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卷一 建置 区划第一章 位置 面积 10
第二章 建置沿革 10
第三章 行政区划 12
第一节 建县前区划 12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县后区划 1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12
第四章 乡、镇、场概况 13
第一节 特吾里克镇 13
第二节 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 14
第三节 塔哈其乡 15
第四节 苏哈特乡 16
第五节 曲惠乡 16
第六节 乃仁克尔乡 17
第七节 包尔图牧场 18
第五章 驻县单位 19
第一节 巴州清水河农场 19
第二节 驻县农垦团场 20
卷二 自然环境 22
第一章 地质 22
第一节 山区地质 22
第二节 平原地质 22
第二章 地貌 22
第一节 山区地貌 23
第二节 平原地貌 23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24
第一节 气候特征 24
第二节 气温 25
第三节 日照 26
第四节 降水与蒸发 27
第五节 霜冻 地温 28
第六节 风向 风速 29
第七节 物候 29
第四章 水文 31
第一节 地表水 31
第二节 地下水 32
第五章 植被 土壤 32
第一节 植被 32
第二节 土壤 33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和矿藏 38
第一节 野生动物 38
第二节 野生植物 38
第三节 矿藏 39
第七章 自然灾害 39
第一节 洪水 39
第二节 干旱 40
第三节 冰雹 41
第四节 冻害 41
第五节 虫害 41
卷三 人口 44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44
第一节 人口数量 44
第二节 人口分布 47
第二章 人口构成 48
第一节 性别构成 48
第二节 年龄结构 50
第三节 民族结构 52
第四节 文化结构 54
第五节 职业结构 55
第六节 城乡人口构成 56
第三章 计划生育 58
第一节 晚婚和优生优育 58
第二节 节制生育 59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 60
第四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 62
卷四 农业 64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和体制改革 64
第一节 土地封建所有制 64
第二节 土地农民所有制 65
第三节 互助合作 66
第四节 人民公社 67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67
第二章 农作物面积、产量 68
第一节 粮食作物 68
第二节 经济作物 73
第三章 农技农艺 76
第一节 土壤改良 76
第二节 耕作制度 77
第三节 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 78
第四节 良种引进及选育 79
第四章 作物保护 81
第一节 作物病害及防治 81
第二节 作物虫害及防治 82
第三节 作物草害及防治 83
第五章 瓜菜 果树 83
第一节 瓜菜 83
第二节 果树 84
〔附〕养蜂 86
第六章 机构 队伍 87
第一节 机构 87
第二节 队伍 88
卷五 屯垦 93
第一章 汉至清代屯垦 93
第一节 汉代屯垦 9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屯垦 93
第三节 唐代屯垦 93
第四节 清代屯垦 94
第二章 民国时期屯垦 94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屯垦 95
第一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农垦团场 95
第二节 清水河农场 97
〔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马兰部队农副业生产 98
卷六 畜牧业 101
第一章 经营体制和经营管理 101
第一节 经营体制 101
第二节 经营管理 102
第二章 草场及饲草、饲料 103
第一节 草场资源 103
第二节 草场利用与保护 106
第三节 草场建设 107
第四节 饲草、饲料及加工 108
第三章 畜禽种类 109
第一节 和硕马 109
第二节 绵羊 111
第三节 黄牛 112
第四节 牦牛 113
第五节 山羊 113
第六节 骆驼 114
第七节 驴 115
第八节 猪 115
第九节 家禽 116
第四章 畜产品生产 118
第五章 疫病防治 120
第一节 传染病及防治 120
第二节 寄生虫病及防治 120
第三节 常见病、中毒病及防治 121
第四节 集贸市场的畜禽卫生检疫 121
第六章 牧业自然灾害与抗灾保畜 125
第一节 主要自然灾害 125
第二节 抗灾保畜 126
第七章 畜牧机构 12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127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28
卷七 林业 131
第一章 天然森林 131
第一节 云杉林 131
第二节 榆树林 131
第三节 胡杨次生林 132
第四节 荒漠灌木林 132
第五节 河谷林 133
第二章 人工林 133
第一节 防护林 133
第二节 用材林 134
第三节 经济林 134
第四节 “三北”防护林 135
第三章 造林方式 136
第一节 全民义务植树 136
第二节 营造国有林 137
第三节 营造集体林 137
第四节 个体造林 137
第四章 树种 139
第一节 乔木树种 139
第二节 灌木树种 139
第五章 育苗与采种 140
第一节 育苗 140
第二节 采种 140
第六章 森林保护 141
第一节 森林防火 141
第二节 野生动物保护 142
第三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 142
第四节 森林管护 143
第七章 机构 队伍 14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44
第二节 营林、管护单位 145
卷八 水利 149
第一章 灌区 149
第一节 开都河灌区 149
第二节 清水河灌区 150
第三节 曲惠沟灌区 150
第四节 乌什塔拉河灌区 150
第五节 其他灌区 151
〔附〕水文观测 151
第二章 水利工程 152
第一节 渠首引水工程 152
第二节 引水渠道 154
第三节 蓄水工程 157
第四节 排水工程 158
第五节 提水工程 159
第六节 喷灌节水工程 161
第七节 改水工程 162
第三章 防洪 抗旱 163
第一节 防洪工程 163
第二节 抗旱 164
第四章 水利管理 165
第一节 水政管理 165
第二节 水库管理 166
第三节 渠系管理 166
第四节 灌溉管理 167
第五节 灌溉效益 167
第六节 水费管理 169
第七节 水产资源及管理 171
第五章 灌溉科研 171
第一节 畦灌、沟灌试验 171
第二节 自压喷灌技术试验 172
第三节 喷灌效益 172
第六章 水产 173
第一节 渔业 173
第二节 麝鼠放养 173
第三节 水产加工业 173
第七章 水利机构 17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74
第二节 队伍建设 175
卷九 农牧机具 179
第一章 农业机具拥有量 179
第一节 手工农具 179
第二节 畜力农具 180
第三节 机引农具 181
第四节 农业机械 182
第二章 农牧业机械化水平 186
第一节 装备水平 186
第二节 作业水半 186
第三节 农机经营水平 187
第四节 农机经营管理 187
第五节 农机固定资产 187
第三章 农机具修理 188
第一节 修理网点 188
第二节 修理经营 188
第四章 农机监理安全监理 189
第一节 农机监理 189
第二节 安全监理 189
第五章 机构 队伍 190
第一节 农机管理机构 190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90
第三节 农机队伍 191
第四节 农机人员培训 191
卷十 工业 194
第一章 工业体制 194
第一节 私营工业 194
第二节 集体工业 196
第三节 国营工业 199
第二章 工业行业结构 201
第一节 电业 201
第二节 农机修造与给水设备加工业 204
第三节 建材工业 207
第四节 化学工业 209
第五节 服装与畜产品加工业 211
第六节 酿酒和食品加工业 212
第七节 铁木制品业 214
第八节 其他工业 215
第三章 工业经营管理与效益 216
第一节 工业经营管理 216
第二节 工业经营效益 217
第四章 工业管理机构 218
第一节 县经济委员会 218
第二节 县乡镇企业局 219
第三节 县第二轻工业局 219
卷十一 交通 222
第一章 道路 222
第一节 古道 222
第二节 公路 223
第二章 桥涵 226
第一节 国道公路桥 226
第二节 县乡道公路桥 227
第三节 小型桥涵 227
第三章 公路养护 228
第一节 国道、省道养护 228
第二节 县道、乡道养护 229
第三节 专用公路和垦区道路养护 229
第四章 公路运输 229
第一节 畜力运输 229
第二节 汽车货运 230
第三节 汽车客运 230
第四节 拖拉机运输 231
第五节 水运 231
第五章 运输机械修理 233
第一节 汽车修理 233
第二节 拖拉机修理 233
第六章 公路运输管理 233
第一节 机动车运行管理 233
第二节 客货运输管理 235
第七章 交通管理机构、队伍 235
第一节 机构 235
第二节 队伍 235
卷十二 邮电 239
第一章 邮政 239
第一节 古代烽燧、驿站 239
第二节 邮路 239
第三节 函件 包件 汇票 240
第四节 报刊发行 241
第五节 邮政储蓄 241
第六节 机要 集邮 242
第二章 电信 242
第一节 电报 243
第二节 市内电话 243
第三节 长途电话 245
第四节 乡村电话 245
第三章 经营管理 247
第一节 资金管理 247
第二节 财务管理 248
第四章 机构 队伍 249
第一节 机构 249
第二节 队伍 250
卷十三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第一章 城镇建设 254
第一节 城镇规模 254
第二节 城镇设施 255
第三节 城镇绿化 257
第四节 建筑物 257
第五节 房地产管理 258
第二章 乡村建设 259
第一节 乡村规模 259
第二节 乡村规划 260
第三节 乡村公共设施 261
第四节 乡村民居 262
第三章 建筑业 262
第一节 工程技术 262
第二节 建筑管理 264
第四章 土地管理 265
第一节 农村土地规划 265
第二节 土地开发 265
第三节 地政管理 266
第五章 环境保护 267
第一节 自然环境质量 267
第二节 “三废”污染及治理 269
第六章 机构 队伍 270
第一节 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270
第二节 县土地管理局 270
卷十四 商业 275
第一章 商品购销 275
第一节 百货购销 275
第二节 文化用品购销 276
第三节 针织品购销 276
第四节 纺织品购销 277
第五节 五金商品购销 277
第六节 交电商品购销 278
第七节 家电商品购销 278
第八节 石油购销 278
第九节 物资购销 279
第十节 肉食购销 281
第十一节 茶叶购销 282
第十二节 农用生产资料购销 282
第十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285
第十四节 畜产品购销 287
第十五节 日用杂品购销 289
第十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 289
第二章 饮食服务 290
第一节 饮食业 290
第二节 服务业 290
第三章 商办工业 291
第一节 副食品加工 291
第二节 服装加工 292
第三节 畜产品加工 292
第四节 棉花加工 292
第四章 商业资金和效益 293
第一节 固定资产 293
第二节 流动资金 294
第三节 利润与税金 295
第四节 供销社盈余分配与专用基金 297
第五章 商业网点 298
第一节 国营商业网点 298
第二节 集体商业网点 298
第三节 个体商业网点 298
第六章 集市贸易 299
第七章 商业机构及管理体制 300
第一节 国营商业 300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304
卷十五 粮油 308
第一章 粮油购销 308
第一节 粮油收购 308
第二节 粮油销售 309
第二章 储运 加工 312
第一节 粮油调运 312
第二节 粮食储存 312
第三节 粮油加工 313
第三章 经营管理 314
第一节 粮油价格 314
第二节 政策性补贴 314
第三节 经营方式 315
第四章 机构 队伍 315
卷十六 金融 318
第一章 机构 318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和硕县支行 318
第二节 中国工商银行和硕县支行 319
第三节 中国农业银行和硕县支行 320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321
第二章 货币 322
第一节 货币流通 322
第二节 现金管理 322
第三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 323
第三章 储存 323
第一节 储蓄 323
第二节 存款 325
第四章 信贷 326
第一节 工业贷款 326
第二节 农业贷款 326
第三节 商业贷款 326
第五章 保险 327
第一节 机构 327
第二节 保险业务 327
第六章 债券 328
第一节 公债 328
第二节 国库券 328
卷十七 财政 税务 332
第一章 财政 332
第一节 财政收入 332
第二节 财政支出 343
第三节 财政管理 346
第四节 机构 队伍 347
第二章 税务 348
第一节 民国时期工商税收 34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商税收 35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各税 358
第四节 附征收入 361
第三章 机构 队伍 363
第一节 民国时期机构 36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构 364
卷十八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 368
第一节 计划管理 368
第二节 计划执行 370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372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373
第五节 机构 376
第二章 统计 377
第一节 管理制度 377
第二节 统计调查 377
第三节 统计服务 378
第四节 统计内容和指标体系 378
第五节 统计机构 379
第三章 审计 380
第一节 企业财务审计 380
第二节 行政单位审计 381
第三节 事业单位审计 381
第四节 金融审计 381
第五节 专项审计 382
第六节 社会审计 382
第七节 机构 382
第四章 物价 383
第一节 物价管理 383
第二节 商品差价 384
第三节 价格保护与补贴 386
第四节 农副产品商品价格 388
第五节 食品价格 396
第六节 轻工业品价格 397
第七节 煤炭、用电、石油价格 399
第八节 公路交通运价 400
第五章 计量管理 401
第一节 计量单位 401
第二节 检定与质检 403
第三节 标准计量管理 406
第四节 机构与队伍 407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408
第一节 集市管理 408
第二节 合同管理 409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410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管理 410
第四节 经济检查 411
第六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412
卷十九 中国共产党 417
第一章 中共和硕县地方组织 417
第一节 中共和硕县工作委员会 417
第二节 中共和硕县委员会 417
第三节 乡(镇)场党委 421
第四节 县级机关党委、党组 421
第五节 基层党支部 422
第六节 党员队伍 422
第二章 中心工作 427
第一节 经济工作 427
第二节 政治运动 428
第三章 组织工作 431
第一节 干部管理 431
第二节 整党 433
第四章 宣传教育 434
第一节 中心工作宣传 434
第二节 党员干部教育 437
第五章 统一战线 437
第一节 统战对象 437
第二节 统战工作 440
第六章 纪律检查 443
第一节 县纪检委 443
第二节 党纪教育 444
第三节 违纪案件 445
第七章 历届党代会 446
第一节 中共和硕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446
第二节 中共和硕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446
第三节 中共和硕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447
第四节 中共和硕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447
第五节 中共和硕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448
第六节 中共和硕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448
第七节 中共和硕县第七次代表大会 448
卷二十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章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53
第一节 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53
第二节 县第二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54
第三节 县第三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55
第四节 县第四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55
第二章 县、乡人民代表大会 456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57
第二节 乡镇(公社)人民代表大会 463
第三章 县、乡人大常设机构 464
第一节 县人大常委会 464
第二节 乡镇人大主席团 465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会议 466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工作 475
第五节 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 477
卷二十一 地方政府 480
第一章 清代政权 480
第一节 扎萨克制度 480
第二节 盟长公署 480
第二章 民国时期政权 481
第一节 和硕设治局 481
第二节 和硕县政府 482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权 482
第一节 和硕县人民政府 482
第二节 和硕县人民委员会 483
第三节 和硕县生产办公室 483
第四节 和硕县革命委员会 483
第五节 基层政权 487
第六节 政府会议 495
卷二十二 人民政协 498
第一章 历届政协会议 498
第一节 政协和硕县第一届委员会 499
第二节 政协和硕县第二届委员会 500
第三节 政协和硕县第三届委员会 500
第四节 政协和硕县第四届委员会 500
第五节 政协和硕县第五届委员会 501
第六节 政协和硕县第六届委员会 501
第七节 政协和硕县第七届委员会 502
第八节 政协和硕县第八届委员会 502
第九节 政协和硕县第九届委员会 503
第十节 政协和硕县第十届委员会 504
第二章 政协工作 506
第一节 提案工作 507
第二节 民族宗教工作 507
第三节 经济工作 509
第四节 教文卫工作 509
第五节 文史资料工作 510
第六节 参政议政 510
第七节 组织委员学习 510
第八节 视察 考察 511
第九节 政协联络组 512
卷二十三 巴图色特启勒图中路和硕特盟第一章 东归前的和硕特部 515
第一节 和硕特部族渊源 515
第二节 和硕特部系 515
第三节 定居青藏高原的和硕特部 516
第四节 进入阿拉善草原的和硕特部 516
第五节 西迁伏尔加河沿岸的和硕特部 516
第二章 东返故土的和硕特部 517
第一节 从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 517
第二节 定居珠勒图斯草原和焉耆盆地 517
第三章 和硕特在焉耆 518
第一节 参加反侵略反叛乱斗争 518
第二节 支援兄弟民族共同安居乐业 519
第四章 中路和硕特部落建制 519
第一节 盟旗建制 519
第二节 苏木 520
第五章 中路和硕特盟旗世袭 521
第一节 巴图色特启勒图中路和硕特盟长及封爵世袭 521
第二节 旗扎萨克及其封爵世袭 522
卷二十四 党派 群团第一章 国民党地方组织 52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28
第二节 党务活动 528
第二章 民革地方组织 529
第三章 工会 529
第一节 工会组织机构 529
第二节 工会会员 529
第三节 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530
第四节 职工代表大会 531
第五节 工会工作 531
第四章 共青团 532
第一节 机构 532
第二节 团员 团代会 533
第三节 共青团工作 536
第四节 少先队 538
第五章 妇女联合会 539
第一节 机构 539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539
第三节 培养妇女干部 541
第四节 妇女工作 541
第六章 农民组织 544
第一节 农(牧)民协会 544
第二节 贫下中农(牧)协会 544
第七章 和硕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545
卷二十五 军事 548
第一章 机构 548
第一节 和硕县人民武装部 548
第二节 基层人民武装部 548
第二章 驻军 550
第一节 清代及以前驻军 550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55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550
第三章 兵役 551
第一节 兵役制度 551
第三节 兵员征集 551
第四章 民兵 551
第一节 民兵组织 551
第二节 民兵训练 552
第五章 人民防空 552
第六章 兵事 55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兵事 55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兵事 553
卷二十六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 556
第一节 机构 556
第二节 肃清反革命势力 558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559
第四节 户政管理 560
第五节 治安管理 562
第六节 交通管理 565
第七节 看守所 566
第二章 检察 566
第一节 检察机构 56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67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70
第四节 法纪检察 570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71
第六节 控告申诉 571
第七节 来信来访 572
第三章 审判 573
第一节 审判机构 573
第二节 审判制度 574
第三节 刑事审判 575
第四节 民事审判 576
第五节 经济审判 577
第六节 案件复查与告诉审诉 578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78
第一节 司法机构 578
第二节 律师 公证 579
第三节 民事调解 580
第四节 法制教育 581
卷二十七 劳动 人事第一章 劳动 58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84
第二节 劳动就业 585
第三节 职工保险、福利 587
第二章 人事 58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89
第二节 干部来源 590
第三节 干部状况 591
第四节 机构编制和人员精简 593
第五节 干部管理 594
第六节 干部福利 597
第七节 退休 离休 597
第三章 劳动工资 598
第一节 工资制度 598
第二节 工资调整 598
第三节 津贴 补贴 奖金 600
卷二十八 民政 604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604
第二章 优抚 606
第一节 拥军优属 606
第二节 优待 抚恤 607
第三章 安置 609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609
第二节 支边青年安置 610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610
第四节 其他人员安置 611
第四章 救灾 救济 612
第一节 救灾 612
第二节 社会救济 613
第三节 福利企业 615
第四节 “五保”户供养 615
第五节 有奖募捐 616
第五章 扶贫 616
第六章 勘界 618
第七章 婚姻 殡葬 618
第一节 婚姻管理 618
第二节 殡葬管理 620
第八章 民政事业费 621
卷二十九 教育 625
第一章 小学及学前教育 625
第一节 幼儿教育 625
第二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小学教育 62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教育 627
第二章 中学教育 629
第一节 城镇中学 629
第二节 乡村中学 631
第三章 成人教育 632
第一节 扫盲教育 632
第二节 农业大学 633
第三节 职工培训 633
第四节 职工进修 634
第五节 短期技术培训 634
第四章 教师队伍 634
第一节 幼儿教师 634
第二节 小学教师 635
第三节 中学教师 635
第五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 636
第一节 教育经费 636
第二节 教学设施 637
第六章 勤工俭学 639
第七章 教育管理机构 640
第一节 县教育局 640
第二节 基层教育机构 640
卷三十 科技 644
第一章 科学技术普及 644
第一节 科技宣传 644
第二节 科技交流与咨询服务 645
第三节 技术培训 646
第四节 青少年科普 646
第五节 其他科普活动 648
第二章 科学研究 648
第三章 科学技术推广 649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 649
第二节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649
第三节 农机技术推广 650
第四节 林业技术推广 650
第五节 水利电力技术推广 650
第六节 其他技术推广 650
第四章 科技成果 651
第五章 科技机构、队伍 653
第一节 机构 653
第二节 队伍 656
卷三十一 文化 661
第一章 文化机构 66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661
第二节 事业机构 662
〔附〕驻县单位广播站、电视台 666
第二章 群众文化 667
第一节 民族传统文艺 667
第二节 文艺汇演 音乐会 669
第三节 培训业余文艺骨于 669
第三章 文艺创作 669
第一节 文学创作 669
第二节 文艺刊物 670
第三节 美术创作 670
第四节 书法 671
第五节 摄影 671
第四章 电影 671
第一节 发行放映 671
第二节 放映设施 672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673
第一节 有线广播 673
第二节 电视转播 675
第三节 有线电视播放 677
第四节 电视录像播映 677
第五节 广播电视维修 677
第六节 全县电视机拥有量 678
第六章 图书及地方出版物 678
第一节 图书藏书及阅览 678
第二节 图书发行 678
第三节 地方出版物 679
第七章 档案 681
第一节 馆藏档案 681
第二节 档案管理 682
第三节 档案利用 682
第四节 档案业务指导 684
第五节 档案库房及装具 684
第八章 文物古迹 684
第一节 古墓葬 685
第二节 古城、原始村落遗址 686
第三节 烽燧 687
第四节 珍藏文物 687
卷三十二 卫生 690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690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690
第二节 医疗防疫机构 691
第三节 医疗队伍 693
第二章 蒙古医医药 694
第一节 蒙古医队伍 694
第二节 蒙古医用药 695
第三节 蒙古医疗法 695
第三章 地方病防治 696
第一节 地甲病防治 696
第二节 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696
第三节 氟中毒防治 697
第四节 包虫病防治 697
第五节 头癣防治 698
第四章 传染病防治 699
第一节 计划免疫 699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700
第三节 麻疹防治 700
第四节 菌痢与白喉防治 701
第五节 肝炎防治 701
第六节 伤寒防治 701
第七节 性病防治 702
第八节 肺结核病防治 702
第九节 天花防治 703
第五章 医疗制度 医疗技术 704
第一节 医疗制度 704
第二节 医疗技术 705
第六章 卫生与保健 708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708
第二节 卫生保健 712
第三节 妇女保健 713
第四节 儿童保健 716
第五节 对居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 717
第七章 医疗卫生管理 718
第一节 医疗卫生设施 718
第二节 医疗卫生事业费 720
卷三十三 体育 724
第一章 机构 设施 724
第一节 机构 724
第二节 体育设施 726
第二章 群众体育 727
第一节 民族传统体育 727
第二节 学校体育 728
第三节 职工体育 729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730
第五节 残疾人体育 730
第六节 其他群众体育 730
第三章 竞技体育 730
第一节 田径 730
第二节 球类 731
第三节 其他竞技 733
卷三十四 民族 宗教第一章 民族 739
第一节 蒙古族 739
第二节 维吾尔族 746
第三节 回族 749
第四节 汉族 752
第五节 民族关系 754
第二章 宗教 756
第一节 喇嘛教 756
第二节 伊斯兰教 761
卷三十五 人物 766
第一章 人物传略 766
第二章 人物表 776
卷三十六 大事简录大事简录 800
编后记 853
《和硕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 854