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污染控制工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翠凤,宋波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2451202
  • 页数:2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介绍了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分类及其危害,然后分别介绍了噪声污染控制技术、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放射性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环境热污染及其防治、光污染及其防治。

1 绪论 1

1.1 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及分类 1

1.1.1 噪声 1

1.1.2 振动 1

1.1.3 放射性 2

1.1.4 电磁辐射 2

1.1.5 热污染 2

1.1.6 光污染 3

1.2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3

1.2.1 噪声危害 3

1.2.2 振动危害 5

1.2.3 放射性危害 5

1.2.4 电磁辐射危害 9

1.2.5 热污染危害 11

1.2.6 光污染危害 12

习题 14

2 声学的基础知识 15

2.1 声波的产生及传播 15

2.2 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15

2.3 声压、声能量、声强、声功率 16

2.3.1 声压 16

2.3.2 声能量 17

2.3.3 声强 17

2.3.4 功率 17

2.4 声级概念及声级计算 18

2.4.1 分贝的定义 18

2.4.2 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的定义 18

2.4.3 声强级与声压级的关系 19

2.4.4 声功率级与声强级的关系 19

2.4.5 声功率级与声压级的关系 19

2.4.6 声波的叠加 19

2.4.7 声级计算 21

2.5 声波的传播特性 23

2.5.1 声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23

2.5.2 声波的绕射 25

2.6 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 25

2.6.1 声发散衰减 25

2.6.2 空气吸收的附加衰减 27

2.6.3 地面吸收的附加衰减 27

2.6.4 气象条件对声传播影响 27

2.7 噪声频谱 28

2.7.1 倍频程 28

2.7.2 频谱分析 29

习题 30

3 噪声评价和标准 31

3.1 噪声的评价量 31

3.1.1 等响度曲线、响度及响度级 31

3.1.2 斯蒂文斯响度 32

3.1.3 计权声级和计权网络 32

3.1.4 A声级 34

3.1.5 等效A声级 34

3.1.6 昼夜等效声级 34

3.1.7 累计百分数声级 35

3.1.8 交通噪声指数TNI 35

3.1.9 噪声污染级 35

3.1.10 噪声评价数(NR)曲线 36

3.1.11 噪度和感觉噪声级 37

3.1.12 噪声冲击指数 38

3.1.13 噪声掩蔽 39

3.1.14 语言清晰度指数和语言干扰级 39

3.2 环境噪声法规和标准 40

3.2.1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40

3.2.2 产品噪声标准 40

3.2.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41

3.2.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41

3.2.5 噪声排放标准 42

3.2.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43

习题 43

4 噪声测量技术 44

4.1 噪声测量仪器 44

4.1.1 声级计 44

4.1.2 频谱分析仪和滤波器 46

4.1.3 电平记录仪 47

4.1.4 录音机 47

4.1.5 噪声统计分析仪 47

4.2 噪声测量方法 48

4.2.1 道路交通噪声测量 48

4.2.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 48

4.2.3 厂界噪声测量 49

4.2.4 企业生产环境噪声测量 49

4.2.5 车间内机器噪声测量 50

4.2.6 进、排气噪声测量 50

4.2.7 机动车辆噪声测量 50

4.3 吸声材料吸声系数的测量 51

4.3.1 混响室法测量吸声材料无规入射吸声系数 51

4.3.2 驻波管方法测量吸声材料的垂直入射吸声系数 53

习题 55

5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56

5.1 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6

5.1.1 从声源控制噪声 56

5.1.2 传播途径控制 57

5.1.3 接收者的防护 57

5.2 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 58

5.3 噪声控制的基本程序 58

5.4 噪声源分析 58

5.4.1 机械噪声 59

5.4.2 气动力性噪声 59

5.4.3 电磁噪声 59

5.5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 59

5.5.1 城市噪声源分类 59

5.5.2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62

习题 64

6 吸声和室内声场 65

6.1 材料的声学分类及吸声特性 65

6.1.1 吸声材料的分类 65

6.1.2 吸声系数和吸声量 66

6.2 多孔性吸声材料 67

6.2.1 多孔吸声材料的构造特征及吸声机理 67

6.2.2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68

6.3 共振吸声结构 71

6.3.1 薄膜与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71

6.3.2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72

6.3.3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74

6.3.4 空间吸声体 75

6.3.5 吸声尖劈 76

6.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77

6.4.1 扩散声场中的声能密度和声压级 77

6.4.2 室内吸声减噪量 79

6.4.3 混响时间及其计算 80

6.4.4 吸声处理注意事项 81

6.4.5 吸声降噪设计程序 81

习题 83

7 隔声技术 84

7.1 隔声的评价量 84

7.1.1 透声系数 84

7.1.2 隔声量 84

7.1.3 平均隔声量 85

7.1.4 空气隔声指数 85

7.2 单层均质墙的隔声性能 85

7.2.1 单层均质墙隔声的质量定律 85

7.2.2 吻合效应 86

7.2.3 单层均质墙隔声的频率特性 87

7.3 双层均质隔墙的隔声性能 88

7.3.1 双层隔墙的隔声原理 88

7.3.2 双层墙的隔声特性曲线 88

7.3.3 双层墙共振频率 89

7.3.4 双层墙的隔声量 89

7.3.5 声桥 89

7.3.6 双层墙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89

7.4 隔声间 90

7.4.1 具有门、窗的组合墙平均隔声量的计算 90

7.4.2 门窗的隔声 91

7.5 隔声罩 91

7.5.1 隔声罩的插入损失 91

7.5.2 隔声罩设计注意事项 92

7.6 隔声屏 92

7.6.1 隔声屏的隔声量 93

7.6.2 隔声屏的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94

习题 95

8 消声器 96

8.1 消声器的种类、性能要求及评价量 96

8.1.1 消声器的种类 96

8.1.2 消声器的性能要求 96

8.1.3 消声器声学性能评价量 96

8.1.4 消声器的压力损失 97

8.2 阻性消声器 98

8.2.1 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 98

8.2.2 阻性消声器的分类 98

8.2.3 直管消声器的消声量计算 100

8.2.4 高频失效频率 100

8.2.5 气流对阻性消声器的影响 101

8.2.6 阻性消声器设计 102

8.3 抗性消声器 104

8.3.1 扩张室消声器 104

8.3.2 共振式消声器 108

8.4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110

8.4.1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种类 110

8.4.2 消声原理 111

8.4.3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设计要点 111

8.5 扩散消声器 112

8.5.1 射流噪声 112

8.5.2 节流减压消声器 113

8.5.3 小孔喷注消声器 114

8.6 微穿孔板消声器 114

8.6.1 消声原理及分类 114

8.6.2 消声量计算 115

8.7 消声器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应用 115

8.7.1 消声器的设计制造 116

8.7.2 消声器的安装 117

习题 118

9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 119

9.1 振动容许标准 119

9.1.1 局部振动标准 119

9.1.2 整体振动标准 119

9.1.3 环境振动标准 120

9.2 振动测量方法和常用仪器 120

9.2.1 加速度计 120

9.2.2 振动前置放大器 121

9.2.3 灵敏度校准 121

9.2.4 通用振动计 121

9.3 振动的控制技术和方法 122

9.3.1 振源控制 122

9.3.2 振动传递过程中的控制 123

9.3.3 对防振对象采取的振动控制措施 123

9.4 隔振原理 124

9.4.1 振动的传递和隔离 124

9.4.2 隔振的力传递率 125

9.4.3 隔振设计 126

9.4.4 隔振器和隔振材料 127

9.5 阻尼减振及阻尼材料 129

9.5.1 阻尼减振原理 129

9.5.2 阻尼减振材料 130

习题 132

10 放射性污染控制 133

10.1 放射性概论 133

10.1.1 原子和原子核 133

10.1.2 放射性和同位素 133

10.1.3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134

10.1.4 放射性衰变的一般规律 136

10.1.5 核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37

10.2 环境中的放射性来源 138

10.2.1 天然辐射源 138

10.2.2 人工放射性污染源 140

10.2.3 放射性污染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 142

10.3 辐射剂量的基本量和单位 144

10.3.1 放射性活度 144

10.3.2 吸收剂量 144

10.3.3 照射量 145

10.3.4 剂量当量 145

10.4 环境放射性对人群所致的辐射剂量 145

10.4.1 环境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145

10.4.2 天然辐射源的正常照射剂量 146

10.4.3 人工辐射源的辐射剂量 147

10.5 环境放射性标准 149

10.5.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49

10.5.2 辐射的防护标准 149

10.6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150

10.6.1 辐射防护技术 150

10.6.2 放射性废物的治理 151

10.6.3 放射性废物管理 156

10.7 放射性监测与评价 158

10.7.1 放射性监测 158

10.7.2 放射性评价 159

10.7.3 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整体模式 160

10.8 放射性污染处理典型案例 161

10.8.1 核燃料加工厂放射性污染事故 161

10.8.2 铀金属车屑自燃造成污染事故 162

习题 163

11 电磁辐射污染控制 164

11.1 电磁场的基本概念 164

11.1.1 电场与磁场 164

11.1.2 电磁场与电磁辐射 165

11.1.3 射频电磁场 165

11.2 电磁污染的量度单位 167

11.2.1 辐射强度 167

11.2.2 辐射剂量 168

11.3 电磁辐射污染源种类及传播途径 168

11.3.1 电磁污染源种类 168

11.3.2 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 170

11.4 电磁辐射的监测及标准 170

11.4.1 电磁辐射监测 170

11.4.2 作业场所电磁辐射安全卫生标准 171

11.4.3 电磁辐射环境安全标准 173

11.5 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 175

11.5.1 电磁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 175

11.5.2 高频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 177

11.5.3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电磁辐射防护 180

11.5.4 微波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 180

11.5.5 电磁辐射的管理 181

11.6 电磁辐射污染评价 185

11.6.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章节和内容 185

11.6.2 评价范围和方法 186

11.6.3 评价标准 187

11.6.4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用的仪器和方法 187

习题 188

12 热污染及其防治 189

12.1 概述 189

12.1.1 热环境 189

12.1.2 热污染类型及成因 190

12.2 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 191

12.2.1 温室效应 191

12.2.2 热岛效应 193

12.3 水体热污染源及其防治 196

12.3.1 水体热污染的来源 196

12.3.2 水体热污染防治 196

12.4 大气热污染源及其防治 197

12.4.1 大气热污染的来源 197

12.4.2 大气热污染的防治 198

习题 199

13 光污染及其防治 200

13.1 概述 200

13.1.1 光环境 200

13.1.2 光污染 201

13.2 光学基础 203

13.2.1 光的基本物理量 203

13.2.2 电光源的基本技术参数 205

13.3 光环境质量评价 207

13.3.1 照度标准 207

13.3.2 照度均匀度 208

13.3.3 空间照度 209

13.3.4 舒适亮度比 209

13.3.5 光色对环境的影响 209

13.3.6 充足的日照时间 210

13.4 光污染的防治 210

13.4.1 可见光污染防治 210

13.4.2 红外线、紫外线污染防治 212

13.4.3 加强对光污染的管理 212

习题 213

参考文献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