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第2章 互文性研究梳理 3
2.1互文性概念的提出 3
2.2互文性理论的缘起 5
2.2.1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 5
2.2.2巴赫金对话理论 6
2.3互文性分类 8
2.3.1横向互文和纵向互文 8
2.3.2广义互文和狭义互文 9
2.3.2.1广义互文性理论的发展 9
2.3.2.2狭义互文性理论的发展 11
2.3.3秦海鹰关于广义互文和狭义互文的阐释 16
2.3.4强势互文和弱势互文 16
2.3.5辛斌关于阅读方式和生成方式互文阐释 16
2.3.6董希文关于互文的观点 17
2.3.7心理联想互文、文本印迹互文和语言形式互文 18
2.3.8联想互文和形式互文 18
2.3.9生成性互文与理解性互文 19
第3章 《论语》和《圣经》主题互文研究框架 22
3.1基于语篇构成要素的互文分类:写作者式互文与解读者式互文 22
3.2互文的运作机制:互动 24
3.3互文的认知机制 28
3.4互文研究模式 29
3.5《论语》和《圣经》的互文研究框架:解读者式主题互文研究 30
第4章 《学而》篇与《圣经》构成的互文主题 32
4.1悦,乐,愠 32
4.1.1学而时习之“悦”与“灵要以知识为美” 32
4.1.2志同道合与“铁磨铁朋友相感” 38
4.1.3“人不知而不愠”与“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46
4.2为仁之本与爱人如己 59
4.2.1为仁之本:孝悌 59
4.2.2爱人如己 69
4.3“巧言令色”与“话比油柔和却是拔出来的刀” 75
4.4“吾日三省吾身”与“涂抹我一切罪孽” 80
4.5“使民以时”与“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87
4.6先德后文与“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 101
4.7“温良恭俭让”与“圣灵所结的果子” 108
4.8“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不要忘记神的法则” 111
4.9“礼之用和为贵”与“守律法以爱为目标” 118
4.9.1礼以和为目的,和以礼为原则 118
4.9.2守律法以爱为目标,爱以律法为原则 119
4.10“信近于义恭近于礼”与“只要求别人的益处” 127
4.11安贫乐道与“敬虔知足的心” 137
第5章 《为政》篇与《圣经》构成的互文主题 152
5.1“为政以德”与“牧羊人之责” 152
5.1.1“为政以德”与“上帝的仁爱” 154
5.1.2“如何为”与“掌权者的品行” 157
5.1.3“行为世范”与“牧羊人之责” 162
5.1.4“政刑德礼”与“上帝之诫命和仁爱” 169
5.2“思无邪”与“使人归正” 181
5.3孝敬父母:“以父母之心为心”与“以神之心为心” 187
5.4“大智若愚”与“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 199
5.5“人焉瘦哉”与“人心比万物都诡诈” 206
5.6“温故而知新”与“心意更新而变化” 210
5.7“君子不器”与“作贵重的器皿” 218
5.8“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与“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221
5.9“君子周而不比”与“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 228
5.10“攻乎异端”与“不站罪人的道路” 232
5.11“知之为知之”与“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237
5.12“施孝悌于有政”与“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245
5.13“人而无信”与“唯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250
第6章 《八佾》篇与《圣经》构成的互文主题 256
6.1“孰不可忍”与“永不得赦免” 256
6.2“君子无所争”与“只要存心谦卑” 268
6.3“先仁后礼”与“福音是律法的终结” 274
6.4“为力不同科”与全心全意“奉献” 286
6.5“尽善尽美”与“善举和善心” 290
第7章 《里仁》篇与《圣经》构成的互文主题 294
7.1“苟志于仁”与“谨慎自守免去一切贪心” 294
7.2“朝闻道”与“太初有道” 306
7.3君子与义人 317
7.4“事父母几谏”与“在主里孝敬父母” 334
第8章 余语 349
8.1主要贡献 349
8.1.1对互文进行了基于语篇构成要素的分类 349
8.1.2阐明了互文的运作机制 350
8.1.3揭示了互文的认知机制 351
8.1.4基于写作者和解读者互动的互文研究模式 351
8.1.5对《论语》和《圣经》进行解读者式主题互文研究 352
8.2问题与展望 352
参考文献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