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总论篇 1
一、关注民族性 1
二、提倡多元化 6
三、寻求新视角 9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10
(二)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11
(三)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传统 13
(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13
(五)中国哲学的世界化 14
(六)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15
四、哲学三义与三性 16
(一)哲学三义 17
(二)哲学三性 20
(三)回应质疑 22
五、中国哲学精神 25
六、中国哲学基本问题 34
(一)回到中国哲学自身 34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7
(三)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41
七、中国哲学主要问题 44
(一)天人关系问题 44
(二)两一关系问题 45
(三)知行关系问题 47
(四)义利关系问题 48
八、中国哲学世界观维度 50
(一)道:世界的过程性 50
(二)体:世界的整体性 55
(三)理:世界的确定性 60
九、中国哲学本体论思路 65
(一)本体论问题初探 66
(二)本体的超越性:玄学与般若学 71
(三)本体的本根性:华严宗与理学 76
(四)本体的内在性:禅宗与心学 81
十、中国哲学关注人生的特色 86
十一、中国哲学主流价值取向 93
(一)求道即求真 93
(二)求善与求美 97
(三)成圣与合群 100
十二、中国哲学主流义利观 105
(一)义利关系的理论探讨 106
(二)内圣外王的操作模式 109
(三)义利观的现代转换 111
乙 分期篇 114
一、奠基期:中国哲学的发端 114
(一)哲学产生的语境 114
(二)中国哲学的起步 116
(三)起步阶段的主要话题 120
二、发展期:三教并立与话题更新 122
(一)语境的变迁 122
(二)文本的整理 126
(三)话题的更新 129
三、高峰期:宋明理学的新话题 132
(一)新的语境 132
(二)文本以及讲法的转换 135
(三)新的话题 136
(四)发展历程与派系分殊 138
丙 奠基期个案篇 143
一、老子:天道学进路 143
话题一:如何以道释物? 143
话题二:如何以道看人? 147
话题三:如何以道治世? 150
二、庄子:道的本根性 152
话题一:怎样看待道与物同在? 152
话题二:怎样看待道对人的价值意义? 156
话题三:怎样以道应世? 159
三、孔子:人道学进路 161
话题一:如何从天道学转向人道学? 162
话题二:如何从“无知之行”到“有知之行”? 164
话题三:人道学的内涵是什么? 167
话题四:如何把握中庸之道? 170
话题五:理想社会何在? 172
四、孟子:从人性善到求放心 174
话题一:怎样看待人性? 174
话题二:人性善的根据是什么? 176
话题三:怎样求得人性善? 179
五、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180
话题一:如何以礼治国? 180
话题二:为何施行教化? 183
话题三:天人关系怎样? 185
六、墨子:人天学进路 188
话题一:何谓人的本质? 189
话题二:如何看待人际关系? 191
话题三:人格的担保何在? 196
话题四:知识何以可能? 197
七、韩非:建构治道学 199
话题一:如何以理解道? 200
话题二:如何看待人与人的现实关系? 203
话题三:怎样建构治道学? 205
丁 发展期个案篇 210
一、董仲舒:“大一统”视野中的天人学 210
话题一:如何以天论人? 210
话题二:如何以天论政? 213
话题三:如何制约君权? 216
二、王充:批判思潮中的天人学 219
话题一:天在人上还是在人外? 220
话题二:天是自然的还是神秘的? 222
话题三:认知的途径何在? 224
话题四:福德为何不一致? 226
三、王弼:名教出于自然 228
话题一:名教的根基何在? 229
话题二:何为万有的本体? 231
话题三:如何把握本体? 233
四、郭象:名教即自然 236
话题一:如何回应有无之辨? 236
话题二:本体如何为人所用? 239
话题三: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关系? 240
五、中国佛教:创造性诠释 244
话题一:怎样理解般若学的理论核心? 244
话题二:怎样诠释本体的总体性? 246
话题三:怎样悟得佛性? 248
戊 高峰期个案篇 249
一、周敦颐:儒学的新动向 249
话题一:精神安顿是否有儒家模式? 249
话题二:何为儒家式精神世界的本体论依据? 251
话题三:何为儒家的精神安顿方式? 253
二、二程:体贴天理 255
话题一:礼教的根基何在? 256
话题二:如何从天理看人性? 259
话题三:如何成就儒者? 260
三、张载:太虚即气 262
话题一:万物真实性的依据何在? 262
话题二:如何从气本体论看人性? 266
话题三:何谓天人合一? 268
四、朱熹:理气合论 271
话题一:怎样看待理事关系? 271
话题二:怎样看待理气关系? 272
话题三:怎样看待一多关系? 274
五、陆九渊:本心即天理 276
话题一:理在天上还是在心中? 276
话题二:务外还是内省? 278
六、王阳明:本体工夫合论 282
话题一:何为儒学本体论的核心? 283
话题二:怎样把知行统一起来? 287
话题三:怎样把本体工夫统一起来? 291
七、王夫之:天下惟器 295
话题一:如何摆正道器关系? 296
话题二:如何摆正两一关系? 298
话题三:如何摆正知行关系? 300
话题四:如何摆正理欲关系? 302
话题五:如何摆正理势关系? 303
八、戴震:气化流行 304
话题一:何谓形而上? 305
话题二:在知识论上天人能否合一? 307
话题三:理欲是否可以兼容?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