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杭生,江立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0118833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借助社会运行理论的知识视角,来分析诠释有关治乱盛衰的内容,通过意义的发现、阐明、转换,使有关治乱盛衰的内容有机镶嵌在社会运行的理论框架中,进而使涵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混沌空间,在结构上清晰起来——建构起与社会运行理论同一的知识框架和话语体系,在内容上具体起来——展示出历代思想家关于传统社会治乱盛衰的思考和实践。

绪论 1

一、社会思想及其研究的新视野 1

二、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3

三、思想史写法的思考 4

四、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几个主要问题的看法 6

五、本书编写的几点说明 13

先秦篇 18

第一章 神话文告歌谣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18

第一节 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思想 18

一、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观念 18

二、古代宗教中的社会思想 20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21

一、天命论思想 21

二、反抗“天命”的思想 22

三、礼、德、孝思想的产生 2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24

一、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 24

二、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 25

三、社会整合思想 27

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社会运行思想 28

第一节 管仲的社会运行思想 28

一、“四民定业” 28

二、四维论 29

三、以民生为要 29

第二节 老子的社会运行思想 30

一、“道法自然”的社会法则 30

二、社会矛盾转化论 32

第三节 孔子的社会运行思想 33

一、人性思想 33

二、强调个人修养 34

三、社会良性运行的原则 34

四、社会变革思想 35

第四节 墨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36

一、揭露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36

二、批判统治者的争霸兼并战争 37

三、批判大盗行径为“义”而民间小贼为“盗”的怪象 37

第五节 孟子的社会运行思想 38

一、性善论 39

二、社会发展循环论 39

第六节 商鞅的社会运行思想 40

一、耕战强国论 41

二、社会发展规律说 41

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运行思想 42

一、人性恶思想 43

二、“化性起伪”论 43

三、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理论 45

第八节 韩非的社会运行思想 47

一、性恶论 47

二、“新圣”超过“先王” 48

三、社会变迁原因的分析 49

第九节 庄周与杨朱的社会运行思想 50

一、庄周的社会运行思想 50

二、杨朱的“为我”、“贵己”思想 51

第三章 先秦诸子的德治与法治思想 53

第一节 管子的法、礼并重思想 53

一、尊君与任法 53

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54

三、法、礼并重 55

第二节 孔子的礼治思想 55

一、“礼治”与“正名” 56

二、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57

三、德化与人治 57

第三节 孟子的“仁”论 58

一、仁政与王道 59

二、推恩与保民 60

第四节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61

一、“治之经,礼与刑” 61

二、由“霸”而“王”立国 62

第五节 慎到的法治思想 63

一、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63

二、尚法不尚贤 64

第六节 商鞅的重法思想 64

一、立法明分 65

二、“法布于众” 65

三、轻赏重罚 66

第七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 66

一、绝对君权 66

二、以法治国 67

第四章 先秦诸子的乱世治理思想 70

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70

一、老子对“有为”的批判 70

二、愚民与无为 71

三、寡欲、无知、知足 73

第二节 孔子的乱世治理思想 74

一、正名 74

二、复礼 75

三、“忠恕”之道 76

四、“人治”思想 76

第三节 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77

一、“政长”制“义”治 77

二、主张“兼爱” 78

三、“择务”以整合社会 79

四、“尚贤”与“尚同” 80

五、“天意”与“明鬼” 81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82

一、对“不仁”的批判 82

二、“仁政”思想 83

第五节 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 84

一、主张抛弃社会规范 84

二、无治与无为的整合方案 85

第六节 杨朱的社会控制思想 87

一、“为我”、“贵己”的社会设计 87

二、以“为我”、“贵己”达到对社会的控制 88

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89

一、发挥“礼”的社会功能 89

二、社会整合理想 90

第八节 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 91

一、社会控制的手段——法 91

二、社会治理的原则 92

三、君权与法、术、势 93

第五章 先秦诸子的社会理想 95

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理想 95

第二节 孔子的社会理想 96

一、有道 96

二、“仁人”组成的社会 97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理想 97

一、无差别的社会 97

二、“至德之世” 98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理想 99

一、行“仁政”是孟子的社会理想的核心 100

二、小农经济的小康社会模式 101

三、建薄税敛、民有恒产的社会 102

四、井田制——孟子的乌托邦 103

第五节 墨子的理想社会 103

第六节 荀子的理想社会 105

第七节 韩非的理想社会 106

秦汉至隋唐五代篇 112

第六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社会运行思想 112

第一节 《淮南子》的治世运行思想 112

一、人性与社会起源说 113

二、清静无为思想 114

三、礼仪是“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 115

四、以民为本思想 116

第二节 董仲舒的治世运行思想 116

一、天人感应思想 117

二、用宇宙论论证社会秩序 118

第三节 贾谊的社会运行思想 118

一、用仁义礼法教化百姓 119

二、举四维、移风俗、正人心 119

第四节 盐铁论的治世运行思想 120

一、崇礼义、重文教 121

二、刑法与德教 122

第五节 扬雄的社会运行思想 123

一、修身与立政 123

二、大道为本思想和伦理为本思想的糅合 123

第六节 王符的社会运行思想 124

一、人的社会化思想 124

二、社会交往思想 125

三、社会运行思想 125

第七节 王充的社会运行思想 126

一、人性论与人际交往准则 127

二、社会运行思想 127

第八节 《太平经》的社会运行思想 128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 128

二、君臣民“并力同心”思想 129

三、尊道重德思想 129

第九节 葛洪“外儒内道”的社会运行思想 130

一、倡导金丹道教 130

二、主张内修、外养、行善 131

第十节 隋唐佛教的社会运行思想 132

一、天台宗的社会运行思想 133

二、禅宗的社会运行思想 134

三、慧远的社会运行思想 135

第十一节 王通的社会运行思想 137

一、明王道、正礼乐 137

二、正主庇民,以天下为心 138

第十二节 贞观朝廷的社会治理思想 138

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39

二、选贤任能,安民治国 139

第十三节 谭峭的社会运行思想 140

第十四节 柳宗元的社会运行思想 141

一、反对分封的思想 141

二、“吏为民役”思想 142

三、社会起源与社会组织思想 142

第十五节 无能子的社会运行思想 143

一、社会起源思想 143

二、社会运行思想 144

第七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乱世治理思想 146

第一节 乱世之源思想 146

一、汉初黄老思想对乱世根源的分析 146

二、汉初儒家的乱世根源思想 147

三、魏晋玄学的乱世根源思想 150

四、魏晋时期佛教的乱世之源思想 153

五、葛洪、鲍敬言等人的乱世根源思想 154

六、韩愈等人的反佛思想 156

第二节 乱世的控制与治理思想 157

一、两汉时期的社会治理思想 157

二、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治理思想 164

三、隋唐时期的社会控制思想 170

第八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社会变迁思想 174

第一节 陆贾的进化论 174

一、社会进化观 174

二、因世权行思想 175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变迁思想 175

一、大一统思想 175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思想 176

三、循环论 176

第三节 《淮南子》的社会变迁思想 177

一、进化观 177

二、肯定社会进步的历史观 178

第四节 司马迁的社会史观 179

第五节 扬雄的社会进化论 180

第六节 王莽的历史循环论 181

第七节 王充的宿命论历史观 182

第八节 仲长统的社会变迁论 183

第九节 葛洪的社会变迁思想 185

第十节 柳宗元的社会变迁思想 185

第十一节 谭峭的社会变迁思想 187

第九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理想社会思想 188

第一节 汉初儒家的理想社会建构 188

一、《礼记》的理想社会思想 188

二、贾谊的理想社会思想 190

三、董仲舒的理想社会思想 190

第二节 黄老思想建构的理想社会模式 191

一、《淮南子》的理想社会思想 191

二、陆贾的理想社会模式 192

三、王充的理想社会模式 193

四、王弼的理想社会模式 194

五、阮籍的理想社会模式 194

六、嵇康的理想社会构想 195

七、葛洪理想的神仙社会 196

八、王通的社会理想 196

九、无能子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

第三节 汉末魏晋时期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

一、《太平经》的理想社会思想 198

二、王符的社会理想 199

三、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构想 200

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200

五、谭峭的理想社会构想 201

第四节 唐代儒家的理想社会模式 202

一、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 202

二、柳宗元的理想社会模式 203

三、赵甤的理想社会模式 203

第五节 隋唐佛教的社会理想 204

一、净土宗的极乐世界 204

二、禅宗的清净佛土 205

宋元明清篇 210

第十章 宋元明清时期乱世之源思想 210

第一节 宋元时期乱世之源思想 210

一、李觏的乱世之源思想 210

二、王安石的社会危机思想 212

三、二程的乱世之源思想 213

四、陈亮的乱世之源思想 213

五、叶适的乱世之源思想 214

六、邓牧的乱世之源思想 215

第二节 明清时期乱世之源思想 217

一、刘基的乱世之源思想 217

二、李贽的乱世根源思想 218

三、黄宗羲的乱世之源思想 220

四、顾炎武的乱世之源思想 221

五、王夫之的乱世之源思想 223

六、唐甄的乱世之源思想 224

第十一章 宋元明清时期社会治理思想 226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治理思想 226

一、范仲淹的社会治理思想 226

二、李觏的社会治理思想 228

三、王安石的乱世治理思想 230

四、司马光的社会治理思想 233

五、苏轼的社会治理思想 235

六、张载的社会治理思想 237

七、二程的社会治理思想 239

八、朱熹的社会治理思想 242

九、陈亮的社会治理思想 246

十、叶适的功利主义治理思想 248

十一、辽夏金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 251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治理思想 252

一、刘基的社会治理思想 253

二、王守仁的社会治理思想 255

三、黄宗羲的社会治理思想 258

四、顾炎武的社会治理思想 260

五、王夫之的社会治理思想 264

六、洪亮吉的社会治理思想 265

第十二章 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变迁思想 268

第一节 宋元时期社会变迁思想 268

一、王安石的社会变迁思想 268

二、朱熹的循环式社会变迁思想 269

三、理学诸子的社会变革思想 269

四、陈亮的社会进化观 270

五、叶适的社会变迁思想 271

第二节 明清时期社会变迁思想 271

一、张居正的社会变迁思想 271

二、王夫之的大同社会进化说 272

第十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理想社会思想 274

第一节 宋元时期理想社会思想 274

一、李觏的理想社会构想 274

二、石介的理想社会构想 275

三、张载“复三代”的理想社会 276

四、二程的理想社会构想 279

五、朱熹的理想社会模式 279

六、陈亮的理想社会思想 280

七、邓牧的平等理想礼会 281

第二节 明清时期理想社会思想 282

一、王守仁的理想社会构想 283

二、李贽的平等社会思想 283

三、何心隐的理想社会实验 285

四、黄宗羲理想的政治国家 287

五、顾炎武的理想社会模式 288

六、唐甄的理想社会思想 290

近代篇 296

第十四章 近代社会变迁思想 296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的社会变迁思想 296

一、龚自珍的农宗起源论和社会危机论 296

二、林则徐的近代世界观 298

三、魏源“无穷极不变之法”思想 300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社会变迁思想 301

一、变易思想 302

二、近代国防观的形成 303

三、近代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 304

四、近代教育观念的产生 305

第三节 维新派的社会进化思想 306

一、郑观应的社会变迁思想 306

二、康有为的“三世变易说” 308

三、严复的天演进化论 312

第四节 革命派的社会进化思想 314

一、章太炎的“骤变说”和“俱分进化论” 314

二、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 316

第十五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社会治理思想 319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改革思想 319

一、龚自珍的“更法”思想 319

二、魏源的社会改革论 320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社会反抗思想 322

一、宗教异端中的革命反抗思想 322

二、洪仁玕的变革思想 323

第三节 曾国藩的社会治理思想 325

一、重视“内仁” 325

二、主张礼治 326

三、倡导厚风俗 326

第四节 李鸿章的洋务改革思想 327

一、兴办洋务,自强求富 328

二、“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329

三、改革科举制度,造就洋务人才 330

第五节 维新派的变法思想 331

一、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论 331

二、谭嗣同的“冲决网罗”思想 332

三、梁启超的“新民说” 334

四、严复的个人自由改革论 339

第六节 沈家本的法律救国论 340

第七节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343

一、章太炎的“排满”光复思想 344

二、孙中山的革命民族主义思想 346

第十六章 近代的治世理想模式 349

第一节 魏源的“至公”社会理想 349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人间天堂” 350

一、“小天堂”构想 350

二、“小天堂”实践 351

第三节 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大同世界 352

一、大同世界构想 352

二、实现大同世界的途径 354

第四节 梁启超的“宪政”理想 355

第五节 严复的“至治极盛”社会理想 357

一、“至治极盛”的社会 357

二、理想社会模式的特点 358

第六节 章太炎的理想社会 360

一、建立“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60

二、直接民权 361

三、以道德为骨干 362

第七节 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理想 363

一、大同社会构想 363

二、实现大同社会的途径 364

第十七章 近代中西文化观 367

第一节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68

第二节 洋务派的西方文化观 370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争 370

二、“中体西用”论 372

第三节 维新派的中西文化观 374

一、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论争 374

二、康有为的中西文化观 375

三、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377

四、严复批判中学、推崇西学的思想 380

第四节 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思想 381

第五节 革命派的中西文化观 383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争 383

二、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 384

全书简短的结束语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