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 1
第一节虚明功概述 1
目 录 1
第二节虚明功特点 5
一、完整性 5
二、整体性 6
三、能动性 8
四、自动性 9
一、练功对大脑功能的调整作用 11
第三节虚明功治病强身的作用机理 11
二、练功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作用 13
三、练功对“内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15
四、练功改善机体反应性的作用 18
第四节虚明功抗老化机理 20
一、老化机理学说 20
二、练功加强生命活力的养生理论 26
三、练功减缓老化速度的作用 30
四、练功加强免疫功能的抗老效应 32
五、练功改善调节机能的抗老化意义 35
第二章虚明功正功锻炼方法 39
第一节调身 39
一、坐式 39
二、卧式 42
第二节调气 45
一、筑丹 46
二、运丹 48
三、镇丹 51
第三节调神 52
一、意守法 53
二、作念法 57
三、定景法 60
第三章虚明功辅助功锻炼方法 62
第一节静功 62
一、散功 62
二、站功 63
第二节动功 64
一、行步功 64
二、跑步功 66
三、太极功 69
第四章虚明功要领 99
第一节安然正体外定内松 100
一、安然正体的要求与意义 100
二、外定内松的要求与意义 102
第二节气和炁融神炁交融 103
一、气和的要求与意义 103
二、炁融的要求与意义 105
三、神炁交融的要求与意义 106
第三节恬憺守神静笃虚明 109
二、意识恬檐的思想基础 110
一、恬檐的概念与意义 110
三、守神的含义与意义 111
四、静笃虚明的概念与意义 112
第四节练贵动静养贵摄生 114
一、练贵动静的要求与意义 114
二、养贵摄生的要求与意义 118
第五节妙合自然循序渐行 119
一、自然原则的含义 120
二、自然原则在练功中的意义 120
三、循序渐行的要求与意义 126
第六节信恒精巧灵活运用 127
一、信恒精巧的要求与意义 128
二、灵活运用的要求与意义 130
第五章虚明功方法操作指导 132
第一节调身指导 132
一、调身的概念、内容与要求 132
二、调身的意义 134
三、调身姿势的运用与选择 137
一、调气法的选择 141
第二节调气指导 141
二、调气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144
三、调气法操练指导 147
第三节调神指导 153
一、意守法指导 153
二、作念法指导 157
三、定景法指导 163
第六章练功有关问题指导与处理 166
第一节入虚指导 166
一、入虚的概念 166
二、入虚的生理意义 169
三、入虚层次 172
四、影响入虚的常见因素 183
第二节灵活运用指导 192
一、辨证施功 192
二、依病选功 197
三、因情易功 198
第三节性生活指导 207
一、练功中的性生活问题 208
二、性生活与健康长寿 209
三、纵欲、禁欲与节欲 210
四、练功中的性教育问题 213
第四节散乱、着相与顽空 215
一、散乱的表现与调伏 216
二、着相的表现与调伏 218
三、顽空的表现与调伏 219
第五节气功动象指导 220
一、气功动象概念 221
二、外动的意义 221
三、静练外动机转 223
第六节练功反应指导与处理 225
一、生理效应 226
二、病理反应 243
第七节练功注意事项 248
一、练功期间注意事项 248
二、练静功前、中、后注意事项 248
第七章虚明功临床应用 250
第一节虚明功适应症 250
第二节虚明功临床治疗 251
一、慢性支气管炎 252
二、支气管哮喘 253
三、阻塞性肺气肿 257
四、肺结核 258
五、矽肺 261
六、冠心病 263
七、高血压病 269
八、脑动脉硬化 272
九、慢性心肌炎 275
十、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77
十一、慢性胃炎 279
十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80
十三、胃下垂 283
十四、胃粘膜脱垂症 285
十五、慢性肾小球肾炎 287
十六、慢性肾盂肾炎 289
十七、神经衰弱 290
十八、肌肉收缩性头痛 293
十九、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294
二十、中风后遗症 296
二十一、糖尿病 298
二十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00
二十三、痛经 302
二十四、闭经 304
二十五、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305
二十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07
二十七、妊娠中毒症 309
二十八、颈椎病 311
二十九、原发性青光眼 314
三十癌 316
附:25种病例 319
第八章虚明功养生应用 334
第一节气功养生溯源与发展简况 334
一、气功养生溯源 334
二、气功养生发展简况 336
第二节养生寿老 342
一、生死、寿命与长寿 342
二、老化、老年与老衰 345
第三节虚明功与养生 348
一、抗老养生法 349
二、虚明功在养生中的地位 350
第四节虚明功养生实施 352
一、保元全真 353
二、颐养精神 354
三、起居有常 356
四、饮食合理 362
五、屏除陋习 366
六、优化环境 369
七、适度运动 371
八、药物调理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