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研究会《国民经济管理学》编写组编(内蒙古财经大学)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4099·398
  • 页数:495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第一编 总论 9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9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9

一 经济管理的概念 9

二 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0

三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11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13

一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13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 14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 16

一 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 16

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7

三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19

第四节 党对国民经济管理的领导 20

一 国民经济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0

二 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的主要内容 21

三 当前加强党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的主要措施 23

第二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过程 25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2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25

一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涵义 25

二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 28

三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特点 29

四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 3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 35

一 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 35

二 正确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37

三 我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验教训 4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 43

一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43

二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44

三 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46

第三章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 48

第一节 预测是决策的科学前提 48

一 经济预测的概念 48

二 经济预测对于决策和计划的作用 50

三 国民经济的预测体系 52

四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和原则 55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和内容 57

一 经济决策的概念 57

二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 59

三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 60

第三节 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决策 62

一 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系 62

二 提高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 65

三 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决策程序 68

四 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 70

第四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80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80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80

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81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形式和组织实施 83

一 计划管理的形式 83

二 计划管理的组织工作 86

三 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 88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的依据 90

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 90

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标体系 93

三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 93

第四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 98

一 综合平衡是编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键 98

二 综合平衡的内容和重点 100

三 编制计划和进行综合平衡的着眼点与方法 102

第五章 国民经济监督 105

第一节 经济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105

一 经济监督的概念和必要性 105

二 经济监督的性质和作用 106

三 经济监督的种类和特点 107

四 经济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110

五 经济监督的职能和过程 111

第二节 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114

一 计划监督 114

二 市场监督 116

三 财政监督 119

四 银行监督 122

五 经济监督的基本方法 124

第三节 审计是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26

一 审计的概念、种类和范围 126

二 审计的性质、目的和作用 127

三 审计的形式、内容和应用 128

第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 133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意义与作用 133

一 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133

二 经济信息的分类 134

三 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36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 139

一 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和依据 139

二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4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144

一 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144

二 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各环节的衔接和正常周转 145

三 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几个问题 147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 149

一 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 149

二 逐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 150

第三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 152

第七章 人力资源的管理 152

第一节 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条件 152

一 人力资源的基本涵义 152

二 劳动的人是征服自然、发展经济的决定性因素 154

三 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措施 155

第二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 157

一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安排 157

二 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158

三 建立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162

四 广开就业门路,使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 163

第三节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166

一 人力资源管理要统筹兼顾 166

二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168

三 要使劳动组织科学化 170

四 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 171

第四节 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劳动力开放政策 174

一 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174

二 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175

第八章 物质资源的管理 177

第一节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177

一 物质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77

二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 178

三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管理的特点 179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81

一 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181

二 大力开发利用矿物资源 182

三 重视开发利用水资源 184

四 逐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85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186

一 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 186

二 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 187

三 环境的科学管理 189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供需平衡 190

一 组织国民经济物质资料平衡的作用 190

二 物质资料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 191

三 正确处理供需平衡中的几个关系 193

第五节 物质资料的组织与分配 194

一 物质资料可供量的合理组织 194

二 物质资料的分配形式 195

三 物质资料的分配原则 196

第六节 物质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197

一 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197

二 消费资料的供应和销售 198

三 改革物质资料流通体制 199

第七节 物质资料的合理利用 200

一 物质资料的代用和回收利用 200

二 物质资料的综合利用 201

三 设备的管理和利用 202

第九章 财力资源的管理 205

第一节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205

一 财力资源与社会主义财政体系 205

二 财力管理与资金运动 206

三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207

第二节 财力的开发 208

一 财力开发的涵义和要求 208

二 财力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209

三 财政在财力开发中的作用 212

第三节 财力的集聚 213

一 财力集聚的内容和形式 213

二 财政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5

三 银行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6

四 信用资金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218

五 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 221

第四节 财力的分配 222

一 财力分配的层次和渠道 222

二 财力分配在协调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23

三 财力分配的基本要求 224

第五节 财力的平衡 226

一 财政平衡 226

二 信贷平衡 228

三 财政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230

四 综合财政计划的平衡体系 231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管理 23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34

一 科学技术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分类 234

二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36

三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239

一 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方针 240

二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 241

三 根据科学劳动的特点管理科学技术 24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 243

一 科学技术的管理机构和科研体制 243

二 科学技术规划工作 244

三 科学技术攻关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245

四 科学技术经费的使用 247

五 实行专利制度 248

六 建设科学技术队伍 250

第四节 引进技术及其管理 251

一 技术引进的意义 251

二 技术引进的方针 252

三 技术引进的方式和管理工作 254

第四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 256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256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 256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256

二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的客观依据 257

三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 259

第二节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259

一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259

二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 26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责、权、利 269

一 经济责任制的确立 270

二 经济权限的合理划分 273

三 经济责任、经济权限和经济利益的统一 275

第十二章 对部门经济的管理 279

第一节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分类体系 279

一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 279

二 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体系 280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283

一 农业部门 283

二 工业部门 284

三 建设部门 284

四 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 285

五 服务部门 286

六 文教部门 287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 289

一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模式 289

二 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因素 290

三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 291

第四节 国家对各个部门的管理 293

一 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 293

二 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 295

三 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 296

第十三章 对地区经济的管理 298

第一节 地区经济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 298

一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关系 298

二 我国地区经济的特点 301

三 对地区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302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04

一 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标志 304

二 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途径 305

三 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工作 309

第三节 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313

一 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 313

二 城市与地区的经济联系 315

三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 317

第四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 320

一 地区物力平衡 320

二 地区财力平衡 322

三 地区的物资和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 326

第十四章 对企业经济的管理 329

第一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 329

一 企业的概念 329

二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30

三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 332

第二节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4

一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334

二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6

第三节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8

一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形式和特点 338

二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339

第四节 国家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 341

一 中外合资企业的性质 341

二 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的意义 342

三 国家对中外合营企业的管理 343

第五节 国家对经济联合体的管理 345

一 生产联合化 345

二 工业公司 347

三 农工商联合企业 348

四 科研生产联合公司 349

第十五章 对涉外经济的管理 352

第一节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方针 352

一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352

二 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53

三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355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 357

一 对外贸易的意义 357

二 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 357

三 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 359

第三节 对利用外资的管理 365

一 利用外资的类型 365

二 利用外资的具体形式 366

三 利用外资中应注意的问题 368

第四节 对外金融、外汇的管理 370

一 对外金融管理的方针 370

二 加强中国银行的业务管理 370

三 健全外汇管理法制 372

第五节 对经济特区的管理 373

一 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 373

二 经济特区的管理体制及其主要原则 374

三 经济特区的特色 375

四 加强特区的管理工作 378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 380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 380

第一节 行政方法 380

一 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380

二 行政方法的重要作用 383

第二节 经济方法 386

一 经济方法的实质 386

二 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要性 387

三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389

第三节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的结合 399

一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的客观必要性 399

二 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结合的形式 401

第十七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403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403

一 经济法的概念 403

二 经济法与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的关系 406

三 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08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 415

一 经济司法的重要性 415

二 加强经济审判工作 419

第三节 经济仲裁 420

一 国内仲裁 420

二 涉外仲裁 422

第十八章 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424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24

一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424

二 建设两个文明的动力 426

三 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427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428

一 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428

二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 429

三 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431

四 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 432

五 加强对青年职工的教育,培养工人阶级的接班人 433

六 努力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 434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436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436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439

第十九章 现代管理技术 442

第一节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 442

一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必要性 442

二 要用系统工程思想管理国民经济 443

三 各类经济数学方法概述 446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48

一 投入产出表的模式及其基本结构 448

二 怎样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5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优化方法 456

一 线性规划 456

二 计划评审技术 463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468

一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468

二 电子计算机具体应用的若干问题 469

第六编 社会经济效益 473

第二十章 社会经济效益 473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范围 473

一 经济效益的科学概念 473

二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范围 474

第二节 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设置 476

一 设置经济效益指标的原则 476

二 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 478

三 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481

第三节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486

一 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486

二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 488

三 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 489

第四节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 491

一 我国经济效益差的原因 492

二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