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从“文学家”到“革命文学家” 15
“文学梦”的碰壁与新觉悟 18
政治性言论的资源与出发点 25
对文学的检讨与新文艺观 32
“出路”抑或“畏途” 36
第二章 “文学与政治的交错” 40
进入“文学”与“革命”的路径 42
社会改造语境下的文学主张 52
从“血泪文学”到“革命的文学”:关于文学与革命的初步想象 56
“实际工作者”对新文学的批评:“革命人”与“革命文” 59
寻找革命文学的“内在立场”: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中介 62
“新俄文化”的直接经验:召唤“无产阶级文化” 68
《论无产阶级艺术论》:波格丹诺夫理论的转述与改写 70
“五卅风暴”:新的现实与新的意识起点 74
第三章 1925、1926年北京新文化言论界:再造“思想革命”的起点与终点 83
从“首都革命”到“三·一八惨案”:“五四”时代的终结 83
“北京政变”、“溥仪出宫”与反思“民国”:新文化言论界复兴的历史契机和面向 89
政治与法理、“雪耻与御辱”:围绕“五卅事件”呈现的新文化思想界之分歧 103
党派性言论的确立:反思学生运动与思想革命的路径分歧 110
告别北京 126
第四章 “广州事情” 130
广州的“进步”与“落后” 130
从广东大学“文科风潮”到“革命人” 133
广州“右倾”与郁达夫对“革命”的批判 142
成仿吾的理论准备:检讨“趣味” 153
鲁迅的革命观察 165
鲁迅在广州:革命与文学以及革命青年的鲁迅论 173
第五章 武汉左派政权下的“革命文化”、“无产阶级文化”言论 186
革命文学历史书写原则的检查:“历史性叙述”的出现及其限度 186
“武汉时期”的形成 188
“建设革命文化”:一个官方口号提出的契机与内涵 192
武汉的舆论环境与“革命文艺”的初步讨论 197
检讨“新文化”:从推崇“民众艺术”到批判“资产阶级艺术” 204
世代交替:创造“无产阶级文化的园地” 208
“武汉时期”的终结以及它为什么在历史中被遮蔽 216
分共之后:摘掉“国民革命”的帽子? 220
第六章 当还是不当“留声机器”与革命思想的更生 224
新文学知识分子的尴尬:从政治领域回到文艺领域 229
“当一个留声机器”:命题的提出及其历史指向 237
“不当一个留声机器”:革命的另一种理解和路径 244
批判资本主义与知识阶级的转向 257
意识斗争理论与现实革命的碰撞 265
第七章 “硬译”与鲁迅的论战层面 268
在正确立场之外:如何定位鲁迅在论战中的位置 268
从“直译”到“硬译”:文化改造立场的延续 271
作为“报复”的“硬译”与“无产阶级文学论”:主体改造理论的颠覆与深化 282
第八章 “小资产阶级文艺”的出路与革命的出路 296
写小资产阶级与反思无产阶级革命 296
不同位置、立场上的“小资产阶级”观 310
观念与个人的“出路” 317
结语 理解“左翼文化运动” 325
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