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尹义省着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序 1

理论机制篇 3

1.现代企业成长的模式及特征 3

1.1企业成长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4

1.1.1企业成长犹如森林中树木生长 4

1.1.2利润最大化 4

前言 5

1.1.3销售收益与效用最大化 5

1.1.5战略协同性 7

1.1.4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原则 7

1.1.6层级结构与企业契约联结 9

1.1.7企业成长理论发展趋势 11

1.2现代企业成长的核心 13

1.2.1现代企业成长的含义 13

1.2.2质与量互动 14

1.3基于经营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 15

1.3.1规模型成长 17

1.3.2多角化成长及其分类 19

1.3.3纵向成长及其分类 21

1.3.4复合型成长 23

1.4.1分散化成长 24

1.4基于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 24

1.4.2集团化成长 26

1.4.3基于空间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 28

1.5现代企业成长的若干重要规律 29

1.5.1规模成长的基础性 29

1.5.2结构关联适应性 33

1.5.3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 35

1.5.4企业成长与产业成长的相关性 39

1.5.5企业成长多重边界性 40

1.5.6组织成长的生命周期性 46

2.企业多角化、纵向成长机制分析 53

2.1企业多角化成长的正负面效应 54

2.1.1风险分散效应 54

2.1.2范围经济效应 59

2.1.3交易内部化效应 64

2.1.4其他效应 65

2.1.5企业多角化的负面效应 69

2.2企业多角化成长的诱因分析 70

2.2.1外部诱因分析 71

2.2.2内部诱因分析 73

2.2.3我国企业多角化成长的特殊诱因 74

2.3.1节 约交易费用与稳定交易 78

2.3企业纵向一体化成长正负面效应 78

2.3.2增强竞争力 80

2.3.3技术经济与技术创新 82

2.3.4企业纵向一体化成长的负面效应 83

2.4不完全纵向一体化成长 86

2.5企业准一体化成长机制 88

2.5.1对交易的依赖及其不对称性 88

2.5.2准一体化与完全纵向一体化对比 92

2.5.3各种纵向成长的对比 93

3.企业多角化成长及业务重组的战略管理 101

策略操作篇 101

3.1从单一业务走向多角化 102

3.1.1一般过程与原则 102

3.1.2单一业务的优势 103

3.1.3单一业务的风险 104

3.1.4多角化成长的时机 105

3.1.5多角化成长的三重检验 105

3.1.6集约型多角化成长 107

3.2进入新业务的战略途径 108

3.2.1 收购 108

3.2.2内部新建 109

3.2.3 合资 110

3.2.4低成本扩张 111

3.3相关多角化成长战略 112

3.3.1常见的相关多角化成长方向 113

3.3.2战略协同、范围经济和竞争优势 114

3.3.3战略协同与组织再造成本 116

3.3.4相关多角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117

3.3.5培育核心竞争力与相关的低度多角化 118

3.4非相关多角化成长战略 119

3.4.1宜于收购的业务 119

3.4.2非相关多角化的优缺点 121

3.4.4对公司高层经理才干的要求 122

3.4.3确定多角化范围的思维技巧 122

3.5多角化之后的战略 123

3.5.1放弃与清算 123

3.5.2转变战略 124

3.5.3紧缩战略 125

3.5.4结构重组 125

3.5.5一个结构重组的实例 126

3.6多国多角化成长战略 126

3.6.1 多国多角化的出现 127

3.6.2 争优势来源 128

3.7分析多角化企业成长战略的过程与方法 130

3.7.1现有战略的鉴别与分析 130

3.7.2分析业务组合的三种矩阵 131

3.7.3产业吸引力的比较 134

3.7.4业务单元强度的比较 136

3.7.5业务单元绩效的比较 137

3.7.6 战略协同分析 138

3.7.7 业务单元投资优先级排序 138

3.7.8公司战略的制定 139

3.7.9程序式分析与企业家悟性 140

4.促进中国企业成长的思考与模式选择策略 146

4.1 促进中国企业成长的系统思想和基本原则 147

4.1.1 企业成长的系统思想 147

4.1.2 基本原则 148

4.2中国企业成长现实特征简要分析 151

4.3中国企业成长环境的完善 152

4.3.1 外部环境的影响 152

4.3.2逐步创建有利的外部环境 156

4.4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的权变选择对策 156

4.4.1企业规模 156

4.4.2行业特征 157

4.4.3市场条件 159

4.4.4 不同成长模式之间的逻辑与策略 161

4.5促进中国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 163

5.企业多角化与纵向成长定量测度方法 169

测度实证篇 169

5.1企业成长模式测度的基本原则 170

5.2多角化成长测度的三个基本方面 171

5.2.1跨产业数分析 171

5.2.2跨产业的分布特征描述 174

5.2.3各业务相互关系特征描述 175

5.3多角化熵测度法 176

5.3.1 多角化测度实质是多样化的测度 176

5.3.2多样性指数 177

5.3.3多样化测度的基本准则与经济含义 178

5.3.4多样化熵测度法实例计算 179

5.4 LRUH维模型的构造 180

5.4.1 多角化程度各指标定义 180

5.4.2 LRUH二维模型 182

5.4.3企业单位产业要素强度指标 184

5.5企业纵向成长测度方法 185

5.5.1完全纵向一体化 185

5.5.2准一体化 187

5.5.3不完全一体化 188

6.企业成长模式实证研究的方法设计 196

6.1.1 目的 197

6.1.2数学方法 197

6.1实证研究的目的、方法 197

6.1.3抽样方法 198

6.2样本选取和指标体系设计 199

6.2.1样本收集的基本思想 199

6.2.2样本1——中国大型企业292家 200

6.2.3样本2——中国股票上市公司36家 205

6.2.4样本3——美国大公司36家 206

7.中国大型企业成长模式实证分析 210

7.1分布特征 211

7.2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比较 213

7.3要素密集与相关多角化成长 214

7.4地域特征 216

7.5多角化成长与盈利水平 218

7.6多角化成长与风险平抑 221

7.7纵向一体化成长与盈利、风险 223

7.8多角化与规模、市场结构、销售增长率 225

7.9纵向一体化与规模、市场结构、销售增长率 228

8.中、美、日企业成长模式实证分析 232

8.1 中国股票上市公司成长分析 233

8.1.1分布特征 233

8.1.2 与规模和股权结构的相关分析 235

8.2.1 多角化熵各指标的一致性 237

8.2美国大公司多角化成长分析 237

8.2.2企业盈利水平 239

8.2.3风险平抑 240

8.2.4雇员人数 241

8.2.5公司历史长度 243

8.2.6销售增长率 243

8.2.7经理年薪 244

8.2.8企业负债率 245

8.2.9美国大公司多角化分析小结 247

8.3中国与美国企业多角化成长比较 248

8.3.1多角化程度 249

8.3.2企业规模 250

8.3.3单位产业要素强度 251

8.3.4中国企业多角化成长途径 252

8.4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准一体化成长实证分析 254

8.4.1不完全准一体化特征 255

8.4.2控股度与被控子公司盈利率 259

8.4.3控股度与销售依赖度 260

8.4.4公正交易委员会的作用 261

8.4.5我国加工装配型企业成长模式的思考 261

结语与展望 266

主要参考文献 268

附录 275

后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