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古生物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古生物学及其任务 1

一、古生物学及其内容 1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一篇 通论 1

二、古生物的命名法则 10

(三)刺毛虫类(Chaetetida) 102

五、珊瑚纲(Anthozoa) 103

(二)珊瑚骨骼构造及其形成 103

(一)珊瑚纲一般特征及分类 103

(一)四射珊瑚的外形 104

六、四射珊瑚亚纲(Tetracoralla) 104

(二)四射珊瑚骨骼微细构造 107

(三)四射珊瑚骨骼基本构造 108

三、动物界机体的发展 11

(一)组织、器官、胚层的基本概念 11

(四)四射珊瑚构造类型及地史分布 113

(五)单体珊瑚生长阶段的划分 114

(六)四射珊瑚分类 115

(七)四射珊瑚各目化石代表 115

(二)后生动物机体的发展 12

(八)演化趋向及地质历程 127

(一)一般特点及分类 128

七、异珊瑚类(Heterocorallid) 128

八、六射珊瑚亚纲(Hexacoralla) 129

(一)概述及分类 129

(二)石珊瑚(Scleractinia)的外形 129

(二)化石代表 129

(三)石珊瑚类的基本构造 130

(四)石珊瑚目化石代表 133

九、横板珊瑚亚纲(Tabulata) 134

(一)概述 134

(二)外形及出芽方式 134

(三)骨骼的基本构造 135

(四)横板珊瑚的分类 136

十、日射珊瑚亚纲(Heliolitoidea) 140

(一)特点及骨骼基本构造 140

十一、珊瑚的生态 141

(二)化石代表 141

二、主要特征及演化意义 143

一、概述 143

第十一章 蠕虫动物(Vermes) 143

三、分类及地质学意义 145

(一)扁虫动物门(Platyelminthes) 145

(二)纽虫动物门(Nemertinea) 145

(三)线虫动物门(Nemathelmithes) 145

(四)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45

第十二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 149

一、苔藓动物概述 149

(一)生命的起源 15

一、生命起源与物种形成 15

第四章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15

二、苔藓虫的硬体构造 150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 152

(一)护唇纲(Phylactolaemata) 152

(二)裸唇纲(Gymnolaemata) 153

四、苔藓动物的生态及化石保存特点 157

五、苔藓动物的地史分布 157

二、壳的外形及定向 159

第十三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159

一、概述 159

(二)物种的形成 16

三、软体结构的解剖 161

(一)外部构造及装饰 164

四、硬体的基本构造 164

(三)壳内构造 166

(二)壳的成分和结构 166

五、分类及化石代表 169

(一)无铰纲(Inarticulata) 170

(二)始铰纲(Eoarticulata) 172

(三)具铰纲(Articulata) 173

(四)腕铰纲(Brachiarticulata) 178

六、腕足动物地史分布及演化趋向 185

七、生态 187

第十四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89

一、一般特征及分纲 189

二、单板纲(Monoplacophora) 190

三、双神经纲(Amphineura) 191

四、腹足纲(Gastropoda) 191

(一)一般特征 191

(二)基本构造 191

(三)分类 194

(四)各类化石代表 194

(五)演化、生态与地史分布 198

五、掘足纲(Scaphopoda) 198

(一)一般特征 199

六、双壳纲(Bivalvia) 199

三、古生物学的目的与任务 2

(一)进步性发展 20

二、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与规律 20

(二)基本构造 200

(三)双壳纲的分类 205

(四)各目的化石代表 206

(二)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 21

(五)双壳纲的生态及其与演化分类的关系 212

(六)双壳纲的地史分布 213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 214

七、头足纲(Cephalopoda) 214

(二)外壳亚纲(Ectocochlia) 215

1.鹦鹉螺超目(Nautiloidea)基本构造及化石代表 215

(三)适应和特化 22

(五)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22

(四)相关律 22

2.杆石超目(Bactritoidea)特点及化石代表 222

3.菊石超目(Ammonoidea)基本构造及化石代表 223

(六)个体发育与系统发生 23

(三)内壳亚纲(Endocochlia) 232

(四)头足纲的生态 234

(五)头足纲的演化趋向 235

(六)头足纲的地史分布 239

八、竹节石纲(Tentaculita) 239

三、生物绝灭的原因 24

九、软舌螺纲(Hyolitha) 241

一、概述及分纲 243

第十五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243

二、三叶虫纲(Trilobita) 246

(一)三叶虫的构造 246

(二)三叶虫的个体发育 249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 250

1.球接子目(Agnostida) 251

2.莱德利基虫目(Redlichiida) 252

3.耸棒头虫目(Corynexochida) 252

4.褶颊虫目(Ptychopariida) 253

5.镜眼虫目(Phacopida) 258

(四)三叶虫的生活方式 259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 26

一、环境因素 26

(五)三叶虫的演化 260

(六)我国三叶虫的地史分布概况 261

三、鳃足纲(Brachiopoda)的介甲目(Conchostraca) 262

(一)壳瓣特征 263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263

(三)生态及地史分布 265

(一)一般特征 266

四、介形虫纲(Ostracoda) 266

(二)壳的形状及构造 266

(三)介形虫化石壳的定向 269

(四)介形虫的分类及化石代表 269

1.高肌介目(Bradoricopida) 269

2.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 270

3.古足介目(Palaeocopida) 271

4.速足介目(Podocopida) 271

5.丽足介目(Myodocopida) 275

五、昆虫纲(Insecta) 276

(一)昆虫的外部构造 276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277

二、海洋环境分区和海洋生物生活方式 28

(一)海洋环境分区 28

(三)昆虫纲的地史分布 281

六、节肢动物的起源问题 282

(二)分类 283

(一)一般特征 283

一、棘皮动物概述 283

第十六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283

二、海林檎纲(Cystoidea) 285

(一)特征及壳体构造 285

(二)海林檎分类及化石代表 286

三、海蕾纲(Blastoidea) 286

(一)基本构造 286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287

四、海百合纲(Crinoidea) 288

(一)海百合的硬体构造 288

(二)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或生态类型 29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290

(三)零散茎环的分类 292

(四)海百合的演化及地史分布概况 292

五、海胆纲(Echinoidea) 293

(一)胆壳的形状及构造 293

(二)海胆纲分类及化石代表 294

六、海星纲(Asterozoa) 295

七、蛇尾纲(Ophiuroidea) 296

八、海参纲(Holothuroidea) 297

九、棘皮动物在我国生物地层学上的意义 298

一、脊索动物概述及分类 299

第十七章 脊索动物门半索亚门——笔石纲(Graptolithoidea) 299

(一)实体化石 3

一、化石的保存条件 3

第二章 化石保存及化石类型 3

二、化石的保存类型 3

(一)大陆环境分区 30

三、大陆环境分区和陆生生物 30

二、笔石动物概述 300

三、笔石的骨骼构造 301

四、笔石的发育方式 303

五、笔石动物分类 304

(一)树形笔石目(Dendroidea)特点及化石代表 304

1.无轴亚目(Axonolipa) 305

(二)正笔石目(Graptoloidea)特点及化石代表 305

2.隐轴亚目(Axonocrypta) 308

3.有轴亚目(Axonophora) 309

(一)化石形成的过程 31

四、生物的死亡、埋藏和形成化石的过程 31

(二)陆生生物 31

六、笔石动物的演化及演化阶段 312

(一)演化趋向 312

(二)演化阶段及其地层意义 313

七、笔石动物的分类位置概述 315

一、概述 316

第十八章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316

(一)脊椎动物的特征 316

(二)器官相关定律与威廉斯登法则 316

(三)脊椎动物在动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地史分布 317

(四)脊椎动物的分类 317

二、无颌纲(Agnatha) 318

(一)无颌纲的特点及圆口类(Cyclostomata) 318

(二)无颌纲的分类和化石保存特点 319

(二)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 32

三、盾皮纲(Placodermi)和棘鱼类(Acanthodii) 321

(一)颌的出现 321

(二)奇鳍和偶鳍,导鳍的类型 321

(三)盾皮纲的特点及分类 323

(四)盾皮纲的化石代表 323

(五)棘鱼纲 325

(二)软骨鱼纲的分类及重要化石代表 326

四、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326

(一)软骨鱼纲的特点及化石保存类型 326

(三)软骨鱼类的分类位置 328

(一)硬骨鱼纲的特征 329

五、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329

(二)硬骨鱼纲的分类 330

1.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 330

2.肉鳍鱼亚纲(Sarcopterygii) 330

(三)辐鳍鱼亚纲特征及化石代表 330

(五)肉鳍鱼亚纲特征及化石代表 335

(四)真骨鱼类的分类问题 335

六、两栖纲(Amphibia) 337

(一)肺的产生及两栖生活的特点及适应 337

(二)现代两栖类及两栖纲的分类 338

(三)化石两栖类 338

(四)四肢骨的结构和起源 342

七、爬行纲(Reptilia) 344

(一)羊膜卵的产生及爬行类的起源 344

(二)爬行动物的分目及化石保存特点 344

(三)爬行类化石代表 346

1.无孔亚纲(Anapsida) 346

2.下孔亚纲(Synapsida) 347

3.调孔亚纲(Euryapsida) 348

五、古生态学的地质学意义 35

4.鱼龙类(Ichthyosauria) 350

5.双孔亚纲(Diapsida) 351

(三)白垩纪的鸟 359

八、鸟纲(Aves) 359

(一)鸟类的特点及其对飞行的适应 359

(二)侏罗纪的始祖鸟 359

(四)新生代的鸟 360

(一)哺乳纲的特点及其与爬行纲的比较 361

(二)哺乳动物的起源与分类 361

九、哺乳纲(Mammalia) 361

(三)哺乳动物的牙齿 362

(四)原始哺乳动物 364

(五)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分目和相互关系 365

(六)有胎盘类目的化石代表 368

(一)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37

一、古生物学资料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37

第六章 古生物学资料的利用 37

(二)确定地层时代及划分和对比地层 38

(七)哺乳动物的演化及地史分布 388

一、概述 389

(一)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389

第十九章 古植物及孢子花粉分析 389

(二)古植物的分类 395

(三)分类系统 396

(一)简介 398

(二)分类 398

二、低等植物(Thallophyta) 398

三、蓝藻门(Cyanophyta) 399

(一)藻体结构和特征 399

(三)在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方面的意义 40

(二)化石代表 400

四、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400

(一)一般特征 400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01

五、甲藻门(Pyrrophyta) 403

(一)一般特征 403

(二)分类及多甲藻目甲的结构 404

(三)化石沟鞭藻 404

(四)疑源类(Acritarchs) 408

(二)重要类别介绍 409

六、绿藻门(Chlorophyta) 409

(一)概述 409

七、轮藻门(Charophyta) 412

(一)一般特征 412

(二)藏卵器的基本构造 413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 413

(一)概述 415

八、红藻门(Rhodophyta) 415

(二)藻体形态 415

(三)分类及重要科的介绍 416

九、叠层石(Stomatolites) 419

(一)概述 419

(四)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应用 42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420

十、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422

十一、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423

(一)裸蕨纲(Psilophytopsida) 424

(二)石松纲(Lycopsida) 427

二、古生物学资料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43

(三)节蕨纲(Articulatae) 432

(四)真蕨纲(Filicopsida) 439

十二、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453

(一)一般特征 453

(二)种子蕨纲(Pteridos permopsida) 454

第二篇 各论 46

第七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46

一、原生动物概述 46

(一)鞭毛虫纲(Mastigophora) 46

(三)苏铁纲(Cycadopsida) 462

(四)科达纲(Cordaitopsida) 466

(五)银杏纲(Ginkgopsida) 468

(二)纤毛虫纲(Ciliata) 47

(六)松柏纲(Coniferae) 470

(七)分类位置不明的植物开通目(Caytoniales) 474

十三、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475

(一)特征 475

(二)分类 475

(三)双子叶纲(Dicotyledones) 476

(四)单子叶纲(Monocotyledoneae) 478

(五)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479

十四、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479

1. 放射虫目的一般特点 48

(四)肉足虫纲(Sarcodina) 48

(三)孢子虫纲(Sporozoa) 48

(一)菌藻植物阶段 480

(三)蕨类原始裸子植物阶段 480

(二)裸蕨植物阶段 480

(五)被子植物阶段 481

(四)裸子植物阶段 481

十五、孢子花粉分析 489

(一)孢粉分析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489

2. 放射虫目的分类 49

(二)孢粉分析的野外采样 492

(三)孢粉样品的室内分析及处理 493

(四)孢粉分析的成果解释 493

(五)附:五个现代植物孢粉和五个化石孢粉的简单描述 496

第二十章 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牙形石(Conodonts) 499

一、牙形石概述 499

二、牙形石的形态构造 499

(二)模铸化石 5

(三)遗迹化石 5

二、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 50

(一)有孔虫概述 50

三、牙形石群集 503

四、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 504

五、牙形石化石代表 505

(一)单锥型 505

(二)复合型 506

二、遗迹化石的分类和命名 509

(一)栖息痕 509

一、遗迹化石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509

第二十一章 遗迹化石(Ichnofossils) 509

(二)爬行痕 510

(三)表层啮痕 510

(四)觅食构造 510

(五)居住构造 510

三、遗迹化石举例 512

(一)运动中形成的遗迹 512

(二)居住或觅食形成的遗迹构造 512

(三)捕食遗迹 513

(四)生殖作用的遗迹化石 513

四、遗迹化石的保存特点 514

五、遗迹化石研究的地质学意义 515

附:主要参考书目 519

(二)有孔虫壳的形状、构造及成分 52

(三)有孔虫目的分类 58

(四)各主要类别的化石代表 59

三、□亚目(Fusulinina) 69

(一)□壳形态及构造 69

(四)化学化石 7

(二)□亚目的分类 72

(三)□各类别的化石代表 73

(四)□的演化 77

(五)□的地史分布及生物地层分带 79

四、有孔虫的地史分布 79

五、有孔虫的生态及其岩相古地理意义 80

第八章 海绵动物门(Porifera) 83

一、一般特征 83

二、骨骼形态 84

(一)钙质海绵目(Calacea) 85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 85

(二)三轴海绵目(Triaxonida) 85

(五)角针海绵目(Cornacuspongia) 86

(四)四轴海绵目(Tetraxonida) 86

(六)树角海绵目(Dendroceratida) 86

(三)异射海绵目(Heteractinellida) 86

四、生态及地史分布 87

第九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 89

一、一般特征及基本构造 89

一、生物的主要类型及分类单位 9

第三章 生物界概论 9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90

(一)单壁古杯纲(Monocyathea) 91

(二)隔板古杯纲(Septoidea) 91

(三)曲板古杯纲(Taenioidea) 91

(四)管壁古杯纲(Aphrosalpingidea) 91

三、古杯动物生活方式及地史分布 92

(一)腔肠动物的特征 93

(二)水螅型和水母型 93

一、腔肠动物概述 93

第十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93

(三)腔肠动物的分类 95

二、原始水母纲(Protomedusae) 95

(一)一般特征及本纲地史分布 95

(二)化石代表 95

三、钵水母纲(Scyphozoa) 96

(一)一般特征及分亚纲 96

(二)钵水母亚纲(Scyphomedusae)构造特点 97

(三)锥石亚纲(Conulata)一般特征及壳的结构 97

四、水螅纲(Hydrozoa) 98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 98

(二)层孔虫目(Stromatoporida)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