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丛书》总序 杨西光 1
1978年 1
理论科学怎样从一般社会生产力变成直接生产力 赵红洲 1
前言 3
不能用小生产的方法管理社会主义大生产 董辅礽 9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 马中骏 17
认真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马骠 24
“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 孙冶方 30
1979年 36
发扬经济民主 本报评论员 36
责任制是管理的基本原则——读列宁的论述 王梦奎、贾春峰 41
社会主义经济和竞争 吴同光 46
要深入研究流通领域的客观经济规律 高涤陈、陶琲 5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蒋映光、李悦 57
尊重价值规律的客观性质 于祖尧 64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谈择优录用和退休补员 翁树杰 69
肃清极左流毒发展经济科学 董辅礽 71
人口生产必须要有计划 徐炳 82
1980年 88
当代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李定中 88
利用国际分工大力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关系 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 92
经济科学杂谈 熊映梧 100
乘势利导——再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有关问题 薛莘 106
事实·观感·认识——皖东北七县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的见闻 欧远方、张新旭 12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企业中实现的形式和特点 姜凌 13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探讨 林子力 140
重视国民经济管理的科学 于光远 155
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否定了国家所有制吗? 鲁从明、臧志风 164
1981年 170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王珏、吴振坤 170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社会主义道路 金汶 175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卓炯 184
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 胡培兆 187
经济学中的生产从来就是指的物质生产 孙冶方 190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不能只限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 于光远 197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服务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还是生产性劳动? 杨坚白 197
也谈计划和市场问题 李震中 200
1982年 208
谈速度与经济效益 蒋一苇 208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行计划经济 薛莘、马骠 215
我国现阶段计划经济的现实条件和本质要求 刘其昌、唐丰义 232
不要回到已摒弃的老观念上去 刘国光 240
知识分子的劳动报酬问题 宗寒 243
生产力经济学评述 孙尚清 251
包干到户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对安徽滁县地区调查的体会 方恭温 258
正确认识长途贩运 赵石宝 270
1983年 273
当前农村分配方式的新变化 孙启佑 273
坚持经济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卫兴华 279
必须确立量力而行的建设思想 姜巍 282
让更多的农民懂得经济学 王炳熹、张江 287
消费基金的增长也要适当控制 左春台、肖捷 290
关于研究制定我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马洪 296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 于光远 302
生态经济学的探索 许涤新 306
1984年 306
建立贸易中心的几个问题 张金豪 320
论经济杠杆的配套运用 许毅 327
合理确定“大头”、“中头”、“小头”的上下限 胡厚钧 334
论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极端重要性 桂世镛 339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突破 王琢 345
1985年 351
两种调节机制的有机结合 马家驹 351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应该怎样结合——与马家驹同志商榷 何伟、韩志国 357
关于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关系之管见——兼与马家驹、何伟等同志商榷 宋养琰 363
对价值和价值规律的认识需要丰富、深化与发展 陶海粟 368
利润是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直接目的 方恭温 373
利润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有条件的 俞明仁 383
关于经济体制模式转换时期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 林凌 387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新探 刘诗白 392
试论投资宏观控制手段 王加春 398
奠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高尚全 403
经济科学要反映时代观念 王慎之 411
社会主义也需要劳动力后备军 骆瑞刚 416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现象 方恭温 419
发展第三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唐若霓 433
正确处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梁松 442
1986年 442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黄振奇 444
坚持以宏观调节机制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王琢 450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几个问题 张德庆 456
社会主义联合经济与横向经济联合 童大林 461
企业联合是产业组织变革的趋势 吉小明、徐二明、吴奇 464
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的模式选择 晓亮 469
试论劳动资源市场 王珏、肖欣 473
简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 卫兴华 479
略论劳动制度与劳动力是否商品 董辅礽 485
略论集团股份制 陈必吾 490
正确认识部分专业户的破产和萧条 张军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