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要义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伟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3

第一章 证据法总论 3

第一节 证据法界说 3

第二节 证据法属性 6

第三节 证据法功能 10

第四节 神裁法:证据法的童年 14

第五节 诉讼模式与证据法 22

第六节 中国证据法的沿革 31

第二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39

第一节 认识论 39

第二节 法律价值及平衡、选择理论 47

第三章 证据法之诸主义 52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主义 52

第二节 无罪推定(原则)主义和疑罪从无(原则)主义 55

第三节 两造举证主义和职权调查主义 57

第四节 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形式真实发现主义 61

第五节 法定顺序主义与自由顺序主义(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与证据适时提出主义) 64

第六节 形式证据主义与实质证据主义 68

附录 证据法学简史 77

第一节 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 77

第二节 中国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 86

本论 105

上编 证据通论 105

第一章 证据界说 105

第一节 证据生成 105

第二节 证据界说 110

第二章 证据属性 122

第一节 总说 122

第二节 关联性(相关性) 124

第三节 客观性以及对客观性的质疑 134

第四节 可采性 138

第五节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140

第三章 证据种类与分类 144

第一节 证据种类 144

第二节 证据分类 145

第四章 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154

第一节 总说 154

第二节 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基本要求 158

第三节 收集与保全证据的主要方法 161

中编 证据各论 171

第一章 物证 171

第一节 总说 171

第二节 物证的分类 173

第三节 物证的证据能力 175

第四节 物证的证明力:迹证重于人证 185

第二章 书证 190

第一节 总说 190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191

第三节 书证的证据能力 193

第四节 外部证据规则 200

第五节 书证的证明力 202

第六节 书证之提出 205

第三章 证人证言 207

第一节 总说 207

第二节 证人资格 207

第三节 证人的作证义务 210

第四节 免证特权 212

第五节 证人的权利及安全保障 218

第六节 作证方式 224

第七节 证人证言之证据能力 225

第八节 证人证言的证明力 232

第九节 韦蒲尔定律 233

第十节 五听 243

第四章 被害人陈述 245

第一节 界说 245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245

第三节 被害人的心理特点和对被害人的询问 247

第四节 被害人陈述的证据价值 247

第五节 被害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证据能力与证据归类 248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251

第一节 总说 251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特点 252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据能力 253

第四节 供述义务 267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据价值 269

第六章 鉴定意见 271

第一节 总说 271

第二节 鉴定意见的证据价值 273

第三节 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275

第四节 鉴定意见的种类 276

第五节 鉴定人之选任 287

第六节 鉴定人的权利义务和对鉴定的基本要求 288

第七节 司法鉴定体制 290

第七章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293

第一节 总说 293

第二节 古代中国之勘验制度 294

第三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种类 296

第四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特征 298

第五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证据价值 299

第八章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301

第一节 总说 301

第二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起源和司法应用 303

第三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应用前景 307

第四节 讯问中的录音录像 311

第九章 各种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314

第一节 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收集与保全 314

第二节 当事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收集与保全 318

第三节 鉴定意见的形成 322

第四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形成 323

附录 主要证据规则一览表 326

下编 诉讼证明 331

第一章 证明 331

第一节 证明定义与两种证明观 331

第二节 临近或者易混淆的概念 336

第二章 证明主体 341

第一节 谁证明 341

第二节 法院、公安机关是否证明主体 343

第三章 证明责任 347

第一节 证明责任缘起 347

第二节 证明责任界说 348

第三节 证明责任制度之必要 353

第四节 证明责任与诉讼主张 355

第五节 证明责任的构造 357

第六节 证明责任分担 360

第四章 证明客体与免证事实 373

第一节 证明客体 373

第二节 免证事实 380

第五章 证明标准 404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设定是否可能 404

第二节 证明诸标准 406

第三节 以主观的证明标准取代客观的证明标准? 411

第四节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414

第五节 证明标准涉及的两大基本问题 421

结论 438

跋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