新风尚 738
第一节 烟毒 738
第二节 盗匪 738
第三节 赌博 739
第四节 宿娼 童养媳 739
第五节 社会新风尚 739
第五章 方言及谣谚 741
第一节 方言音系及特点 741
第二节 谚语 744
第三节 歌谣 748
卷二十四 自然灾害 751
第一章 水灾 旱灾 751
第一节 水灾 751
第二节 旱灾 768
第二章 地震 滑坡 山崩 泥石流 770
第一节 地震 770
第二节 滑坡 山崩 泥石流 776
第三章 风雹 霜雪 阴雨 雷暴 浮尘 780
第一节 风雹 780
第二节 霜雪 阴雨 784
第三节 雷暴 浮尘 787
卷二十五 杂记 789
卷二十六 人物 815
卷二十七 金石录 868
卷二十八 艺文选 906
一、著作录 906
(一)专著 906
(二)论文 907
二、作品选 909
(一)传统诗 909
(二)新体诗 917
(三)绘画 929
(四)摄影 930
(五)书法 930
(六)篆刻 930
(七)玉雕 931
(八)编织 931
附录 932
一、旧志辑存 932
(一)清乾隆创修《灌县志》 932
(二)清光绪增修《灌县志》 935
(三)民国重修《灌县志》 939
二、新编部门志、专志、乡镇志目录 945
三、1949年前灌县主要商品价录 955
后记 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